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基金 >

为何每次反弹你总是踏空

时间:2022-07-07 16:22:17 | 来源:市场资讯

这轮反弹行情中,有不少人都踏空了。

其实目前市场整体并不贵。

若仓位可控,站在3-5年的角度,避开核心资产,依旧大有可为。

今天主要聊聊:为何反弹你总是踏空。

1

我总结了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底部不敢加仓

自4月27日至今,重要指数的涨幅如下:

代表公募平均水平的偏股型基金涨幅25%,代表成长板块的军工30%+、新能源光伏60%+。

反弹幅度非常大了,但不少人在底部不敢加仓,是这轮反弹行情踏空的主因。

投资是逆人性的,知易行难。

第二,满仓追高了

有一部分投资者,在三四月份时,知道已经到了底部,但却没有子弹加仓了。

要么是一次性买在了高点,对于新手而言,一次性买在高点的持有体验是非常差的,根本无力补仓。

要么加仓非常密集,早早打完了子弹,很多人买基金,对风险并没有足够的敬畏。刚开始下跌非常兴奋,觉得应该在别人恐惧的时候应该贪婪,但他们的心态过于急躁,在一两个月内就打完了子弹,最后发现抄底抄在了半山腰。

等到真正的底部出现时,只能望底兴叹。

第三,下跌不言底

还有一部分投资人信奉趋势和技术指标,上不言顶下不言底。

哪怕他们知道三四月是底部区域,但依旧不会加仓。

按照这帮人的观点,等底走出来了再加仓,也不迟。但他们没有预料到的是,现在的市场根本不是缺钱,缺的是信心。

当场外资金足够多时,调整非常有限,这轮调整一般日内就完成了。若性格不够果断,很难下决心上车。

来源:Wind来源:Wind

2

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的认知所决定的。

我们光谈具体的现象,对于后来人的意义并不大。

善于从具体的现象中把握住客观规律,提炼出抽象的底层逻辑,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水平。

举个例子,雄鸡一唱天下白是一种现象,有人总结道,雄鸡是光明使者,是它带来了光明,没有它天亮不了。

很显然,这个总结不够本质,不符合客观规律。

在这轮反弹行情中踏空的投资人,之所以产生上述三种现象,在于忽视了以下3条客观规律:

第一,指数长期向上

只要稍微了解价值投资,知道股价=估值*盈利,当一个国家的经济仍在蒸蒸日上,而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取决于一个个企业的增长,那么指数长期向上的必然的。

价值投资为什么长期有效?

因为它的底层逻辑是不可辩驳的。

而买股票(基金)就是买公司,股票是对公司的部分所有权。

投资股票实际上是投资一个公司,公司随着GDP的增长,在市场经济持续增长的时候,价值本身会被不断地创造。

那么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作为部分所有者,我们持有部分的价值也会随着公司价值的增长而增长。

这跟出资做生意是类似的原因,比如出资1万摆个煎饼摊,到年底赚了10万,那回报率就是900%。

如果煎饼摊上市了,市值10万,我出资1000块成为煎饼摊的股东,持股10%,公司年底将10万利润选择全部分红,那我就能分到1万,则回报率100%。

你可以说价值投资赚钱慢,毕竟能长期维持20%+净利润增速的公司就是超级成长股,只赚业绩的钱并不性感,但说价值投资无效,不是蠢就是坏。

第二,均值回归无处不在

为什么说均值回归是非常强大的客观规律?

基金的收益率从根本上是由持仓企业的收益率决定的,拉长来看应大致相当于企业的 ROE(净资产收益率)水平。

价值投资长期有效的底层逻辑在于:赚企业盈利增长的钱才是可持续的,赚估值的钱不可持续。

想持续赚估值的钱,树涨到天上去并不现实,哪怕市场短期不理性,但长期一定是理性的。

举个例子,过去30年买房子是最赚钱的,因为过去3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城镇化率很低,人们的购房需求非常迅猛。

但现在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房子已经结构性过剩,人们不缺房子了,想忽悠别人接盘,越来越难了。

因此,我们或许应该降低对收益率的预期。

第三,择时很难

很多人把择时想得太简单了,本质上缺乏数学思维。

面对未来,总会伴随不确定性,所以没有人能做到100%的胜率。

而投资只要做到胜率超过50%,就能盈利,无论是选股还是择时,优秀的投资人能做到70%。

我们假设某人择时胜率也高达90%,每月择时1次,那么,最终的胜率会是多少?

是28%,即90%的12次方,胜率非常低,频繁择时的结果变成了亏钱。

所以频繁择时,胜率非常低。

3

芒格说过,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就永远不会去那个地方。

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从错误中反思,提炼出本质,从而避免总是犯相同的错误。

说实话,在市场中待了三五年后,还一直在亏钱,要么不懂得反思,要么就是走了歪路。

做投资一定要路子对,路子对的话,无非是三年成功还是五年成功。但如果路子不对,你永远不行。

如果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进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