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师厚
4月26日,建工修复发布了上市后的首份年度报告,2020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326.55万元,同比增长6.6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7693.9万元,同比增长8.94%。
与此同时,公司发布的2021年一季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总结应对疫情复工复产经验,积极推进项目履约,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2,268.89万元,同比增长499.9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37.88万元,较上年同期实现扭亏为盈。
布局多年实力雄厚
引领行业发展
建工修复主营业务为环境修复工程,是国内最早布局该赛道的公司之一,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土壤修复项目——北京化工三厂土壤修复工程,此后更在修复土壤方面创下多个行业第一。2007年成立至今,建工修复完成和正在服务的环境修复项目共有300余例,积累了大量经验。
基于在行业内长期的技术积累和领先地位,公司共参编标准、指南、工法等13项,其中已发布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2项、行业标准1项、北京市工法2项,在编团体标准5项、行业标准2项。其中参编的《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 25.6-2019)在修复行业内属于基础性技术导则,对污染场地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今年两会后,碳达峰、碳中和备受追捧,对于土壤安全来说,健康的土壤可以通过维持或增加自身碳储量,为减缓气候变化作出贡献,科学的农田整治可以减少面源污染,提升水质,大幅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从土地利用来看,生态湿地为重要的碳汇空间。建工修复业务布局中包含农田修复、生态湿地建设等方面内容,据2020年报披露,公司目前也正积极研究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政策,依托国家工程实验室平台开展技术创新及行业相关行动工作。
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构筑了一条新的赛道,建工修复作为环境修复行业领军者有望率先受益。
此外,2020年,由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专业委员会、建工修复联合举办的“环境修复系列云课程”,成功举办38期,固定学员达到9700多人,累计受众超过5万人次,彰显公司的品牌号召力和行业影响力。
高研发投入夯实核心竞争力
充足订单量为业绩奠定基础
研发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行业领跑者,建工修复长期注重研发投入2017年-2020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0.17亿元、0.21亿元、0.24亿元和0.2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0%左右。
公司拥有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领域惟一国家工程实验室,并定位于打造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源头与智库,未来将建设成为面向世界、引领行业的核心技术研发高地。建工修复以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依托,公司着力打造“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平台,构建综合全面的技术研发体系。公司作为牵头或参与单位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项目/课题19项。在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度“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中,公司成功获批11个项目/课题,作为项目牵头单位立项3个、作为参与单位立项8个,是本专项中承担项目数领先的企业。
由于建工修复在行业内的科研领军地位,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中保有优势。《中国工业污染场地修复回顾与展望》(2007-2017)的数据显示,2012-2017年国内实施的286例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中,建工修复共获得66例项目,合同金额37.5亿元,项目数量和合同金额均排名第一。在2019年,公司承接了天津农药股份有限公司地块修复项目,该项目是目前国内在施的体量最大的项目。公司更是与天津农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8.47亿大单,为公司未来数年的收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指出要引领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新风尚,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营造各方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良好氛围。随着行业政策利好叠加各地“十四五”规划落地,建工修复在2021年有望获得优良市场业绩。
财务结构优化
成本管控水平提高
报告期内,公司加强了成本精细化管理,编制《修复项目清单计量规范》,夯实价格体系建设;深入项目成本策划,挖掘项目利润,持续实现降本增效;建立月度经济分析会机制,强化项目精细化管理,提升项目整体收益率。
近年来,建工修复财务结构呈现优化趋势。Wind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公司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从6.94亿元下降到4.82亿元。公司强化预算管理,倒逼项目结算、收款、清欠。坚持以收定支,疫情后加速项目结算、收款等工作,总部组织、专人对接、聚焦重点、及时反馈,多种举措使收款清欠常态化,回头看效果明显。
另一方面,建工修复持续优化融资管理,降低财务成本。充分结合年度预算、月度资金计划等因素保证资金安全持有量,实现动态管理,降低融资费用;通过控增量、降总量,选用优质银行,降低贷款利率、手续费,直接节约资金成本。同期,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从0.11亿元增长到了0.75亿元。公司的流动性得到优化,进一步提升了经营发展韧性。
(文中提及内容均来源于公开信息,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证券市场红周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