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幕降临仰望星空之时,目光所及之处悠远而深邃,“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凝望之时,宇宙也越发显得神秘而更具吸引力——地球应该终究会毁灭吧?那之前人类能到别的星球生活吗?应该会有外星人吧?人类会不会生活在其制造的“楚门的世界”里?宇宙究竟有多大?虫洞会真的存在吗......
我们人类自古就对头顶上的星空怀有浓厚的兴趣,从未停止对于大自然神奇之处的探索。而对于现代人,能够引发其对一门学科探索兴趣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了解它的历史,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本《星空的琴弦》就是一本讲述天文学史的书籍。作者是科普作家汪洁(之前读过他的另外一本介绍相对论发展史的《时间的形状》,也非常有趣),在这里用“琴弦”来比喻宇宙之中所蕴含的玄妙。
诸如“地球是圆的”、“地球自转产生昼夜、公转产生四季”、“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等等对于现代人而言早已是常识,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却是来之不易的。如果我们把文明的起点定义在公元前3200年苏美尔人创造出楔形文字的时代开始,那么在经历了2700年后的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希腊时代,才有人开始意识到“大地不是平的”。而“地球”的概念在中国要到清朝末期才开始为人民所知晓。正是经历了世代人们无数次的坎坷和反复,人类才终于能够对于宇宙的基本概貌有了一定的认识。
作者通过演绎的手法还原了天文学史上重大发现的来龙去脉和重点人物的所思所想,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展示历史上这些伟大的科学家追求科学真相的思维方式和求证方法。分别讲述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银河系的发现到宇宙的测量,从宇宙的诞生到各种能量的发现,从宇宙的大小到宇宙最终命运假说等天文学的发展脉络。其中有两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是首位通过实证方式而不是思辨的方式去论证大地形状的人,而他实证的三个证据找的非常巧妙:一是出现在以前课本上的例子,海面远处驶来的帆船是先看到桅杆和船帆,再看到船身的,反之亦然,如果大地是平的,这种现象就不合理,而大地如果是球形的,就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二是在夜晚长途跋涉的时候会发现前方会有新的星星升起而身后会有一些星星消失在地平线上(我个人觉得这点可能跟尚不知地球的自转也有关);三是非常不容易想到的一点,就是当发生月食时,月亮会慢慢落入地球的影子里,而大地在月亮上的投影是一条弧线,这是证明大地是球形的重要证据。
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射电望远镜的发明给天文学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新发展,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和RW威尔逊发现无论射电望远镜的天线指向何处,总有一种“噪音”怎么也去不掉(他们甚至还清理干净了天线上的鸟粪),他们并没有轻易忽略,而是敏锐地深入研究,最终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一宇宙中最古老的光,并因此获的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的科学家们据此推断出宇宙的年龄大约是138亿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连同星际有机分子米星休及脉冲星都是通过射电望远镜被发现的,被称为“二十世纪射电天文学四大发现”。而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就是位于我国贵州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据此我相信在天文学未来的发展上我国的科学家也会做出重要的贡献。
每当夜幕降临仰望星空之时,在震撼于宇宙之浩瀚的同时,更觉人类所知之有限。不过人类没有停下探索宇宙的脚步,每次重大发现都会重新刷新我们原先看上去十分确定的认知,从原以为的“宇宙中心”到一次次证明自己的渺小,天文学更是因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或许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只有不断探索之精神方能永恒,正如作者反复强调的一一科学精神要比科学知识更重要。
对天文学感兴趣的书友推荐这本书。
本文作者:“庚您同读”书友会 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