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创板日报
作为“自动驾驶之眼”,车载激光雷达(LiDAR)的呼声一直颇高。相较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环境监测传感器,激光雷达具有3D建模、全天候探测等优势。中金公司认为,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激光雷达是实现L3+自动驾驶技术的捷径。
尽管性能优势有目共睹,但制约激光雷达上车的主要原因就是:贵。不过随着国产替代和量产上车,激光雷达价格愈加平民化。据中金预测,L3智能驾驶汽车有望2021年批量发布,并带动激光雷达在2022年规模量产。据测算,未来5年,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78.76亿元,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82.18亿元。
种种迹象表明,2021年有望成为车载激光雷达(LiDAR)爆发元年。
华为带头 打下价格
近日,华为再公开有关激光雷达专利,可应用于自动驾驶、网联车等领域。去年8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透露,未来计划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约1390元人民币),甚至是100美元(约695元人民币)。
要知道2010年谷歌无人驾驶测试车头顶的“锅盖”(那就是激光雷达)价格是8万美元。
一位资深汽车工程师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华为做激光雷达是它的汽车整体战略的一部分,而华为做激光雷达对成本的压缩会是极致的。“基本整个汽车产业链条中价值最大的部分都是华为的目标,包括智能座舱、自动驾驶、5G、AI、车载操作系统、电驱动、车载电源、电池管理、动力总成等等。”
更高级的自动驾驶或将搭载更多激光雷达。
“目前来看,L4级自动驾驶需要用到8~12个激光雷达。这个市场还在剧烈变化中,未来要大规模上车的话需要降到单个价格在1000~2000元以下。国内厂商中最有可能充当价格屠夫角色的是华为和大疆。”上述业内人士说道。
本土车厂纷纷上车
在车圈对激光雷达的态度,一度成为自动驾驶两条路线的“分水岭”。
马斯克diss激光雷达“贵、丑、体积大”,于是特斯拉选择“多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模式,把图像视觉算法做得极致,马斯克认为如同人类只需一双眼睛足够做驾驶判断。
而谷歌和国内新势力积极拥抱激光雷达。小鹏汽车将于年内推出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智能汽车,其激光雷达来自大疆孵化的Livox览沃科技。
蔚来今年发布的ET7,也是其首款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智能电动旗舰轿车,供应商为蔚来和蔚来资本投资的Innovusion公司。
长城汽车也宣布,旗下“咖啡智能”平台打造的WEY旗舰产品“摩卡”(就是华为公主姚安娜代言那款)将搭载3颗激光雷达。
此外,北汽新能源ARCFOX与华为联合打造的智能电动车“极狐HBT”,也将搭载3颗华为量产的96线车规级激光雷达。
“很多人在讨论说特斯拉的马斯克不喜欢激光雷达,原因可能并不是这样,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激光雷达的成本。最终体验好不好,消费者花的钱值不值得,是由消费者决定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服务商福瑞泰克(FreeTech)方面表示,多传感器融合是趋势,将来激光雷达价格香到一定程度,设计更精巧化,特斯拉也会“妥协”。
国替之光抢滩上市
据《科创板日报》此前梳理,从产业应用及市场占有率来看,美国Velodyne在无人驾驶激光雷达领域深耕了10多年,占据近80%的市场份额。尤其在2017年前,Velodyne几乎是市场上唯一的高线数激光雷达厂商。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激光雷达赛道,中美同属于第一阵营,国内厂商和国外厂商相比并不落于下风。国内厂商主要有:北醒光子、北科天绘、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大疆、华为、思岚科技、华科创捷、镭神智能、大族激光、中海达等。
但是,“本土激光雷达创业公司最大的生存危机,可能是华为和大疆的入场,如果不能抢在华为和大疆之前,把单品的成本降到足够低,而且产品足够稳定,未来很可能会出局。”
上市或将摘得先发优势。
今年1月,激光雷达制造商禾赛科技提交招股书,冲刺科创板。据悉,在美国加州DMV公布的获得无人驾驶公开道路测试牌照的公司中,超过一半是禾赛科技的客户。2月,获得华为哈勃投资的炬光科技,披露了科创板IPO招股书,其涉及汽车应用业务包括激光雷达面光源、激光雷达线光源、激光雷达光源光学组件等。此外,速腾聚创也在筹备上市中。
“过车规”成为开头难
不过真正实现上车,国产激光雷达还有以下难点待突破。
一位汽车分析师表示,目前国产激光雷达核心技术难点在于过车规,且价格需要继续降低。
“其一,现在的激光雷达里面很多技术方案都是过不了车规的,车规要求很高,比如在零下40度到85摄氏度,温度都要可控;另外车本身是剧烈震动的,它能否在高速的振动过程,保持准确性。
其二,现在这个价格还待继续降低,核心要在技术方案上寻突破,在体积上变小,更集成,比如说把激光的发射器和探测器,还有后面的FPGA芯片集成在更小板子上,这样可以实现批量化的生产,如果能够实现前装批量化生产,成本降得比较快。”
上述汽车工程师也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车厂选择供应商首要条件是通过安全测试,其次是供应链的要求,需要满足在车辆生命周期内(20年)都能稳定供货。基本上选定供应商后如非必要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
这意味着国产激光雷达难在“开头难”,但是只要通过车规级测试,真正进入供应链,将获得持久合作粘性。
扫二维码,3分钟极速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