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n.sinaimg.cn/spider2021531/671/w1078h393/20210531/0084-kquziii8642007.gif)
这是裸眼看财经的第 176 篇文章
2500字 | 全文阅读需16分钟
市场逐渐热起来了,基金发行市场也燥起来了。上周,又有大量资金追捧绩优基金,不过这次上台唱主角的不是新发行基金,而是启动“二次首发”的绩优基金,趁着市场回暖的热度,几家基金公司也在开始筹备绩优基金的“二次首发”工作。
前两天,张锋管理的东方红启恒三年持有基金启动“二次首发”,瞬间引发大量资金抢购,当天中午东方红资管紧急发布公告,停止接受申购(转换转入)申请。在短短半天的时间内,该基金吸引超过300亿资金申购,这成绩要比常规基金首发规模高出太多太多。
漂亮数据的背后,投资者为何会对“二次首发”的绩优基金这么感兴趣?基金公司花重金再次在渠道大手笔营销,能够在管理费上找回这部分投入吗?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要不要赶这趟倒回来载客的列车?这篇文章,我们来仔细盘点盘点“二次首发”背后的生意经。
![](https://n.sinaimg.cn/spider2021531/195/w900h95/20210531/d9ef-kquziii8642004.png)
“二次首发”强力吸金,我们对渠道力量一无所知
先来具体讲一下什么是“二次首发”,对于已经发行并且成立的基金产品,基金管理人和代销渠道达成约定,把这只老基金以新基金发行的规格在渠道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宣传和营销,这时候的入场资金走的是申购渠道,申购费率要比首次发行低出不少。
从原则上讲,任何一只处在开放申购状态的基金都可以进行“二次首发”,因为即便没有进行如此大规模、多渠道的营销,各路资金是都可以申购这只基金的。但营销的学问刚好在于,这只基金需要有值得宣传的亮点,不然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对于一只常规的基金来说,可以进行宣传的点主要有以下这么几点:①新发产品,带领投资者一起重新开始创造回报;②明星基金经理,本身就自带流量有大量追随者;③绩优基金,过往回报和业绩排名很好,未来投资胜率高;④投资标的独特,市场同类型基金稀缺。
很明显的是,以前“一日售罄”的爆款基金基本都是上面“①+②”的组合,引发动辄几百亿最高上千亿的资金追捧,这一点我们已经不意外。这点时间火爆的“二次首发”其实就是上面“①+③”的组合,甚至是“①+②+③”的组合,抽象出来就很好理解了。
对于基金公司和渠道来说,“新发”这件事对新老基金的销售有这么大影响吗?其实是有的,一定不能小看了渠道方的力量,我们知道的这几年所有爆款基金,几乎都有渠道铺路的功劳,单纯只靠基金公司自己的宣传和渠道,一只基金规模超过20亿都是问题。
以前我们总觉得是明星基金经理功劳大,产品首发的宣传效应好,好像对渠道的力量一无所知。绩优基金“二次首发”对规模的提升其实是一次纠偏,让普通投资者直观地看到了渠道的力量,哪怕不是重新出发的全新基金,给渠道重金,它依旧可以给卖爆。
![](https://n.sinaimg.cn/spider2021531/195/w900h95/20210531/d9ef-kquziii8642004.png)
“二次首发”卖爆的基金,是真有料还是假噱头?
“二次首发”这件事的宣传上其实很好做功课,基金公司可以这样说,进行二次首发是为了把优秀的基金产品介绍给更多的投资者,相比那些普通的基金,这些带着“明星基金经理”和“绩优基金”标签的产品,它们值得站在渠道营销的前列,值得站在投资者最面前。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顶流基金经理如张坤、傅鹏博之流,它们即便是不做“二次首发”也能有净申购资金源源不断流入,绩优基金如易方达蓝筹、睿远成长价值之流,它们面对汹涌而来的日常申购资金,甚至都还要关闭日常申购和定投渠道。
所以,到底“二次首发”卖的基金好不好,足够不足够好,亦或是是投资者没能发现这些基金潜在的好?或许,我们要从过去走过“二次首发”活动的代表性基金,在之后一段时间考核后的业绩回报中,来寻找这个问题背后的答案。
![](https://n.sinaimg.cn/spider20210531/585/w1080h305/20210531/354a-kquziii8642538.png)
上图表整理了在今年以前进行过“二次首发”活动的部分基金,具体时间可能没那么标准,因为基金公司展开“二次首发”活动也不会发相关的公告。基本可以看出,进行“二次首发”活动的基金几乎都是有几分成份的,业绩表现和业绩排名十分漂亮。
宝盈人工智能股票算是唯一掉队的基金,去年7月10日,该基金进行二次首发曾募集50亿元资金,但这只基金的后续业绩表现似乎并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50亿元资金基本已经被净赎回了90%,可见前文中提到②和③条件的必要性。
在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后,笔者是看好“二次首发”这场买卖的,至少对投资者来说值得参与。以前新发基金募集火爆,但一直有一个诟病即没有历史业绩,只能看基金经理管理的其他产品的业绩,但“二次首发”是有标准业绩参考的,事实也证明后续表现依旧不错。
![](https://n.sinaimg.cn/spider2021531/195/w900h95/20210531/d9ef-kquziii8642004.png)
对基金公司和渠道,“二次首发”是不是笔好买卖?
“二次首发”这件事要促成,仅仅满足投资者的利益和需求是不够的,还要看看基金公司和渠道方的脸色如何。如何判断基金公司和渠道方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只需要简单算算他们做这件事的性价比高不高就好了。
毕竟,“二次首发”这件事的决定权还是全部由基金公司和代销渠道决定,只要不出现大的风险问题,监管层应该不会轻易插手。投资者其实也是很被动的,渠道的作用就是花费人力成本让更多的投资者知道有这样一只基金,话语权还是在基金公司的钱和渠道的资源。
基金“二次首发”进行宣传的成本大概是多少?其实每家基金公司和每只基金都不一样,但去年蚂蚁战略配售基金的事情可以给我们参考:5家头部基金公司一共花了1亿元左右的费用进行宣传,最终把600亿元的总规模全部卖出去,卖完就关闭了渠道。
对于只在支付宝平台代销的这5只基金,基金公司是提前把账算了个明白,是能够把600亿份额全部卖空的计划下自己能拿出最多的宣传费用。即便是只花费5000万元就能把基金卖完,剩下的5000万就算是打广告了,多吸引一个用户,支付宝的代销业务就更强一点。
这绝不是一锤子买卖。也许在新基金发行时基金公司赚不到什么钱,但存量基金规模将在后续带来庞大的管理费用,600亿元资金按照一年1.5%的管理费收,一年下来就是9亿元,如果有这个营销效果,基金公司肯定是愿意做“二次首发”的,关键还是要看渠道的意思。
渠道愿不愿意,还是看基金公司开出怎样的筹码。这几年,银行在代销基金上力量越来越强大,独家代销卖出百亿级产品的事情也不在少数,代销银行的话语权越来越高,比较狠的已经把尾随佣金要到了50%以上,又把答题笔递给了基金公司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