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第九次会议。
会议指出,要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健全适应中小银行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体系,从根源上解决中小银行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激发内生动力充分结合起来,注意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分工,理顺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压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和金融管理部门监管责任,完善银行补充资本的市场环境和配套政策,健全可持续的资本补充体制机制。当前要重点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优化资本结构,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要注意推广一些中小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改进中小银行的商业模式。
为什么金融委特别强调要重点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呢?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分析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监管的强化,一些影子银行,面临着要回表。回表的过程中必然会增加对于资本的损耗。二是银行现在的信用风险、不良都在上升,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当风险上升的时候,把资本做大,对于核销坏账也好,抵御未来可能的风险冲击也好,都是有好处的。三是发展的需要。虽然受宏观因素影响,银行发展速度在放缓,但许多银行依然抱着备足弹药的想法,要为未来的发展制造空间,如重组收购其他银行等等。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占银行业1/4左右的资产规模,扎根服务基层经济,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是发展普惠金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重要力量。可以说,中小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必须坚持和巩固的基本制度。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中小银行公司治理、资本补充和风险防范等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影响其服务实体经济和防控金融风险的能力,是需要完善和发展的重要制度。
“近两年银行对小微企业等高风险贷款增加,严监管要求银行表外资产回表,资本考核强化,对银行资本补充提出更多新的要求。因此,近几次金融委会议都提到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和风险防范问题,说明这是中小银行当前普遍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反过来讲,加快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更好服务短板领域,是做好‘六稳’特别是稳金融的必要条件。”温彬表示。
那么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有哪些渠道呢?
兴业研究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孔祥指出,如果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话,主要是IPO、定增和内源融资。补充一级资本的话可以通过优先股,如果是补充资本的话,可以再发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上市是比较快速的补充资本的途径。
温彬认为,上市的中小银行较少,外源融资能力受限,部分扎根服务基层、经营业绩较好的中小银行将加快上市步伐。部分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补充资本的几率提升。建议监管部门在探索创新更多适合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工具,充分考虑中小银行需求和可能,给予差异化资本补充门槛等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将通过严格考核、窗口指导等,引导中小银行主动节约资本消耗,提升资本管理能力。
什么是好的中小银行商业模式?
一位中型城商行人士表示,某种程度上讲,中小银行目前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少数银行已经出现了信用风险或局部性、结构性流动性风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部分中小银行体制机制灵活、特色业务突出、风险防控得当,近几年来利润增长很快,受到行业瞩目,成功上市。有些未上市的银行,也扎根地方特色,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小而美”的道路,品牌效益和经营价值都不断提升,成为行业标杆。
该人士认为,补充资本只是一个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提升,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企业和个人。
对此,温彬建议,监管部门要总结推广中小银行典型商业模式,对于部分风险较高的中小银行要加强监测、及时处置、精准拆弹。
“从银行角度出发,应当进一步完善中小银行股权结构,减少单一股东占比过高或者大股东投资范围过宽等现象,谨防大股东经营风险对银行造成负面影响。推进员工持股等激励方式在更大范围应用,解决很多银行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温彬说。
“另一个建议是,监管部门可以探索推出以知识产权、技术、数据资产等作为授信条件或风险缓释的银行贷款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帮助有发展前景暂时遇到困难企业渡过难关,帮助银行化解一部分风险问题。”温彬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