“YUÈ——红杉中国创业加速器”来了。
文丨张楠红杉中国,又放大招了。
今日,红杉中国下场做起了培训,宣布推出“YUÈ——红杉中国创业加速器”,定位为“创业者的第一课”,目标是提高早期创业成功率,踏实基业长青第一步,先划重点:
服务对象:天使轮到A轮的中国创业者(包括海外华人);
服务内容:红杉独家研发的体系化创业课程和资源服务;
导师阵容:沈南鹏领衔的红杉中国合伙人、红杉美国/欧洲、印度/东南亚等合伙人,以及数位百亿美金市值CEO。
红杉中国此次培训项目落地有几个看点:
1. 揭开一个事实,投后前置。之所以说是事实,是因为它早就在发生了,对很多投资机构来说,抢到项目之前先干活儿已经是常态,而红杉此举等于是卷出了新高度;
2. 诚意足。之所以说诚意足,主要是成本高,这一点可能会有人不服气,包括市面上已经有很多大型VC投后团队在做事。但投后团队所提供的,几乎全部是功能性服务:招聘、品牌、法务、财务、融资。而红杉此次是合伙人们亲自落场,这就不是简单的财务成本了;
3. 挑战大。承接上一条,动用deal team来服务,除了财务成本,时间和决策更是成本,意味着从整个投资链条和打法上,沉没成本变高了,也就是说,红杉这一招可谓是希望“大力出奇迹”;
4. 竞争性强。红杉出手向来有标志性意味,比如很多赛道,在红杉下场之后竞争格局会变化。此次“投后前置”也一样,会引起投前阶段更强的竞争,这一点想必红杉也清楚,所以必须毕其功于一役,一次做到极致;
5. 结构创新。前面说了,看似简单的投后前置,潜藏着投资策略的变化线索,事实上,创投市场在被诸多因素驱动着,比如,买卖方势能转换,募资难,产业转换,web3,所以你也看到红杉这家全球基金也在不断做内部创新,包括去年的长青基金,而此次投后前置,也是很重要的结构创新之一。
危机时刻最能检验组织成色,目前市场依然未有很明确出现走出低谷的信号,所有人都在担忧未来的不确定性,但红杉中国已经着眼于下一个繁荣周期,而且直接从投后卷到投前,卷到创业加速器,卷到创业培训。
红杉中国合伙人,同时是YUÈ项目负责人之一的郭山汕在报名宣讲中提到,红杉此前已经在印度/东南亚市场推出了创业加速营Surge,至今已经做到第7期;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也推出过类似的项目——Arc,针对美国和欧洲的种子期公司,刚刚完成第二期报名。YUÈ和这两个项目一脉相承。
过去一段时间,我观察到的几个行业趋势:所有的VC都在强调服务;全球投资者都将阶段尽可能前移;经历过去年的狂热和今年的骤冷后,更加冷静和谨慎;但在所谓确定性高的头部项目上,加磅则更为坚决。
先说服务,对VC/PE来说这个词大体代表投后服务,投中网此前曾在《一级市场,做好投后有多难》一文中介绍,投后管理已经成为投资机构越来越重视的一个环节,大基金的常见方式是码人头、精细化,几十上百人的投后团队,十几个方向的服务内容;
至于中小机构,不管是合伙人带着小团队亲自下场,身兼数职投前投后一体化,还是只写个PPT做做样子,总之也要向创业者和LP强调自己的投后能力,有投资人甚至用“像24小时的保姆那样伺候创业者”,形容投后工作的事无巨细和琐碎。
所以有机构强调财务,更多的机构则打出产业标签,红杉中国的定义则是服务。郭山汕把“YUÈ”的推出定义为红杉中国的一次“内部创业”,从capital investor(资金导向的投资人)转型为service partner(服务导向的合伙人),而投后前置显然是路径之一。
至于为什么在当下选择投前服务?这背后反映的是头部机构在经历多个历史周期下积累的丰富经验。
红杉作为创投界的常青树,正如郭山汕在宣讲中谈到的:在过去的50年里,红杉往往会选择在所谓的「周期低谷」加大早期投资,核心原因也非常简单——艰难时刻创造勇者。这个时候的创业者往往有更强的动力,对自己选择的方向有更强的信心,对产品和技术有极度热爱。这个时候,小公司也更容易吸引到以前很难吸引的人才,而且也更容易获得客户,因为这个时候客户更愿意尝试新的产品和技术去大幅降本增效。
或许这也说明了在2018年出现较大不确定性的时候,红杉中国推出了种子基金。4年来,红杉种子的管理规模已经突破了100亿人民币,投资领域覆盖科技、消费、医疗健康三大版块,细分领域更是近20个,四年来投资了超过300家种子期企业,更是投出了思灵、蓝湖、Opay、太极图形等不少明星企业。
不过今时环境不同往日,全球二级市场表现不佳,部分行业更是一二级倒挂明显,机构对于后期越来越谨慎,有的VC甚至粗暴地定了一个规则,“只投前两轮”,尤其是当你发现老虎基金、Coatue这些大块头都要抢种子期项目的时候,红杉中国想继续领跑,就必须拿出点不一样的绝招。
前几天在投中一场闭门会上,有一位头部基金合伙人诉说了一段经历,他的一位校友是科技领域知名技术专家,此前终于决定创业,令他喜出望外,帮忙注册公司、对接资源等,忙前忙后大半年,等到要打钱的时候,这位创业者突然表示要“看看形势”,等大势定了再下场,让他感到沮丧。
故事让我意外在于,头部投资人为了拿到熟人的项目,也亲自下场做起了投前细碎的苦差事;其次就是所谓未来的“不确定性”了,虽然所有人对此已经有所认识,但真正影响到科技创业的情绪,更动摇了创投行业的基石。
因此当前投资形势可能比想象中更严峻,不止是投募环节都更加谨慎,就连创业者也战战兢兢、瞻前顾后,所以红杉中国“YUÈ”来的正是时候,创业者正需要顶级投资人给鼓鼓劲儿,而这次沈南鹏率领合伙人们亲自下场,可以确认红杉中国是经过深思熟虑,认真地评估了时机。
头部机构除了业绩和规模,更大的意义在于其“行业领导力”,我在此做个预判,明年会有不少早期机构被红杉中国“带节奏”。
然后是上来就把创业的标准拉到最高。“YUÈ”虽然不对创业者所处行业做任何限制,但在宣讲中,郭山汕介绍了红杉种子在过去重点投资的部分行业和创始人背景:
行业:新型储能、合成生物、元宇宙、新消费、EV产业链、碳中和、基础软件、机器人/自动化、创新医疗技术、Web3.0等;
创始人背景:连续创业者、互联网高管、销售冠军、首席科学家、海归创业、产业老兵、全博士团队、红杉前同事。
创业者提交报名后,还要经历多轮面试,一方面在目前严峻的环境下,也算是对创业者的一种保护,另外更重要的是筛选出绝对优质的创业者,以提高投资成功几率,早期终归还是投人。
此外,目前国内的创投生态里,投资机构对A、B轮及以后阶段的创业企业,投后服务支持比较多,简单一些的包括人力、市场,复杂一些的甚至还包括供应链改造,但A轮以前提供成体系支持的寥寥,而这一阶段又是失败率最高的,如果在公司初期设计和打造上,就得到投资机构成体系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培训,成功率再上一个台阶。
最后就是社会价值。贝壳创始人左晖有个观点我很认同,所有的平台型企业最终都要受到社会价值的拷问:除了商业价值,你还能为这个社会带来什么?
红杉中国在国内创投中的角色不言而喻,我不能确定当前一定是“低谷”,但在所有人都在担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YUÈ”将投后服务进一步前置,一定会激励更多有勇气、有能力和有信心改变世界的人投身创业,而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总体财富的增加不正有赖这些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