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理财 >

大小公募“烦心事”:都是规模惹的祸

时间:2021-02-04 08:28:12 |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在公募基金管理规模步入20万亿元时,市场上有基金经理大红大紫,也有基金经理成为公募基金大时代中的“气氛组”——管理规模停滞不前,更有甚者遭遇市场资金用脚投票。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调研发现,无论处于行业的“金字塔尖”,还是“底部基座”,公募基金经理都有各自的“烦心事”。

“折叠”与“内卷”

有人登顶的同时,也有人在折叠。有人破圈,飞入寻常百姓家。有人却参与内卷,为仅有的一点规模苦苦挣扎。

这样的现实在某上海基金经理的身上演绎得淋漓尽致。他管理的一只基金产品在2020年11月打开封闭期,三年综合收益率8%。这样的业绩遭遇投资者用脚投票:截至2020年四季度末,该基金产品规模仅约4亿元,短短一个月,规模流失超九成。他管理的另一只基金规模也从2018年年底的78亿元缩减至2020年年底的11亿元,这次出逃的是机构资金。

如果说这位基金经理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那便是他保持低换手率,寻找低估值、低市净率(PB)、高分红股票的操作手法一成不变。有人认为这是持之以恒,也有人说这是固执己见。

与这位基金经理相比,更多的人是持续充当公募基金大时代的“气氛组”。“如果说明星公司、明星基金经理与管理规模、管理业绩之间是一种正向加强过程,那么,中小型基金公司、不知名的基金经理和做不大的管理规模、不出挑的管理业绩之间则是负向加强过程。”某中小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宋恩(化名)在谈及自己的公司和职业生涯时无奈地说,“我们公司很多产品连机构重点池都进不去。”

行业数据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气氛组”的存在。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全市场1490位管理混合型和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平均管理规模为48.34亿元,有1124位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在这一平均数之下,更有210位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不足2亿元。

“无力感”显现

面对陡然膨胀的规模,明星基金经理也有“无力感”。易方达基金张坤在最新一期季报中表示:“诸如宏观经济、市场走势、市场风格、行业轮动,这些因素显然是重要的。但坦率地说,这并不在我能力圈内。”可以看到,基金经理能力圈及其投资风格和策略是决定其管理规模半径的重要因素。

基煜基金研究团队给出一组统计数据:当一位基金经理的总管理规模超过一百亿元后,有约78%的可能在未来一年中的业绩排名会出现下滑的情况。

“规模是业绩的敌人。一旦基金经理管理体量增加,那么,管理成本、流动性支持以及管理复杂度完全不同,需要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大幅增加。”某公募基金总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在2006年12月,嘉实策略增长单日首发募集总额419亿元。对于如此体量的基金,嘉实基金在发行后一周内迅速发布增聘基金经理公告,决定由单人负责管理该基金改为由四人基金经理小组共同管理。

“正是因为这只基金规模较大,我们在选择个股时对基本面要求会更苛刻,眼光放得更长远,相信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嘉实策略增长新增基金经理党开宇表示,任何投资都有风险,一只巨型基金面临的风险可能更多。

管理规模上升会对基金经理投资风格产生影响,有向大市值风格偏移的压力。北京某基金公司人士称:“管理规模为百亿元甚至千亿元的基金经理目前普遍的重仓股是确定性强的‘白酒+互联网’龙头。”从这样的脉络看,基金经理抱团龙头股的取向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正视规模“魔咒”

对投资者选择基金产品来说,基金经理管理的规模适中是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宋恩表示,与规模小的基金相比,大规模基金调仓速度慢。规模小的基金容易“掉头”,在出现风险时能更快进行调整。

一位资深基金评价机构人士表示,每位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基金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当管理规模过大时,创造超额收益的难度也会加大,波动率会较以往有所提升。即使基金经理当前业绩和历史业绩都不错,但未来业绩如何仍是未知数。投资者可选择其他与其风格相似的基金经理,结合自身风险偏好和收益预期综合配置,不可盲目“追星”。

波动率也是基民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从海外经验看,已有一些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达到数百亿美元量级,但多数最终都成立了对冲基金,较少是以纯主动多头方式进行管理。相对而言,纯主动多头策略本身波动较大,如何控制波动是重要考量因素之一。海外有足够丰富的衍生品工具控制波动率。目前,我国衍生品市场体量有待进一步发展。”某北方中型基金公司人士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