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行情可谓一波三折。早上开盘就下跌,后来一度V到了正的0.98%,结果,一眨眼工夫,飞流直下三千尺,竟然跌破了2900点!
跌破2900后,不少客户开始询问:自己持有的多只基金都在跌,有几只基金都跌了20%以上!要怎么补仓才好呢?
说到“补仓”,我先罗列客户最常用的两种方式:
第一种:哪只基金跌得狠,我就补仓哪只,恪守越跌越买原则。
第二种:卖出盈利的基金,然后用卖出的钱去补仓亏损的基金。
上面的2种补仓方式,有什么问题呢?
第一种方式的核心问题就在于:一味坚守“谁跌买谁,越跌越买”原则,很容易造成1个问题,那就是容易不知不觉让个别基金的持仓份额越来越多,从而偏离既定的资产配置配比,从而造成整个基金持仓的风险偏离。
第二种方式的问题就是:加仓或者卖出一只基金,千万不要看客户之前在它身上是亏钱和赚钱。我们的投资决策,不能受到我们账户过去损益情况的影响。重点是要看当下时点该基金是否性价比高,看未来是否有中期大涨趋势,或者是否具有长牛属性。
因此,调仓策略一定要事先规划好,而不是等暴跌后,受到情绪影响盲目补仓。
专业的理财经理,如何为客户制定补仓计划?
1、为客户做持仓诊断,看权益基金占比是否合理
客户整体资产配置中,权益基金的占比是否合理,我们可以参考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来进行判断。

这一步,我们主要帮客户梳理出“稳健理财”(增值的钱)和“长期投资”(生钱的钱)的钱。
具体建议是:
“稳健理财”这笔钱,是一个家庭用来保值增值的钱,占家庭总资产比重通常在40%左右,最适合的基金类型为“固收+”基金,优秀的“固收+”基金,波动率和最大回撤远低于权益类基金,年化回报率一般高于债券型基金。
“长期投资”这笔钱,是生钱的钱,是用来博取高收益的部分,占家庭总资产比重通常在30%左右,通常投资“长期平均年化回报率高的权益类基金”,因此会承担较大的风险和波动,也就是我们投资中的权益类基金。
了解了科学的家庭资产配置比例,我们再来检视当下客户的权益类基金是否有超配的现象:
⭐(1)如果权益类基金达到家庭资产10%~40%。需要帮助客户认真梳理投资资金的用途,如果1年左右都不需要用钱,那就让客户无需过度担心,可以继续持有。如果有部分资金是急用的,那就建议客户在市场反弹的时候,可以逐步减仓,不要“短钱长投”。
⭐(2) 如果权益类基金占比已经超过家庭资产50%。先让客户关注下自身感受度,是否因为“回撤达到20%”严重影响到了生活,让客户寝食难安。如果有,我们建议逢市场反弹,逐步减仓。而且减仓要慢,一个月最多操作一次。
2、为客户做权益基金的分散配置
今年来,不少行业主题型基金最大回撤幅度都超过了20%,比如新能源、白酒、医药、中概互联等,前两年大热的板块。如果客户在去年高位买入的话,到现在很可能亏损不仅20%。
这个时候,我们要赶紧帮客户做“科学分散配置”。
这里,我们可以采用“核心+卫星”模型分散配置权益类基金。我们建议用“核心+卫星”的思路来为客户做基金配置。
⭐(1)核心基金:首选“均衡风格”的混合型基金,因为这样的基金从行业和风格层面看,都比较分散。可能这种基金每年的业绩都不拔尖,但是在市场几轮洗牌后,它们通常走得最稳最远。
⭐(2)卫星基金:选择不同风格的行业基金,做到攻守兼备。从上述例子来看,用户持仓都是偏成长风格的抱团基金,更偏向“进攻”的作用,在行情好的时候,博取超额回报。
因此,应该给用户新增“防守”作用的低估值价值风格的行业基金,比如受益于“稳增长”政策的金融、地产、基建等行业就是不错的选择。
⭐(3)确定目标基金的配比和金额:通常“核心基金”的仓位占整个偏股型基金的仓位30%~70%之间都可以。这里需要根据用户实际持仓情况来定,尽量让客户不要大规模调仓。
3、为客户制定简单易操作的补仓计划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追涨杀跌”再正常不过了,如果我们一味教育投资者“不要追涨杀跌”,其实意义不大。最好的方式是直接给投资者制定简单易操作的底部加仓计划,利用定投的方法帮我们解决投资中择时的难题。
“稳健理财”这笔钱,由于投资标的为“固收+”,这类产品的净值波动较小,对买入时点的要求不是很高,可以一次性买入。
“长期投资”这笔钱,由于投资的是权益类产品,其净值波动较大,建议定投买入。具体的定投计划如下:
⭐(1)如果你跟客户沟通后,判断他性格偏乐观,或者KYC属于激进型。那么就把准备投入的现金分成5-6份,每星期定投一份,平摊入场成本,既能够在低位快速建仓,又能够避免“追高入场”。
⭐(2)如果你感觉客户性格比较稳妥,KYC偏保守。那就把可投入资金分成8-10份,每半个月或者每月定投一份,短期投入的钱不多,客户也不会因为担忧而不敢入场,我们也要鼓励客户长期持有,坚持定投的动作,等这笔钱定投完之后,又可以开始制定新一年的投资计划。
这样一步一步操作下来,我们就能帮客户做到“心里有数,心里有底,有条不紊,内心安宁”。
最后想说,尽管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但阳光下同样没有新鲜事,在这个时间点,在市场估值已经深深打上悲观预期的烙印后,我们不妨乐观一些!再乐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