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孟珂
A股市场常态化退市机制正在加速形成。
9月28日,北京首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商股份”)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出主动终止上市申请。至此,年内已有25家公司退市,其中17家是强制退市,7家重组退市,1家主动退市。
光大银行分析师周茂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退市公司数量增多,反映的国内资本市场制度优化、退市标准得到严格执行、市场监管强化,有助于发挥资本市场优胜劣汰机制,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对上市公司形成强有力约束,促进上市公司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同时,退市数量增多也助于扭转以往出现过的投资者“炒小、炒差”的歪风,推动投资者理念向价值型转变。
《证券日报》记者据上市公司公告梳理发现,从当前退市公司所触及的指标类型来看,上述25家退市公司中,主动退市的有1家,*ST航通因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申请主动退市。此外,康得退、退市鹏起、退市富控、*ST信威、欧浦退、退市工新、退市秋林、天翔退等8家公司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ST舜喆B、*ST宜生、*ST成城、长城退、天夏退、退市金钰和退市刚泰等7家公司触及“1元退市”指标。北讯退、斯太退则是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暂停上市后的首个年度报告,收到交易所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营口港、葛洲坝、首商股份等7家公司属于重组退市。
周茂华表示,与前几年相比,今年A股市场呈现退市方式多元化的趋势。从以上数据来看,退市公司通过“重组退市”和“主动退市”公司占比32%,较往年明显增加,A股市场在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另一个特点是今年以来因“股价低于面值”退市公司占比28%,为近几年最高,说明市场化退市渠道已经成为主流。
除了上述25家公司退市外,仍有多家上市公司面临退市风险。从面值退市指标来看,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收盘,有39家A股公司收盘价低于2元/股,其中5家收盘价低于1.5元/股。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季度存在退市风险的个股集中在ST股里面,上述39家收盘价格处于1元-2元区间的个股中,ST股、*ST股占28家,四季度市场若出现回调,这些上市公司可能会触发面值退市的风险。
同花顺iFinD数据同时显示,除了已被终止上市的公司外,截至9月29日,共有44家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即*ST)。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二是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者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退市新规下,对于壳公司、僵尸企业的打击力度趋严,退市风险警示是一个提前预防性的措施。”陈雳表示,未来随着注册制全面推进,退市将进一步常态化。只有畅通好“入口”和“出口”,使得不合格、不达标的企业失去上市融资的能力,才能为市场腾挪出更多资金,实现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格局,才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北京证券交易所来了,如何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