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昊
上半年,国内车市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回暖,上市车企股价总体也呈现大幅上涨,万得汽车指数(886033.WI)半年涨幅达17.69%。
不过,行业景气回升之下,难掩少数车企失落。主要上市乘用车企中,广汽、吉利、上汽等公司上半年股价涨幅为负。其中,上汽集团股价半年内下跌超过10%,表现在乘用车企中位列最末,市值排名继续下滑。
2021年上半年国内主要乘用车上市公司股价涨跌幅作为曾经长期占据国内车企龙头位置的上汽,在丢掉市值一哥的宝座后,到底是何原因,继续被投资者“抛弃”?
上汽新能源车如何不失“灵魂”?
日前,在上汽集团召开的2020年度股东大会上,董事长陈虹针对与华为合作的问题进行了回应。他表示,“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这就好比有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早已落后对手的上汽,要如何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似乎也正向市场给出答案。
今年5月,在中石化举办的“交通能源转型产业研讨会”上,上汽集团宣布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推出下一代平台化动力电池,包括不同厚度系列和电化学组合,共12个规格,兼容三元、磷酸铁锂、高镍以及固态电池技术,将支持智己、R汽车、荣威、MG、大通Maxus,以及商用车等。
按照公司的设想,这一平台化的动力电池,将在性能、功能、寿命、安全、扩展性等各项指标上全面改善。
实际上,早在2017年时,上汽集团便与宁德时代一次性合资成立了上汽时代和时代上汽两家公司,上汽分别持股51%和49%。
但与更早开始自研电池的比亚迪、长城汽车、广汽等同行相比,上汽集团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布局已明显偏晚,时至今日也未有相关产品面市。
新能源汽车市占率不及预期、锂电池研发也落后于同行,上汽又把目光转向了氢燃料电池汽车。实际上,公司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的发展也波折不断。
早在2001年,上汽集团就开始涉足燃料电池领域。先后参与组建了上燃动力和新源动力两家燃料电池系统公司。
不过,由于这两家公司在前期的发展中引入了多家企业参与,背后股权颇为复杂。之后分别被长城控股和腾龙股份收购,转而成为了两家收购者布局燃料电池产业的重要助手。
尽管出售了两家燃料电池子公司,上汽集团作为主体,仍在推进燃料电池领域的研发。但该项工作并未取得直接商业化的成果,近乎“无疾而终”。
今年6月,上汽集团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聚焦整车主业,将工作重点放在推动燃料电池整车的制造和销售,终止燃料电池汽车前瞻技术研发项目和电商平台车享网项目,并拟将结项及终止后的节余募集资金共计10.5亿元,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然而,上述举措并不意味着公司放弃了燃料电池业务。2018年组建的子公司捷氢科技将继续承担这一重任。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集团副总裁兼CFO卫勇曾对外透露:“捷氢的分拆就是在最近。这里面涉及资金问题、知识产权、研发人员等,都是完全符合科创板的。”
如此看来,上汽为了抓住新能源汽车的“灵魂”,决意要在锂电和氢燃料不同技术路线上一路走到底了。然而,从公司持续的股价表现看,市场似乎并不买账。
仍未走出合资之痛 电动车销售目标能否如愿?
今年5月,上汽集团销量出现了同、环比双下滑,在低基数的情况下,1-5月的累计销量也仅增长25%。疲弱的销售表现源自于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两大合资品牌的拖累。
1-5月,上汽集团旗下的上汽大众销量同比增长7.67%、上汽通用销量同比增长16.79%,累计同比增速不仅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且也在公司内部排名垫底。5月单月来看,上汽大众销量11万台,同比下滑16.03%,上汽通用销量为8.04万台,同比下滑达40.99%。疲弱之势尽显。
自本轮低点以来,比亚迪、长城汽车股价上涨了6倍,江淮汽车10倍,长安汽车涨幅也超过3倍,上汽集团股价却一直处于底部,市值已经不足比亚迪4成,没有一款车型进入主流热销行列。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新能源汽车掉队的缘故,错失了巨大的电动化浪潮。
根据上汽集团的规划,到十四五末,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要达到25%;自主品牌要占到一半以上的销量。
以此测算,十四五末,上汽自主品牌销量约为500万辆,新能源至少要做到30%的占比,也就是约150万辆。算上合资品牌,到2025年,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200万辆以上。
2020年,上汽新能源累计销售32万辆,与5年后的目标相差6倍。富有挑战性的销售目标最终能否如愿达成,市场将拭目以待。
牛市来了?如何快速上车,金牌投顾服务免费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