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医药投资,许多人都会联想到所谓的“喝酒吃药”行情。然而,医疗投资板块的范畴却远远不止药品。由于疫情的原因,近年来大家对核酸检测都已经非常熟悉。而从核酸检测出发,我们却可以了解一个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医疗子版块——医疗器械。
“
医疗器械有哪些分类?
低值、高值耗材如何投资?
如何考量个股?
医疗器械未来发展如何?
本周,我们邀请到浦银安盛医药行业研究员马韵羽,一起为我们解答医药投资的问题,分析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机遇。
主讲嘉宾
马韵羽
北京大学金融学硕士
浦银安盛医药行业研究员
Q
医疗器械板块如何分类?
A
马韵羽表示,医疗器械可以分为医疗检测、医疗耗材、医疗设备三个大类,其中不少产品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生活中的常客。
医疗检测
具体而言,医疗检测主要为我们在医院会进行的体检。比如超声、CT核磁等,通过射线和磁场共振,对人体组织和肌肉骨骼开展的影像学检查;此外,还有血液和尿液的检查,通过进行生化和免疫分析,检测身体指标是否正常。在这些常规的体检项目之外,近两年大家非常熟悉的核酸检测同样也包含在医疗检测的范围里。
医疗耗材
耗材则是一些消耗性、一次性的产品。这其中既包含口罩、手套在内的低值耗材,也包含心脏支架这类高值耗材。
医疗设备
医疗设备则是指能够开展多次重复的检查和护理的设备。既包含医院中体积大,价值高的监护仪、呼吸机、EMCO,也包括日常更为常见的血压计、血糖仪等。
Q
在投资的角度,低值耗材和高值耗材,区别只有价格吗?
A
简单来说,低值耗材就是指价值较低的口罩、手套、消毒液、注射针等,而高值耗材为专业度、价值量更高的心脏支架、主动脉支架、球囊、心脏瓣膜、关节置换等,都是临床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马韵羽表示,具体到投资来看,无论是低值耗材还是高值耗材,其下属都有很多细分领域,它们的投资逻辑各不相同,不能从低或高值进行简单的区分。
马韵羽为我们举例道,在考察体外检测试管的竞争力时,投资者就会主要关注其生产壁垒。这种耗材需要每个产品之间保持极高的统一性和生产精度,以确保检验结果准确,这样就会对生产的标准性要求非常高。一旦达到一定技术高度,就会形成生产壁垒。特别是为海外公司进行代工的公司,在获取用户信任度后,代工的订单不会轻易转移,便也具有一定上下游粘性。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在此细分行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空间就会很大程度上区别于其他低值耗材,成为投资者更为关注或青睐的细分赛道。
Q
投资医疗器械通常重点考量哪些因素?
A
马韵羽认为,医药子版块之间的投资逻辑具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在医疗器械的行业中,公司的技术、优势点、产品质量与销售能力都是决定其投资价值的关键。
技术特点
以体外检查的化学发光方法为例,其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发光试剂与仪器是绑定使用的。甲公司的试剂无法用乙公司的仪器来检测,这就使得公司能在使用场景上实现闭环的壁垒,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公司的盈利能力、溢价能力与用户粘性。
经营项目
如血常规、尿常规这样的项目竞争者众多,盈利能力较弱;而传染病、肿瘤等项目的精准度要求高,技术难度大,进入壁垒高,这样的行业盈利能力则更强。
销售能力
有些公司能更好地覆盖医院,更直接地获取医生反馈,根据临床需求对产品优化,因此或能在未来具有更好的成长性。
产品质量
在很多的细分赛道中都有许多中国公司在进行紧密研发、快速发展的阶段,对海外龙头进行技术和质量的追赶,力争实现对进口产品的替代。马韵羽认为,这样的子行业从中长期看也都是被投资者关注的。
Q
如何看待医疗器械投资的前景?
A
对于医疗器械投资的未来增长潜力,马韵羽持有较为乐观的态度。
马韵羽认为,尽管国内的医疗产品和资源在过去这些年有不断地发展和迭代,然而横向比较其他发达国家,我们还具有一些提升的空间。
以人均医疗资源为例,国家卫健委曾统计过,2020年中国每一千人中拥有的医师数为2.9人。和发达国家约有1/2-1/3的差距。此外,在设备端的丰富度上,我国的人均CT拥有量目前也只有部分海外发达国家的1/4-1/5。(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021)
在马韵羽看来,这意味着我们的医疗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升,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均支付能力的提升,无论是医院的培训体系还是医疗资源的普及,都有望持续改善。并且,在很多被进口产品主导的市场,国产品牌目前已经有后来居上的情况出现。随着基础教育和工业的进步,未来很可能实现完全的替代,甚至技术上的领先。
对于医疗普及和国产替代的未来前景,马韵羽都非常具有信心。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中提供的意见与评述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的任何操作建议或推荐,依据本资料相关信息进行投资或行事所造成的一切后果自负。本资料归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对所述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减或修改。基金管理人承诺将本着诚信严谨的原则,勤勉尽责地管理基金资产,但并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请务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及《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如需购买基金,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料中的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公司立场,不作为投资建议,且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