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市场 >

超500亿资本杀入这一行业 “吸管大王”每月产值疯涨50%

时间:2021-02-04 09:23:10 | 来源:证券时报网

自今年元旦起,有着“史上最严禁塑令”正式落地。这次升级版的禁塑新政,不仅事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频频搅动着资本市场。

如今,禁塑新政已经满月,围绕着实施成效及未来展望,尤为受到市场关注。近期,证券时报·e公司通过实地走访发现,禁塑新政的成效喜忧参半,除了大型的商超、连锁奶茶店得到较好了较好应用外,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袋、吸管在其他场所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有些生产可降解塑制品的企业,在经历了短暂的订单喜悦后,已经收到退货通知。他们担心,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很容易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若按照目前情况再持续几月,市场将很有可能会走回头路。

从噱头到主打产品

随着牛年春节的临近,“世界超市“义乌的高铁站,忙碌一年的外来务工者,扛着大包小包往家赶。

被称为“吸管大王”的楼仲平,是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的创办人、董事长。采访之初,坐在记者对面的楼仲平,不时将眼光投向玻璃门外的财务室。根据公司规定,员工春节回家之前,会统一到财务室结算工资。

看着渐渐列队成群的返乡员工,楼仲平坦言,还是很难留人啊!春节在中国人心中地位太特殊了。今年为了挽住员工留在公司,除了义乌政府补贴500块,公司还额外补贴1000元,再赠送餐饮券300,开工时计划再发200利是红包。“这样一来,愿意留下来的员工,差不多有2000块春节补助,还是有一点点的吸引力。希望能留住一半员工就地吧!”

楼仲平扎根吸管行业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如今的双童年产吸管7000多吨,产值近2亿元,拥有全球塑料吸管行业三分之二的专利,包揽制订了全球吸管行业的所有标准,是行业绝对的领导品牌。

深耕吸管行业的双童,可能是国内较早涉足可降解塑料吸管的企业。早在2005年,楼仲平从西欧客户沟通了解到,塑料吸管的局限和危害所在,为此并着力研发和开辟出聚乳酸(PLA)生物质可降解吸管。

“2005年立项,2006年就开发出来了。不过在2015年之前,这纯粹只是一个噱头,设备都凉着,一年都卖不出几吨。”楼仲平称,直到2015年,双童的可降解塑料吸管的销售才开始慢慢起来。2018年,英国、欧盟以及部分美国城市已经禁用塑料吸管。这一年,双童的外贸出口占收入比重达到70%,其中可降解塑料吸管占出口比重也达到了70%。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于以出口为重的双童吸管是一次重创。从2020年2月份开始,该公司的出口量大幅度下滑。与此同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于2020年初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这个被业界视为升级版的“禁塑令”,让楼仲平决定调整经营策略,开拓国内市场。

据介绍,从2020年3月份开始,为了备战禁塑令,双童公司对厂房、设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升级,几千万的旧设备做废铁处理,一块五一斤,大卡车拉了10多车。单单旧设备,都卖了几十万。目前,改造后的6个生产车间,只有半个车间是传统的塑料吸管生产车间。其他的5个半车间,全部被改造成了纸吸管和可降解塑料吸管生产车间。

楼仲平对记者称,用国外的标准打国内市场,上半年亏得很惨。情况从7月份才开始好转。一方面,国内市场的量起来了;另一方面,因为禁塑令临近,下游渠道可以提前备货了。四季度,每个月的产值都是40%-50%增长。12月份,公司的产值创下来了有史以来的新高。

基础原料供应趋紧

塑料是现代化工行业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然而,使用后的废弃塑料制品具有数量大、分布广、难回收等特点,从而形成了全球都非常关注的“白色污染”问题。因此,限塑令和禁塑令,近年来开始全球范围兴起。

塑料吸管、购物袋,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广泛应用在线下商超、便利店、餐饮、外卖平台、社区团购平台等生活场景。我国升级版的禁塑料令发布后,使得可降解的购物袋、吸管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

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可降解材料包括PLA、PBAT、PBS、PHA等。其中,PLA(聚乳酸)、PBAT(聚己二酸/对 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是可降解塑料领域主流产品。由于二者的特性不同,PLA主要应用于可降解吸管、PBAT主要应用于可降解塑料袋。

公开资料显示,PLA产能主要集中于海外,我国PLA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已建并投产的生产线并不多,且多数规模较小。丰原集团都宣称拥有5万吨/年的产能,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产能4.5万吨/年。

近些年,我国PLA的进口数量在国内需求的推动下不断攀升,2010-2017年聚乳酸进口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4.26%,其中2017年进口量达到1.26万吨,较2016年度增加了55.66%。

“PLA技术壁垒较高,早在两年前,国内某企业就对外宣称1.5万吨PLA生产线已正式投产,但是两年过去了,就是拿不出合格的产品。目前,国内PLA的实际有效产能,不会超过10万吨。”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较PLA而言,PBAT技术壁垒相对较低,产业较为成熟。目前,国内拥有PBAT产能的企业较多。譬如,新疆蓝山屯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拥有PBAT产能12.8万吨/年,居全球领先地位;金发科技拥有PBAT产能6万吨/年,于2011年投产;恒力石化子公司营口康辉石化于2020年12月宣布年产3.3万吨PBAT/PBS 类生物可降解聚酯新材料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

聚如如是一家致力于生物基降解材料交易平台,合作的企业包括丰原集团、海正生物等约百家企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时报·e公司称,近几个月,国内可降解材料的PBAT和PLA供应有所趋紧,但价格涨幅不是特别明显。国内PBAT产业已经较为成熟,去年下半年的出厂价,一般在2万元/吨出台,现在也就2.2-2.3万元/吨。PLA自2020年8月丰原集团宣布年产3万吨生产线投产后,价格一度从4万元/吨,下探到3万元/吨,目前出厂价也就是3.2-3.3万元。但是,制品企业的PLA用量不大,不会直接购买PLA用做改性材料。所以,在经过改性企业、贸易商层层加价后,制品企业的原料拿货价格可能会涨到4-5万元。

“目前,用于生产吸管的改性PLA,市场上拿货非常紧张,可以用一货难求的形容。”一家浙江塑料制品企业对记者称,目前,1根塑料吸管约0.01元,1根纸吸管约0.03元,1根PLA吸管约0.05元。在上游供应没有打开前,如果政府再一刀切,那原料供应会飞上天。这样的话,又更不利于市场推广。

厂家担忧极有可能走回头路

《意见》发布后,各省市相继发布了地方版的实施办法。综合来看,各省的禁塑节奏类似,均为2020年底在几个主要城市试点,2022年推广全省,2025年达成全省禁塑的目标。

譬如说,2020年9月,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生态环境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2020年底,浙江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县城以上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2020年底,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将被淘汰;市面上将不再销售一次性塑料棉签;浙江不再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浙江版的禁塑令实施情况怎样?近日,证券时报·e公司在杭州的商场、超市等地走访时发现,联华、盒马等大型连锁超市,都在收银台提供有偿的可降解塑料袋,总体情况尚好;而部分中等规模的个体超市,仍在使用传统的不可降解塑料袋。

如果说连锁超市表现尚可,那么路边便利店、药店、奶茶店等场所,禁塑令的执行情况就让人大跌眼镜了,不可降解的一次塑料袋、吸管占比相当高。随便一问,得到回复基本相似,“听说过禁塑令,但至今没有人来动员和管过这事”。

在记者实地调查过程中,浙江一家塑料制品企业负责人对e公司记者直言,“针对目前市场在售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假货、次品等情况,我们曾向所在地的市场监管局反映,但市场监管局称这是环保部门的事情,而咨询环保部门,他们也称这不是环保局监管的职责。当监管职能没有清晰的划分,监管真空就会出现,禁塑效果可想而知”。

杭州禁塑令的落地情况,或许只是全国一个缩影,根据近期各地媒体的公开报道,禁塑令在各个省份的执行情况都不甚理想。

比如说,北京某媒体记者近期在走访北京市丰台区、西城区多家商场、超市等发现,一般大型商超、连锁店多提供付费可降解塑料袋;而一些中小超市、临街店面、个体商户等,多免费为消费者提供无任何标识透明塑料袋。另外,一些大型连锁饮品店,以提供纸质吸管为主;而在部分快餐店,一次性塑料吸管还在被广泛提供。

实际上,这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塑料袋,相当一部分是温州制造。在各地一次性塑料袋、吸管禁而不绝的背后,是塑编重地转型生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业寥寥。

据悉,浙江是我国塑料制品的生产大省,而浙江的塑料制品企业,以温州的苍南、平阳等地最为集中,其中苍南被誉为“中国塑编之都”,2019年全县共有塑料制品企业1185家,规上企业170家。

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周德文,一直与温州中小民营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德文对证券时报·e公司称,“据我掌握的情况,温州从事塑料制品的中小企业,目前依旧以传统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为主,转型生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业很少。”

“目前的情况如果再持续几个月,市场将会很自然的演化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行业极其有可能走回头路。”上述浙江塑料制品企业负责人对记者称,这次禁塑令实施以来,效果肯定有。但是,目前只有规范的大企业在转,众多的小厂家在旁边观望。如果缺乏严厉监管,出于成本考虑,下游客户自然选择低价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现在才一个月,我们就已经出现了客户退单的现象。

超500亿元产业资金涌入可降解塑料产业链

禁塑新政市场带来了想象空间,自政策发布以来,产业资本纷纷涌入。部分公司基于市场前景,正在讨论在建项目扩产的可行性。

根据中信证券研报预测,在中性假设下,2025年国内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将达213万吨,远期替代规模超500万吨,替代性新材料有望获得快速放量的机会;据东吴证券测算,到2025年,完全可降解塑料有望迎来500亿左右的市场规模,2019-2025年的年复合增速可达73%;据GrandViewResearch,2019年我国塑料包装市场规模540.8亿美元,假设以30%的替代比例计算,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约162亿美元。

浙江一家上市新材料企业对记者称,自海南在全国率先全面禁塑之后,生物降解塑料产品出现严重紧缺,市场前景被各方看好。据估测,仅浙江市场,未来每年至少有200万吨生物降解材料的市场需求。公司依托科元控股集团整体深耕化工产业的优势,决定快速切入这个赛道。目前,公司在建的PBAT项目进展顺利,预计2021年六七月份建成投产。

根据证券时报·e公司不完全统计,仅上市公司在建/拟建的可降解生物塑料项目,就包括万华化学、金发科技、长鸿高科、金丹科技、齐翔腾达等10余家上市公司,项目涉及资金近200亿元。

比如说,长鸿高科2020年10月公告称,公司与嵊州市人民政府签订《全生物降解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投资协议书》,公司年产60万吨全生物降解热塑性塑料产业园PBAT/PBS/PBT灵活柔性生产项目选址在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项目总建设周期5年,先行建设年产10万吨最快有望2021年建成投产。

记者还发现,由于PLA和PBAT的投入门槛不同,上述公司拟建/在建可降解生物塑料项目中,多数以PBAT项目为主。拟参与建设的PLA项目上市公司,仅限于金发科技、金丹科技和齐翔腾达等少数几家。

金发科技2020年半年报显示,目前拥有生物降解聚酯合成产能6万吨,并配有专业生物降解塑料改性生产线,产品涵盖PBAT、PBS、PLA树脂及相关改性材料,同时,在建的6万吨PBAT生产线进展顺利,预计新建产能将于2021年投产。齐翔腾达2020年9月公告称,公司就在钦州石化产业园投资建设轻烃下游新材料基地项目的有关事宜,与钦州市人民政府达成合作意向,项目总投资约122亿元,其中约90亿元的二期项目,就包括规划建设5万吨/年聚乳酸项目,6万吨/年PBAT项目,20万吨/年不饱和聚酯树脂项目。

2021年1月,金丹科技在募投项目变更公告中称,结合相关“禁塑”政策以及生物可降解材料未来市场情况,并考虑到投资的规模效应,公司管理层认为有必要在原先设计的1万吨聚乳酸产能基础上进行适当扩充,目前公司董事会正在组织相关人员分析论证扩大本项目投资规模的可行性及实施方案。

在可降解生物塑料产业链淘金大潮中,非上市公司的表现也同样惹眼。

2020年12月,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宣布投资入股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布局高端聚乳酸可降解材料,后者是国内较早开展聚乳酸产业化的企业,正在筹划科创板上市。新疆望京龙新材料有限公司PBAT在建产能130万吨,总投资约300亿元,2020年6月,中化十三建与新疆望京龙新材料有限公司签约,标志着该项目先期年产10万吨PBAT项目已经具备开工条件;2020年9月,安徽丰原集团年产50万吨乳酸、30万吨聚乳酸项目开工动员会召开,该项目总投资45.6亿元。公司官网指出,在10年内,丰原计划建设300万吨/年聚乳酸下游产品加工线,到2025年,聚乳酸加工能力将达到1000万吨/年,销售额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年。

按照上述公司在建项目的时间表,国内的可降解塑料的材料项目,将在今明两年迎来集中释放,可降解塑料的原料供应,届时有望得到缓解。若禁塑新政的未能得到较好的实施,市场预期出现变化,难免会影响到项目的建设进度,甚至不排除项目出现调整和取消。

记者观察:禁塑大势所趋 监管力度关乎成效

今年元旦实施的禁塑令政策,用“升级版”的禁塑令,或“史上最严禁塑令”表述更为准确。这项新政实施以来的成效,外界颇为关注。

塑料袋一直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最糟糕的发明,在方便了人民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白色污染。因为市场上出售的塑料袋大都不易降解,过量的使用、丢弃,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专家研究发现,塑料垃圾中9%会被回收利用,12%被焚烧,剩下的79%将进入垃圾填埋场或自然环境中,需要200年到500年才会被分解。

为应对白色污染,早在10多年前,爱尔兰、意大利等部分欧洲国家,就已经开始出台各种类型的“限塑令”。随后,部分西方国家的“限塑令”逐渐升级为“禁塑令”。2018年,英国、欧盟以及部分美国城市开始禁用塑料吸管。

针对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我国政府的管控也在不断趋严。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2011年7月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集中开展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专项行动的通知》;2013年4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实施工作的通知》。

这些年来,白色污染为何时至今日依旧禁而不绝,甚至是愈发泛滥。究其原因,是塑料制品的不可或缺性。在日常生活中,采购生活必需品,超市、商场提供既便宜(或免费)又方便的塑料袋,选好物品往里一搁,非常方便。网购、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更是加速了塑料袋用量的指数化增长。

同样是塑料袋,可降解的塑料袋为何未得到广泛应用,商品的价格是商家考虑是否采购的决定性因素。

供需关系决定价格。过去,可降解塑料产业的话语权不掌握自己手中,特别事关PLA产业的丙交酯等核心技术,直到近年来才被国内企业突破。有数据显示,我国可降解塑料产能位居世界第一,产品种类齐全,2019年我国可降解塑料的产能达到了61.7万吨,产能增速达到了37%,占全球总产能的45.3%。

崛起中的国内可降解塑料产业,让人民有底气对禁塑充满期待。而且,这次国家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与过去的政策比起来,确实更为系统,基本涵盖了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的各环节,同时也明确了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培育新业态的要求,政策调整既针对传统领域,也包括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但只有严格监管,才能真正行之有效。

另外,在采访过程中,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周德文对记者称,“禁塑”是大势所趋,但牵涉面较大,特别是在疫情当下,很多中小企业日子还很非常难过,这种情况下不能“一刀切”。在实施过程中,应分阶段分场景循序渐进。同时还应通过市场调控、政策激励等措施,推动各地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研发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可降解塑料产品,从而满足消费者需求,使“禁塑令”真正收到成效。

来源:e公司官微(ID:lianhuacaijing)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