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永赢基金微讯
说起港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估值低。哪怕是普通投资者,耳濡目染也总是听过看过许多关于港股低估值的描述。
的确,港股素来有“估值洼地”之称,与全球主要市场指数相比,恒生指数的估值水平一直在低位徘徊。
数据来源:Wind,2011/1/1-2021/4/15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1/4/15
PE(市盈率)=股价/每股盈利,是股票估值最常运用的指标之一。通常市盈率越低,相对被低估的可能性越大。从与全球主要市场指数PE的历史情况对比来看,恒生指数PE处于显著偏低状态。
除了市盈率,可能我们还总是听到一个词——“AH股溢价”。简单来说,是指同一家公司在A股与H股的价格差异。我们以恒生AH股溢价指数进行度量可以发现,A股长期相对H股溢价,并且当前AH股溢价指数仍在高位。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17/1/1-2021/4/15
举例来说
当前AH股溢价在132,相当于同一家公司股票在港股价值100元的话,在A 股会卖到132元,A股比港股足足贵了32%!
有图有真相,看来港股确实不愧“估值洼地”之称。
那么港股估值为何偏低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估值洼地”因何而来?
01
上市公司来源与投资者来源“不匹配”
从上市公司来源看,中国内地企业在港股市场占据“半壁江山”。但从投资者来源看,港股市场投资者来自全世界,其中欧美投资者有着较高的占比。
因此,对内地企业经营模式及市场环境更熟悉的内地投资者在港股参与度有限,而其他海外投资者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和成本较大。故而港股市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来源的“不匹配”,影响在港上市企业的估值水平。
02
港股市场资金供需“不平衡”
从供给角度看,香港股市IPO政策一直较为宽松,每年都有大量新股上市。据港交所数据,2019年香港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高踞全球首位。
物以稀为贵,宽松的IPO规则虽为募集资金提供了充分便利的条件,但也使得港股市场的供给相对其他市场更加充裕,“粥多僧少”,自然很难提价,所以港股估值水平一直不易提升。
03
“低估值”行业占据较高比重
从市场结构看,港股长期低估值与其行业构成也有着密切关系。一直以来,港股市场以金融、地产等传统行业配置为主,尤其较早几年港股上市公司中金融、地产类公司占比较高。而金融、地产股属于典型的低估值行业,这也使得港股的估值偏低。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1/2/28)
“估值洼地”有上行动力吗?
说到这里,
可能你已经明白了港股多年以来确实被“低估”了,但又会不免发问,未来港股估值有上行动力吗?
近几年港股市场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或是估值上行的强有力因素:
01
南下资金持续流入
自港股通开通以来,南下资金不断壮大。尤其2021年开年以来,“南下资金”成为市场热词,接连创历史新高,2021年一季度南下资金净买入3728亿港元。(数据来源:Wind)
南下资金持续流入,内地投资者占比不断增加,助力港股生态结构改变,也提升了港股市场的流动性。也就是我们说的“僧多了,粥也有涨价的可能了”。
(数据来源:Wind,2017/1/1-2021/4/15)
02
上市制度不断优化
港交所积极求变,在制度方面不断优化。自2018年港交所修改主板上市规则后,大量优质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中概股加速回归,为港股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科技、医疗、消费等行业板块在港股的市值占比持续提升,推动港股市场结构不断优化,港股吸引力不断提升。
03
部分优质的成长股投资价值慢慢显现
这几年几波大的风险事件打下来,港股中已经蕴含了太多的悲观预期,很多板块已经是死猪不怕开水烫。虽然成长股由于年初上涨过快导致估值较高,但经过近期的调整,香港这些耀眼的明星股也基本上回到了 2020 年末水平,因此在当前时点,部分优质的成长股可以慢慢显现投资价值。
那么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在价值洼地中掘金呢?
不妨考虑一下永赢家正在发行的港股通基金——永赢港股通优质成长一年混合(011315)!由国内首批公募QDII基金经理之一晏青先生掌舵,带您乘风南下,掘金港股市场具有持续成长潜力且估值合理的优质资产,力争分享优质上市公司成长红利。
风险提示:
本基金的特有风险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波动风险,港股通标的股票的投资风险,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投资风险,资产支持证券投资风险,存托凭证投资风险,巨额赎回情形发生时,基金份额持有人存在不能及时赎回份额的风险等。本基金基金份额设置一年的最短持有期限,在最短持有期限内,您将面临因不能赎回或卖出基金份额而出现的流动性约束。
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本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不同类型的基金将获得不同的收益预期,并承担不同程度的风险。通常基金的收益预期越高,风险越大。敬请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仔细阅读产品法律文件,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