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之星
从3月12日第一个下跌开始,截至到今天(7月12日),中国平安整整是下跌了四个月,毫无停下的意思。短短半年时间,万亿保险巨头中国平安市值就蒸发了近4000亿元。
7月12日,中国平安继续下跌,截至收盘,中国平安股价跌破60元,跌幅1.11%,报价59.42。
最近市场上关于中国平安的消息也是热度高涨。
6月17日,平安集团发布公告称,卜蜂集团自今年1月1日至6月16日,累计减持公司H股约1.83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1%。
6月29日,作为中国平安“铁粉”的私募大佬李驰,在公开平台暗示其清仓中国平安,更是引发平安股价恐慌。
作为A股市场上的大白马,为何连续下跌,为何大股东“跑路”,很多人都想知道其中缘由。
俗话说,事物发展的方向是由多个因素影响的,平安走到现在这个位置可以说主要分为企业内部原因,和外部环境因素。
企业内部原因
投资暴雷。今年2月,中国平安对华夏幸福相关投资资产进行减值计提及估值调整金额为182亿元,对税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影响金额达100亿元。
在整个市场处于一个悲观预期,对平安权益部分投资持有相对谨慎的态度,担心华夏幸福未必是最后一个投资雷区的时候,平安又当起了“白衣天使”。4月30号,平安正式宣布介入北大方正集团重组业务。
在投资华夏幸福暴雷后,中国平安的这番重组操作也普遍不被投资者看好。
权投资收益下跌。截止到2020年年末,平安集团投资资产合计3.74万亿元。包括债券投资,债券型基金,优先股,永续股在内的债权型金融资产共计比例71.4%。股权类金融资产占比13.5%,同时平安持有2.3%的现金及其等价物和6.1%的定期存款来维持企业的流动性。
其中,债权型金融资产中债券投资达1.88万亿,包括政府债在内的1.61万亿。
2020年以来,由于宽松的货币环境,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几乎一直处于下行状态。利率下行肯定伴随着折现率的下行,准备金会面临较大的压力,平安集团长期投资收益也必然下跌,这会对平安集团的经营带来阻碍。
保险业务业绩出现负增长。从公布的财务报告看,似乎是平安自己的保险业务出现了问题。从保险业务看,平安似乎也是几大保险公司中运行最差的。各大保险公司都保持了缓慢增长,只有平安是负增长。
总结来说,平安公司基本面恶化情况主要是以下几点:大股东持续减持;寿险改革优势不显,弊端尽现;货币宽松政策导致国债收益率持续下滑,平安债权投资收益下跌;权益投资涉及太多的地产,收益前景让人堪忧。
外部环境因素
2020年,受疫情影响世界各国经济都处于停滞阶段,而今年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得到控制,停滞的经济也将在今年迎来爆发式增长。
所以,2021年年初以来,主题都很明确就是高增长,而不是确定性。
作为国家大力发展的清洁能源、半导体等高科技高增长行业就成为资金追捧对象。
于是,对于如中国平安一样的大体量白马股造成虹吸效应。
此外,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无足够的增量资金进场。
今年以来,官方一直强调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有效性。
所以,今年年初以来在货币政策的稳定情况下,并没有太多的资金进场,基本上都是场内在自己玩。
资金一边被高增长的行业和企业吸引走,而另一边又没有足够的增量资金进场,所以造成了这些体量较为庞大的核心资产一路下跌。
不过,国外资本似乎不这么看。在中国平安股票出现大幅度下跌的同时,外资企业却是不断地在抄底增持,据香港联交所资料显示,今年5月份贝莱德增持中国平安5.19%,6月29日摩根大通增持11.26%。
目前,除了中国平安,A股市场上很多大白马股都处在一个持续下跌的过程中,至于这些大白马什么时候是介入机会,或许是在那些受资金追捧的行业达到成熟阶段。等到那时候,作为核心资产的大白马才会被捡起,毕竟这些大白马代表确定性。
牛市来了?如何快速上车,金牌投顾服务免费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