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市场 >

再曝老鼠仓、规模缩水 这家老牌合资基金公司有点烦

时间:2020-01-15 18:19:31 | 来源: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完善内控,杜绝老鼠仓,重拾业绩升势,是为当务之急。

2019年年中,沪上老牌合资基金公司——上投摩根迎来新任掌门人王大智,原总经理章硕麟退休。

临近年关,王大智有喜也有点忧。

喜是上投摩根2019年投资成绩单还算亮眼,尤其国内权益方面,旗下股票基金2019年平均收益率达61.1%。

忧则有三。一是又曝出一起老鼠仓,虽然当事人已不在公司任职,但因有两次“前科”,还是有不少人质疑上投摩根的内控及管理用人水平。

二是业绩起伏不定,债券型、货币型基金的收益率仍低于行业平均,QDII业绩更是一言难尽。

三是管理资产规模缩水,行业排名更是大幅没落。

2019年,上投摩根股权比例发生变化,若通过审批,有望成为国内首家真正外资控股公募。但无论如何变化,完善内控,杜绝老鼠仓,实现规模排名追赶,重拾业绩升势,是为当务之急。

又见“老鼠仓”

和以往一些老鼠仓不同,今年1月初裁判文书网披露的上投摩根老鼠,是“因为爱情”。

整件事一句话概括,就是2015年-2017年,时任上投摩根基金经理的吴某为了保持恋爱关系,利用内幕信息,帮着女友侯某操作买卖股票,累计亏损157.19万元。

2019年东窗事发后,两人双双被判刑一年、罚款5万元。

老鼠仓的专业说法,是从业者借由职务之便获取相关非公开信息,利用自有账户或操纵其他相关账户事先买进或卖出某种证券以谋取利益。

说白了,就是搞内幕交易的一种。

老鼠仓行为,扭曲了市场的配置规律,也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对于老鼠仓,监管层面近年来一直严查。2019年6月,最高法、最高检还发布了相关法律解释,严格设置红线。

上投摩根曝出老鼠仓,也不是第一次了。就在半年前,裁判文书网披露信息显示,2017年上投摩根基金经理桂志强利用内部消息非法获利,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更早之前的2007年,上投摩根基金经理唐建因为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调查。唐建最终被辞退,上投摩根也一度被暂停业务审批。

多位投资人士表示,一家公司多次爆出老鼠仓,显示其公司治理存在一定缺陷,内控机制有待加强。

此次吴某“为爱筑仓”一事,也能看出一些问题。

据判决书及公开信息,吴某分别于2015年1月9日至2017年1月16日、2015年4月14日至2017年1月16日担任“上投摩根成长先锋”和“上投摩根卓越制造”的基金管理人。任职期间,两只基金的回报率分别为-23.56%和-34%,远远低于同类型基金及沪深300指数。

难以恭维的投资水平,再加上堪忧的职业操守,以至于不少行业人士怀疑上投摩根在用人以及内部管理上存在问题。

海外投资规模缩水

如果说老鼠仓还只是间接伤害,顶多伤害公司品牌,打击投资者信心,那么实打实的业绩表现,就是“会呼吸的痛”了。

账面上看,上投摩根过去一年的投资成绩单其实还不错,按照官方说法,“在全球主要央行重启降息的大背景下,2019年全球主要大类资产回报均超此前十年的均值。”

然而,再往下深究,也能发现一些不那么亮丽的表现。比如老大难的QDII(国内发行投资海外市场的基金)。

作为一家合资基金公司,上投摩根在宣传中表示,“为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提供多元化、国际领先的资产管理服务。”

在外方股东的支持下,上投摩根是国内最早布局海外投资的基金公司之一,深耕国际业务已超过10年。但最能代表海外投资能力的QDII,表现却不甚理想。

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上投摩根9只QDII产品平均回报超20%,但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其中有2只QDII自成立以来总回报为负,分别是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377016)亏损12.9%,上投摩根全球天然资源混合(378546)亏损高达26.9%。

其中,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377016)于2007年推出,是国内最早的四只QDII产品之一。但是,套牢投资人12年,最低曾跌至0.3220元,成为国内首只“3毛基金”。近半年单位净值虽有所回升,但仍在0.8元左右。

也因此,这只产品被基民评价为“既挤瘪了认购者钱包,又浪费了投资者的时间”。长期亏损,导致无数基民“割肉”离场。这只基金从首募规模300亿元,截至2019年9月30日只剩下43.31亿元。

基民赔钱,基金公司却不赔本。自成立到2019年二季度末,上投摩根共从这只基金收取了21.46亿元的管理费。

而上投摩根全球天然资源混合(378546)目前单位净值停留在0.7元左右,首募规模4.13亿元,现在只剩下不足1亿元。

这两只QDII仅是缩影,业绩的好坏与否,投资者会用脚投票。上投摩根管理的QDII规模在过去几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资产净值由2007年末的269.58亿元缩小至2019年三季度末的62.26亿元,在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中的占比由27.83%降至4.81%。

而从总规模看,截至2019年末,上投摩根管理资产总额为1295.04亿元,较顶峰时期的1516亿元相比,缩水220多亿元。

考验新掌门的时候到了

成立15年来,上投摩根有过高光时刻,但是近年来业绩起伏不定,资产管理规模缩水,行业排名处于下滑态势,从巅峰时期的前十,没落至31位。

从高管层面来看,这也是考验上投摩根新任掌门人能力和智慧的时候了。

2004年成立至今,上投摩根共有3位总经理,皆有摩根大通的从业经历,但是任职期间,战略、业绩却各有特色。

上投摩根的首任总经理是王鸿嫔,直接参与了公司的筹建。她在职期间,上投摩根经历了高速发展。特别是2007年,王鸿嫔带领团队创造出新基金销售一日超过900亿元的业绩。

在这段时间,上投摩根的权益类产品为主打,占总资产的80%以上。亮眼的业绩,也让这家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一度排至行业前十位。

2010年,王鸿嫔离任,接替她的是章硕麟。在此期间,上投摩根虽然有所发展,但是道路坎坷。譬如,代表投资能力的权益类产品占比一路下跌,跌至目前的22.47%,而货币型基金则猛增至67.72%。

从净利润看,2011年到2018年,分别为2.42亿元、1.87亿元、2.48亿元、2.9亿元、5.2亿元、4亿元、2.26亿元、3.36亿元。除了受到2014—2015年连续牛市影响,其余基本属原地徘徊,仅增长有限。

2019年5月,王大智接任总经理一职后,据悉他的工作重点包括拓展多元化的领先产品线,引领创新业务能力,以及持续吸引并培育行业顶尖人才。

同样是2019年,上投摩根的中方股东上海信托出让其持有的2%股权,外资股东摩根大通旗下的摩根资管成功竞拍到手,将持有51%的股权,成为上投摩根的绝对控股股东。

另据外媒消息,摩根大通近期还在讨论收购上海信托持有的其余股权,欲寻求100%控股。

目前,前述2%股权交易仍然需要美国及中国相关监管部门的审批。若成功获批,上投摩根或将成为国内首家真正外资控股公募,也将进一步被置于市场的聚光灯之下。

内外形势下,王大智要怎样带领上投摩根跨坎追赶?《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就此联系上投摩根相关人士,未获回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