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信证券研究
文丨明明 周成华 余经纬
碳中和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非此消彼长,实现碳中和并不意味着要站在经济增长的对立面上。相反,碳中和不仅能够提升就业数量和质量,带来技术进步促使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催生崭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减少极端天气损害、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综合性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认为碳中和与经济增长完全可以实现协同共赢。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当前部分声音认为碳中和可能影响和阻碍经济发展,但我们认为碳中和拖累经济增长的说法并不正确。
首先,碳中和仅对部分低效率高耗能的领域与行业加以约束和限制,而对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先进制造业而言,碳中和所引导的产业转型无疑将为其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其次,碳中和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仅限于短期,长期而言,低碳转型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此外,在国际上,英国、美国等诸多国家也为我们提供了碳中和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赢的例子。
碳中和本身就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产业,碳中和产业兴起将极大地提升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而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则相辅相成。
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测,若以气温上升控制在2℃以内为准,至2030年,碳中和将为中国带来约0.3%的就业率提升。碳中和目标下的低碳发展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最直接的就业岗位增长体现在可再生能源领域,预计到2030年,约5850万人的可再生能源就业缺口将极大提升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另一个由碳中和带来的就业增量领域主要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碳中和从加速电力供应、储能和传输转型升级,倒逼高耗能行业技术进步以及催化新兴产业链加速发展几个方面催生了崭新经济增长点。
首先,从分部门角度来看,生产和供应的电力、蒸汽和热水部门碳排放量最多,且显著高于其他部门,这意味着要实现碳中和,就需要加速电力供应的转型升级。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将是碳中和目标下电力供应的主要方式,但是这些清洁能源的发电方式往往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要想保证电力供应平稳充足,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得到保证,由此诞生大量投资需求。其次,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均是碳排放大户,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技术进步和设备改造将助力这些传统行业打造新的增长引擎。再次,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的加速发展则会带来经济增长的显著增量。
除了增加就业、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之外,碳中和还能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综合性高质量发展。
首先,碳中和带来的能源结构转型在实现节能的同时将极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从而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其次,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极大减少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出现的风险及其造成的损失。再次,实现碳中和目标,发展清洁能源,还能够降低我国对国外化石能源的依赖,确保我国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