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理财 >

17部门联合发文支持积极生育!万字重磅解读!

时间:2022-08-21 19:22:15 |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中国基金报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曹雯璟

医药作为被市场看好的黄金赛道之一,近期又迎来大消息。

据悉,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沉寂已有的医药行业再迎重磅利好,相关个股表现活跃。

基金君注意到,从去年6月末的高点以来,申万医药生物板块累计跌幅超30%。市场有观点认为,时至今日,医药成功实现从估值泡沫向估值洼地的转变。医药跌到位了吗?《意见》出台对医药行业有何影响?目前估值水平如何?对医药板块后市怎么看?具体对医疗哪些细分子行业构成利好?

中国基金报就此专访了一些医药领域知名基金经理,其中包括

从这些基金经理看来,大多是认为医药行业经过前期调整,估值已经回落到历史底部,对医药板块中长期表现保持乐观。相对看好医疗消费、中药板块、创新药、康养医疗服务领域等。

张弘:医药行业在未来很长时间段里能跑赢GDP增速,所以市场肯定正在孕育新的医药投资机会。看好医疗消费(包括中药消费品和个人护理等)、医药传统制造业等。

丁琳:仍长期看好医药板块,核心在于接下来一段时间政策逐步明朗,相关政策缓和。目前的人口结构及老龄化趋势,医疗服务、中药、消费医疗等有望受益。

皮劲松:考虑到中长期医药行业需求明确、国内相关产业升级趋势明确,对医药板块的中长期表现保持乐观。看好创新药研发企业、以及养护、康复等细分领域。

杨挺:医药现在应该是处于“跌到低位”的水平,再出现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看好医疗美容、养发植发、以及健康管理等与健康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等。

徐晓杰:经过前期调整,估值已经回落到历史底部。中期来看,疫情后的刚性需求恢复的确定性较强;长期来看,老龄化趋势值得长期投资。相对看好中药板块、医疗服务、高精特新的一些相关标的等。

蒋秀蕾:医药行业当前的性价比已经十分突显,可以更积极乐观看待医药板块。可以关注中药、创新药、康养医疗服务及器械领域。

朱明睿:目前医药板块下跌空间比较有限,对后市呈较乐观的态度。我国当前老龄化趋势比较明显,对于医药板块的消费医疗板块有一定的利好。

1、

相关意见出台利好辅助生殖行业

对于医药板块持续正向催化

中国基金报:17部门发文支持积极生育,一些行业迎重磅利好,相关个股表现活跃。请解读下《意见》对医药行业有何影响?具体对医疗哪些细分子行业构成利好?

张弘:目前来看,大白马的新老变换带来了整个医药行业的活力,同时也充分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活力。所以要不断的顺应历史变化和潮流,才能够选到下一个5年的好公司。

在未来阶段,我们认为医药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医疗消费,符合历史发展,包括中药消费品、个人护理等,符合中产阶级普遍能消费的起的消费。此类消费的崛起同样会带来整个医药行业的机会;二是需要关注真正本土科技创新的含量,或者是一些国产替代配套的产业,比如中高端制造、精密制造等;三是中国医药制造优势,如CXO里面的CDMO,包括一些低端制造像原料药和简单耗材。

当然,在未来5年,中国的发展会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我们预测在这三个方向上很可能会出现好的公司,能找到符合投资预期的未来5年的白马股。

丁琳: 意见出台对于医药板块持续正向催化,鼓励生育有望提升未来新生儿数,医药相关市场不断扩大。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生殖健康服务,指导推动医疗机构通过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中医药服务、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辅助生殖技术等手段,因此辅助生殖、儿童药等相关细分行业有望受益。

皮劲松:《意见》是多个部门共同出台的针对生育措施的系统性、体系化的政策文件,涉及许多不同的行业、领域,其中与医药行业相关的内容有推进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儿童保健能力建设、加强生殖健康服务、推进辅助生殖技术制度建设等方面。医药板块内与之相关的细分领域有辅助生殖技术及服务、妇幼保健相关的医疗器械及检测相关的医疗服务等。此外,积极实施生育支持措施,缓解甚至扭转新出生人口的下降趋势,长期看,对疫苗、儿童药等领域也有积极促进作用。

杨挺:17部委联合发布鼓励生育意见对医药行业的整体营销并不大。因为现在制约生育的原因其实并不是医疗不足,或者说并不是某一项医疗服务不足,所以这个《指导意见》本身对医药行业以及医疗细分子行业的影响并不会很明显。

蒋秀蕾:《意见》中明确提到与医药行业相关领域贯穿生育生殖健康、儿童健康服务环节,在政策鼓励背景下,这类方向未来都有望受益。涉及的细分方向包括:辅助生殖(提供辅助生殖的医疗服务机构、辅助生殖相关药械)、无痛分娩(镇痛麻醉用药、镇痛器械耗材)、儿童健康服务(儿科用药、儿童门诊医疗服务机构)等等。

徐晓杰: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以及相关意见稿的正式出台,对于医药行业里的辅助生殖行业相对是利好的。目前中国辅助生殖市场渗透率较低,未来随着人们对辅助生殖技术的认知加深、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鼓励生育的政策放开等,行业发展空间较大,相关的一些优质标的也值得去长期重视和投资。

朱明睿:《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在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方面提出了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提高儿童健康服务质量、加强生殖健康服务、提高家庭婴幼儿照护能力等4项措施。

《意见》对于医药行业的辅助生殖板块会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意见》指导地方综合考虑医保(含生育保险)基金可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性等因素,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基金支付范围。2021年,我国辅助生殖IVF取卵数约100万个周期,行业头部效应明显,《意见》相关政策的推出有望快速推进辅助生殖行业的发展。

2、

估值已接近底部区间

对医药板块中长期表现保持乐观

中国基金报: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9日,从去年6月末的高点以来,申万医药生物板块累计跌幅超30%。有人认为,时至今日,医药成功实现从估值泡沫向估值洼地的转变。你认为医药跌到位了吗?目前估值水平如何,对医药板块后市怎么看?需要什么契机?

张弘:2022年的情况很可能类似于2016年,虽然没有明确的主题,但由于医药行业在未来很长时间段里能跑赢GDP增速,所以市场肯定正在孕育新的医药投资机会。刚刚过去的2021年呈现“赛道投资”特点,除了专精特新(上游设备耗材等)、CXO、中药等个别子行业,别的板块很难找到全年正贡献标的。总体而言,认为市场风格很难预测,需坚持从行业公司的成长周期出发,结合估值和预期来选择标的。

随着人均GDP超越1万美元,医疗卫生支出占比稳步提升,医药行业行业复合增速8%在未来将跑赢GDP增速。看好以下几个板块。

一是医疗消费,包括中药消费品和个人护理等。中药板块应该以消费逻辑去看,虽然目前估值相对较低,但低估值不是买入的理由。一季报里业绩加速的公司存在投资机会。在CXO板块,药明生物被美国商务部制裁的原因可能是其设备涉及科技,中美之间现在的问题更多还是在科技战层面。小分子领域、CDMO市场不会受到美国进一步的制裁,因此相对乐观。

CDMO市场方面,中国企业2021年收入市场份额约为25%,订单金额份额约为31%,未来中国的订单金额份额可以达到40%-50%。长期而言,需要去寻找第二逻辑的CXO公司,比如向细胞基因治疗升级、向原料药和制剂代工转型升级的公司。

二是看好医药传统制造业,可以比照2016年。三是科技依然是大方向,不限于CXO,包括细胞基因治疗产业链、新冠疫情相关产业链等。细胞基因治疗产业链方面,中国正处在导入期阶段,因此不太看重估值,更看重订单金额和收入增速。接下来一些好企业会相继上市,也会存在着投资机会。创新供应链方面,庞大的国内科研市场将孕育出新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公司;配套产业链将会逐渐完成国产化替代。

丁琳: 医药板块持续调整,本质上是医药相关政策持续压制以及疫情后周期与其他行业比较优势下的结果,目前整体底部震荡位置,目前医药行业估值(TTM,剔除负值)为24.87,比2005年以来均值(37.73)低12.86个单位,处于2018年以来低点,后续我们仍长期看好医药板块,核心在于接下来一段时间政策逐步明朗,相关政策缓和。

皮劲松:申万医药生物指数的市盈率水平在24倍左右,处于过去10年的约1%分位数水平。结合机构中报对医药板块的配置比例较低、板块交易量占比较低等指标看,医药板块已经接近底部区间。

医药板块经历了2019-2021年的估值泡沫行情后,过去一年多经历了漫长的估值消化阶段,后续需观察行业三季度业绩修复情况以及国内外疫情的发展情况,等待行业基本面拐点信号出现。考虑到中长期医药行业需求明确、国内相关产业升级趋势明确,我们对医药板块的中长期表现保持乐观。

杨挺:对于医药的估值和后续行情的看法,有几个指标可以作为参考。第一,目前医药的估值水平处于过去十年来几乎最低的位置;第二,目前公募基金对于医药的持仓水平也在过去三到五年中几乎最低的位置。从这一点看,确实可以做一个判断,医药现在应该是处于“跌到低位”的水平,再出现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医药什么时候反弹、需要什么契机,确实得等待市场的演绎。

我个人的观点是,出现下面三种情况时,医药的行情有可能到来。第一,目前市场上最强势的吸引眼球的板块,类似像新能源等板块,如果出现升幅调整,那就会使市场上高度集中的关注度有所分散,资金面也会分流,就有可能实现行业的轮动。第二,伴随着中报的披露以及三季报、年报的盈利预期逐渐加强,那些有稳定业绩表现的公司将逐渐走出低谷。第三,有可能医药的某一个细分行业在某些信息,或者说消息的刺激下,走出独立行情,从而渐渐带动整个医药板块出现反弹。

蒋秀蕾:当前的医药板块大概率处于底部区间,继续向下的空间较小。估值水平看,医药指数(申万)当前绝对估值约24倍,显著低于近5年中枢水平36.5倍和10年中枢水平38.6倍,处于近10年的底部区间。另一方面,今年基金2季报反映出来的全行业基金对医药行业的配置水平,已经降到近10年最低水平,历史上看每次医药行业大幅低配其实都是后续的潜在机会。医药行业当前的性价比已经十分突显,后续只需要等待合适的时点,比如医药板块利润端持续兑现、下半年系列政策落地,总之当前建议可以更积极乐观看待医药板块。

徐晓杰:经过前期调整,估值已经回落到历史底部,机构持仓比例也处相对较低水平,但持股集中度较高的结构问题仍有待消化。短期来看,医药需求相对刚性,受经济及外部因素影响相对较小;中期来看,疫情后的刚性需求恢复的确定性较强;长期来看,老龄化趋势值得长期投资。

期待医药板块整体行情反弹,一方面可能需要市场逐步恢复对医药投资的热情与信心;另一方面,从行业层面,期待政策的稳定性,以及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能够稳定增长甚至有一些超预期的表现 。再者,市场需要逐步转变前几年这种赛道化的投资,重新回归到自下而上精选个股的投资方向上。

朱明睿:从去年6月末的高点以来,申万医药生物板块累计跌幅超30%。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药品集采与耗材集采政策使得医药板块近一半的上市公司利润端或未来预期的利润端有不小的承压;第二个原因是疫情导致医药板块中的医药消费子板块业绩端有不小的波动,无法利用利润增长去消化估值;第三个原因是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医药指数涨幅超100%,本身较大的涨幅较容易产生一定的回调。

当前位置,我个人认为目前医药板块下跌空间比较有限,主要原因如下:1.药品集采与耗材集采等政策基本已经落地,已在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端和市值上得到了反馈;2.同时,医药板块中还有许多上市公司和医保基金的使用基本无关,比如医疗新基建赛道与出口比例较大的医疗器械医疗耗材公司等,其中不少公司的基本面依旧呈高景气态势;3.疫情对医药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总体在逐渐削弱,社会对于疫情的应对能力也在逐渐增强。

我总体对后市呈较乐观的态度,契机方面我觉得有几个契机:1.医保相关政策的边际放松;2.头部医药公司实现出海并快速放量;3.疫情得到进一步控制。

3、

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在供应链上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基金报:生物试剂行业需求快速增长,国产品牌“崛起”指日可待。你认为,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在供应链上存在哪些机遇与挑战?

张弘:国产生物试剂行业在疫情前积累了扎实的技术、服务、性价比优势,疫情带来了物流问题,加强了国产试剂的竞争优势,国产试剂因此爆发增长。

与进口品牌同类产品相比,国产产品通常凭借生产成本、产品质量、渠道等优势突破市场。以生物酶等产品为例,国产龙头企业多种酶产品同样检测量对应价格只有赛默飞同类产品的30%-60%。而国内快速增长的市场,给国内企业广阔的空间。根据 Frost & Sullivan,2019年中国分子类生物试剂市场规模约69亿元,预计2024年将达到124亿元, 2019-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13.2%。但是市场主要份额被国外企业占领,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不能忽视的是,我们的生物制剂公司在某些领域还没有实现技术突破,或者工艺尚不稳定,制约了发展。

丁琳: 疫情期间,国产品牌生物试剂凭借稳定的供应链优势成功切入国内外厂家的供应链体系,进口替代的空间广阔,包括抗原、抗体、重组蛋白等。

皮劲松:通常我们将生物制药企业的上游称为生命科学,包括原材料、试剂、耗材、设备、仪器等。作为生物制药企业的供应链业务,生命科学领域近些年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主要有以下两点积极因素:第一,国内生物制药产业近些年高速发展,产生了对国内生命科学上游产业(即生命科学领域)的大量需求;第二,新冠疫情近几年的全球爆发,一方面国内很多企业抓住机遇,实现了大量生物试剂和材料的出口;另一方面,由于阶段性的物流阻碍问题,国内很多企业借此进入了下游客户(即生物制药企业)的供应链,获得了发展机会。

生物制药企业在供应链上面临机遇的同时,也一直存在挑战。第一,国内相关产业发展时间较短,技术、经验与海外先进企业还存在差距,需要时间来实现产品的迭代升级;第二,海外相关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尤其是与全球化的科研评价体系密切挂钩,这对中国的生命科学服务产业构成了挑战。

杨挺:伴随国内工业提升,中国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加入到高端产品竞争甚至是全球市场的竞争。我们认为,医药工业的底层能力是以精细化工、电子制造和机械加工三大基础工业为基础的。中国的精细化工,电子制造和机械加工的能力在世界上是超一流水平。作为中国制造大板块的一个分支,中国生物制剂以及中国医药供应链产业,几乎能够体现出中国制造过去所体现的那种强势和辉煌。那么,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制造的这种实力,将映射在进口替代及全球市场竞争上,中国的企业会占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

蒋秀蕾:包括生物试剂、科研仪器、耗材在内的泛科研服务上游领域,都是值得积极关注的方向。这个领域的机遇主要来源于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国产替代持续进行及新技术的持续涌现。当前国内的科研及企业生产需求仍然高速增长,行业规模本身处于快速扩张的阶段;同时随着国产厂家技术产品的逐步补齐,性价比和本土化快速响应能力的优势,可以从原本以外资为主导的市场分到更多的蛋糕;另外,这个领域及其下游客户,本身仍然处于研发快速迭代阶段,新技术方向的持续涌现,会持续产生新的需求,也带来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而挑战主要来源于单品种空间及市场竞争格局。研服务上游细分品类多且杂,但单个细分品类的天花板往往不高,部分企业可能存在在某个细分领域技术先进、快速放量,但很容易达到自身的天花板块;同时参与企业也较多,竞争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所以参考海外龙头公司发展路径,品类扩张、平台化是上游公司的重要发展方向。

徐晓杰:总体来看,中国生物产业链相对来说是比较完整的,效率也是最高的,这一点在过去全球疫情爆发的阶段,我们已经充分显示了相关优越性。从细微一点的角度来看,此前供应链中依靠进口的部分原材料,近期也有突破。我们认为,后期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链,国产化的程度会不断提升,也会有更多的生物制剂公司,会走出国门,加快国际化的进程。

朱明睿:以单抗药物为例,我国的单抗药物的生产供应链,目前从生产仪器到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试剂耗材,目前还是以进口品牌为主,国产品牌目前还在较早期的阶段。这对于国产品牌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国产品牌如果借此机会快速在单抗药物的供应链上占据主导地位,则会享受到单抗药物的高增速与进口替代双重逻辑。

然而当前阶段,我国的单抗药物供应链使用国产品牌相对较少的主要原因还是国产品牌产品的质量与稳定性和进口品牌还有一定差距,但是这个差距确实在一步步地拉近。我个人比较看好在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在供应链上实现国产替代逆袭。

4、

相对看好医疗服务、创新药、中药、消费医疗等细分领域

中国基金报:结合我国当前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将利好哪些医药子板块?

张弘:总体而言,一是医疗消费,包括中药消费品和个人护理等。中药板块应该以消费逻辑去看,虽然目前估值相对较低,但低估值不是买入的理由。一季报里业绩加速的公司存在投资机会。

在CXO板块,药明生物被美国商务部制裁的原因可能是其设备涉及科技,中美之间现在的问题更多还是在科技战层面。小分子领域、CDMO市场不会受到美国进一步的制裁,因此相对乐观。

CDMO市场方面,中国企业2021年收入市场份额约为25%,订单金额份额约为31%,未来中国的订单金额份额可以达到40%-50%。长期而言,需要去寻找第二逻辑的CXO公司,比如向细胞基因治疗升级、向原料药和制剂代工转型升级的公司。

二是看好医药传统制造业,可以比照2016年。

三是科技依然是大方向,不限于CXO,包括细胞基因治疗产业链、新冠疫情相关产业链等。细胞基因治疗产业链方面,中国正处在导入期阶段,因此不太看重估值,更看重订单金额和收入增速。接下来一些好企业会相继上市,也会存在着投资机会。创新供应链方面,庞大的国内科研市场将孕育出新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公司;配套产业链将会逐渐完成国产化替代。

丁琳:目前的人口结构及老龄化趋势,医疗服务、中药、消费医疗等有望受益。

皮劲松:当前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我们认为需要关注几个方向。第一,结合海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疾病谱随着人口结构会发生演变,国内老龄化可能带来各类肿瘤、免疫性疾病、慢性病的患病人群持续增加,对于创新药研发企业构成长期利好;第二,考虑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后续进入老龄化的人群人均财富提升,对于晚年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追求,利好养护、康复等细分领域。

杨挺:当前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应该不是单独对哪一个医药子板块有影响,而是会对整个医疗板块产生持续影响。说到底,推动医疗大板块长期具备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本源,就是人类对于更长寿命、更健康生活品质的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渴望。这才是医药行业保持长盛不衰的根本基础。那么,可以想象的是,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医疗领域会持续创造出新供给、新产品和新需求。

具体一点的话,比如医疗美容、养发植发,还有健康管理等与我们健康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中的需求会持续不断出现。所以,老龄化和人口结构会对医药行业各个领域都会产生持续推动作用。

蒋秀蕾:老龄化是长期趋势。围绕这个趋势,可以关注中药、创新药、康养医疗服务及器械领域。中药对于老年疾病和日常保健需求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也是“治未病”理念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国家政策积极鼓励的方向;创新药针对大量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医保针对新上市创新药品种的覆盖日益全面、流程化、规范化;康复养老同样是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领域,相关的医疗服务标的和设备器械标的,预计也将在老龄化率提升、康养渗透率提升过程中获益。

徐晓杰:其一,相对看好中药板块。因为其受政策压力较小,且增长相对稳定、估值相对合理,性价比较高。

其二,看好医疗服务。从中长期来看,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其次,民营医疗服务的成长空间还比较大,也是我们比较看好的。

其三,比较看好医药、新基建带来的一些相关标的,包含医学服务的一些上游标的。这一块未来几年正在进逐渐行进口替代的过程,已经慢慢走向全球产业链。

其四,看好高精特新的一些相关标的,这些标的虽然所在的领域相对较小,但是具备较高的业绩增速。

其五,看好医药创新。对于医药企业来说,核心还是创新。对于国内市场来说,也需要很多创新药去满足医疗需求,这一块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朱明睿:我国当前老龄化趋势比较明显,我个人的判断是对于医药板块的消费医疗板块有一定的利好。老龄化之下,老人的占比逐渐提高,而老人的医疗消费频次会明显比年轻人多。从而即使目前公立医院仍在努力的建设分院与拓展床位,我国人民的医疗需求仍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

由此,我个人认为民营医院在未来很长时间都将会是公立医院的有力补充。除此以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在中高端医疗需求方面,整体需求也在快速提高,除了对医疗质量的高要求之外,医疗的服务体验也越来越被看重。而医疗的服务体验这一块,公立医院由于工作量太大,确实没有办法提供特别好的服务体验,民营医疗在这一块有不小的优势。

5、

未来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基金报:对比国内外医药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未来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将会有哪些趋势和变化?

张弘:讲到中国药品的本土创新,目前A股投资者正在第一次完整地经历创新药投资周期。过去,我们认为创新药行业可能不具备周期性,会延续迅猛向上的发展势头。比如,2017年中国加入ICH,也使我们对创新药投资保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当时,我们预估中国创新药会在5-10年的时间里走向世界。

基于上述预期,中国的创新药投资出现了两个发展周期,包括实业上的周期和投资上的周期。第一是实业上的周期,中国真正的创新药崛起是需要一个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波折。第二是投资上的周期,鉴于创新药市场预期良好,导致短期的泡沫,2020年创新药市场泡沫到达顶点,2021年创新药投资开始回落,后面导致了市场情绪的悲观。

在国内需求状态下,创新药投资依旧是大的趋势。只是目前创新药是一个周期成长股,正在经历一定幅度的回调。最近,全球的创新药资产都在缩水,美股创新药也经了历史上最大的回调。只要各国对创新药治疗的需求普遍存在,我们对创新药投资还是保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丁琳: 1.创新化。集采等政策基本将仿制药、常规耗材器械市场空间压缩,越来越多厂家加大研发投入创新切入到创新领域市场。

2.国际化。通过供应链优势、工程师红利等切入,产品力提升,国内厂家创新性提升加大了国际竞争力。

皮劲松:对比发达国家的医药产业发展历史,我们认为长期看,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将持续回归行业本源,即围绕未解决的临床需求,通过不断的研发创新,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从国内看,生物医药产业在大多数领域实现相当程度的国产替代,产业持续升级的同时降低全产业链的成本,在降低居民负担与产业进步之间保持良好的平衡;从全球范围看,一方面,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将充分发挥制造业大国的优势,以获取全球各个产业更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在全球高精尖的医疗解决方案创新领域,也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突破。

杨挺:其实刚才的问题中有说到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欧美发达国家更擅长一些前沿领域的医学研究。而中国的医药生物产业作为中国医药工业、中国大制造的一个板块,它所擅长的就是我们一贯强大的产能制造、低成本高质量、快速响应及优质服务。这种特点正是加入全球产业及研究合作的基础。当然,现在中国和国际社会都面临着更加复杂地缘政治和贸易摩擦,所以,医学服务及医疗供应链是不是会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课题。

蒋秀蕾:国内医药行业发展水平相比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但正在逐步快速补齐。创新药研发、研发服务外包、科研服务上游、医疗设备等领域都有长足的发展机会。比如创新药研发领域,2017年两办出台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开启了中国创新药发展的快车道,经过数年的发展,我们看到海外最前沿的研究靶点和创新药企业,基本都能在国内找到对标,从早期的单抗药物到双抗、ADC、Protac等技术,我们与海外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

比如研发服务外包,国内外包公司承接的产业链环节,从早期的非GMP中间体到GMP中间体、到API、到原料药到制剂,从小分子到大分子到细胞基因治疗关键物料,承接的环节要求越来越高、价值量也越来越大。

徐晓杰:我觉得趋势有几个:第一个是创新药企业的占比会越来越大。未来国家的政策会向创新药倾斜,创新药在企业产品里的占比会越来越大,创新药在整个行业里的占比也会越来越大。

第二个是中高端的医疗服务会蓬勃发展,逐渐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第三个是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随着国家一带一路进程,逐渐走向国际化,不仅是医药企业,还包括生物制剂企业、医疗器械企业等

朱明睿:目前我们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其实还处于快速仿制型创新的阶段,还正在逐渐走入真正意义的创新阶段。未来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使得国内的主流产品也会逐渐从仅在国内销售的状态走向全球销售市场。同时,目前的药品集采政策,也在倒逼企业去进行真正意义的创新,去开发自己的独家产品,仿制型创新药品由于集采竞争激烈,或将不再会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益回报。

6、

关注集采、医保谈判与地缘政治等不确定因素

中国基金报:被集采洗牌的医药行业是否依然具备投资价值?除了集采之外,未来还有哪些风险点值得关注?

张弘:医药重要风险来自于政策环境,尤其是消费的政策环境。但目前来看,各方面都还是在鼓励消费的,医药作为消费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国家不会进一步的限制医疗的消费。

丁琳: 集采洗牌的医药行业在业绩等风险充分释放后仍具备投资价值,产业不断在政策下探索新的方向和产品。未来的风险点主要包括中美关系变化对CXO板块的影响、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

皮劲松:经历过集采洗牌的领域依然有投资价值。从本质上讲,集采洗牌对于相关领域是一种规则重塑进而格局重塑的效果,而相关领域的中长期需求是确定的、增长的,那么经历洗牌后,更适合新游戏规则的企业会走出来,获取国内乃是国外更高的市场份额。

除了集采以外,我们认为后续应当持续关注以DRG/DIP(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按病种分值付费)为代表的综合性医疗改革政策,这项政策未来数年将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行,对医疗机构、医生、患者、企业界行为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杨挺:毫无疑问,集采是这几年对产业影响最大的影响政策,也是整个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政策趋势,而且这个趋势是非常强力的。那么,在这个趋势下,对于一些缺乏创造力的、与这个趋势相背离的公司肯定是面临冲击的。而一些能为中国未来医疗节省出更低成本、提供更高效率,让普通人享受更低廉药品及医疗服务的公司,是会受益于集采政策的。集采是正确的趋势,我们也乐于看到这个趋势不断推进。

蒋秀蕾:集采自2018年首次开标以来,涉及的范围包括化药药品、生物制剂、中成药、耗材,未来可能还会涉及中药饮片等领域。但是2018年后,以创新药、创新外包服务、医疗服务等方向为代表的细分方向仍然引领了医药几年的大牛市,所以集采与医药行业投资价值并无绝对关系。医药众多细分方向,未来看仍然有很强的产业趋势,前面已经讨论过不再重复。

集采之外,大家关注较多的风险点是医保对创新品种的支付规则,是否会过度限制。医保本质上需要保民生,创新药物和技术同样是保民生,当前部分地区如北京也已经出台针对性的打补丁措施,我们认为不必过分担心。

徐晓杰:肯定还具备投资价值。因为集采已经常态化,但是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的医疗需求还是非常巨大的,企业在原有的产品集采后,创新品种和创新的相关耗材,依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风险点的话,对于医药行业来说,除了部分特殊题材,政策上出现更大风险点的可能性相对有限。对于企业和行业发展来说,风险点就是对于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真正的创新、有价值的创新,能够给医生和患者解决问题,才能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朱明睿:我个人认为被集采洗牌的相关上市公司,在其营收利润受损的部分得到充分的计量与估值重估之后还是具备投资价值的。目前时间段药品集采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依旧逐渐释放出来,相关上市公司也在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如进军国际市场等方向,对于相关企业我觉得当其兑现了新的增长点逻辑后即再次具备投资价值。而一些还无法看清集采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赛道如骨科赛道,我觉得还是可以再观察观察。除了集采之外,医保谈判与地缘政治因素也值得关注。医保谈判能体现出医保局对创新赛道的鼓励程度,地缘政治因素对于有出海逻辑的上市公司会有不小的影响。

7、

关注军工、大众消费、新能源等板块

中国基金报:展望后市,你如何看未来市场格局,除了医药之外,哪些领域您更看好?

徐晓杰:预计指数延续震荡休整,成长结构占优,关注低估值。(1)经济相关的板块估值已经调整较久,若出现反弹,期间或存在估值修复机会:稳健类的医药、白酒、周期(石化、煤炭等)整体投资机会值得期待,适当关注券商板块。关注农业、社会服务代表的消费预期景气有积极的边际变化。(2)小盘股轮动较快:关注低配的电子、芯片、传媒;(3)成长领域关注国防军工、光伏、新能源车,而后二者的基本面和政策面均呈现积极向上变化,但估值和拥挤度较高,需要基本面数据的持续支持。

朱明睿:除了医药以外,我对于医美板块与培育钻石板块比较看好。医美板块本身行业处于快速增长期,上游品牌商还在快速实现国产替代,下游终端在逐步从零散的门店走向连锁化运营阶段。培育钻石板块也处于行业的快速成长期,国际市场还处于对天然钻石替代的早期阶段,国内市场更是刚处于萌芽阶段(消费者心智培育阶段)。

丁琳: 除了医药领域外,看好军工、汽车、新能源中储能、技术迭代中相对受益的环节。

蒋秀蕾:看好高端制造业,以及疫情恢复期的大众消费。

8、

根据自身风险偏好

可以定投方式理性择基

中国基金报:在医药投资上,对于普通投资者,有哪些建议?

皮劲松:不论投资哪个行业,建议投资者通过选择优秀的主动基金或者指数基金,以定投的方式参与。考虑到A股市场近些年的结构性行情,存在较为明显的行业轮动特征,建议在行业关注度较低的时候敢于布局,在行业炙手可热的时候酌情退出,以获取行业中长期持续成长带来的回报。此外,由于医药行业在各个环节都面临更多的监管,进入壁垒较高,因此与其他领域尤其是科技行业相比,医药行业的基本面变化一般较慢,很难出现业绩的暴涨或暴跌。投资时需要更多从基本面研究出发,立足中长期进行投资。

杨挺:我个人是这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现在,医药行业确实由于这样那样的问题,陷入了一个比较长的低迷时期,但是,医药产业本身是具有远大发展前景及强大驱动因素的产业。市场的波动和热点行业之间的轮动,本来就是股票市场很自然的部分,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它。这就跟我们要经历白天和黑夜一样,大部分的人都向往光明,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经历黑夜。但虽然我们很多人都不喜欢晚上,其实黑夜却可以给我们提供充足的睡眠,让我们得到很好的休息。

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之中,我们反而能更冷静地去审视和思考,我们所持有的公司是否能够经得起市场和政策的检验。同时,低迷的时间也能够给我们一个较好的机会去用合适的价格买入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公司。

蒋秀蕾:医药投资专业性较强、进入门槛较高,普通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医药基金的方式,参与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投资者不妨将目光尽量放长,长期持有分享医药行业的稳增成长性机会和创新型投资机会。

徐晓杰:目前布局医药主题基金有几个建议:一,当前位置从中长期来看,是有估值优势的。其二,大家要有一个合理的收益预期。对于医药行业来说,要像过去一样每年有个50%甚至翻倍的收益,这是比较难的。除了医药投资,整体投资其实也一样。希望大家选择基金产品时,能够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去选择。

朱明睿:对于普通投资者,我的建议是还是尽量选择定投的投资方式,因为主题基金本身受行业边际变化影响较大,相对而言波动也会比宽基大一些,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定投会是一个相对比较舒适的获取回报的方式。同时,医药行业受政策影响比较大,细分赛道的轮动周期也会比较快,医药主题基金在医药股投资上会有较多切换细分赛道的需求。

编辑:乔伊

炒股开户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红包,100%中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