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个全国都在关注的热词——“碳中和”。“碳中和”为什么这么火?小v来给大家理一理。
1
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https://n.sinaimg.cn/spider202167/400/w1000h1000/20210607/de1b-kracxer0358703.jpg)
![](https://n.sinaimg.cn/spider202167/400/w1000h1000/20210607/de1b-kracxer0358704.jpg)
2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定为2021年八大工作重点之一
3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清晰描绘了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
![](https://n.sinaimg.cn/spider202167/400/w1000h1000/20210607/de1b-kracxer0358704.jpg)
![](https://n.sinaimg.cn/spider202167/400/w1000h1000/20210607/de1b-kracxer0358704.jpg)
4
2021年3月,“双碳”目标(即“碳达峰、碳中和”)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从以上的路径就可以知道“碳中和”为什么这么火了:
这是国家级的政策目标,也是全球气候变暖下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正因如此,它受到了投资界的广泛关注。具体来看,又有哪些行业可能会得到长足发展呢?
小V觉得大伙可以关注以下3个方面:
· 从源头上来看,关注清洁能源相关行业
要实现“碳中和”,势必从源头出发,电力能源系统有望得到一系列改革,进行深度“脱碳”,或将迎来新一轮能源变革。
在此刺激下,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需求的趋势明确,可以关注清洁能源如光伏、风电、核电、储能行业等。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为75110亿千瓦:新增风电装机7167万千瓦、太阳能发电4820万千瓦,风光新增装机之和约为1.2亿千瓦,整体不到全社会用电量的万分之一。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构建还需进一步加强,清洁能源的发展还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 从应用上来看,关注交通运输中的新能源车等
在非电力部门上,交通运输中新能源的确定性比较强,而新能源汽车是对燃油汽车的重要替代品,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之一。
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增加后,有望进一步拉动上下游产业链的扩展,比如上游的电池、设备以及元件,还有下游的配套充电桩等设施。因此小伙伴们不妨关注下新能源车产业链。
· 从减碳措施上看,关注CCUS(碳捕获、应用与存储)技术相关行业
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碳捕集,而目前来看,主要有三种捕集方法:
第一种是生物捕集,最常见的就是植树造林,通过生物的自我呼吸系统消耗二氧化碳;
第二种是常技术捕集,常见的如在化工厂排出的废气烟囱里加入吸附装置;
第三种是新兴技术捕集,全球有15个实验室尝试直接从大气中过滤二氧化碳。
后两种也称为CCUS 技术(碳捕获、应用与存储),捕获的二氧化碳除了可以封存到深海之外,也能做进一步加工,把“碳”转化为饲料或者食品等。
这一技术的发展有望更有效的加速生态系统“碳消耗”的能力,进一步促进“碳平衡”的实现。
虽然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长期来看潜力巨大,传统能源、化工、材料也有望向该方向拓展转型。
目前,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基调下,全国多个地区已经开始布局节能减排的相关工作。
想抓住投资机遇的小伙伴们,不妨从以上三个方面多加关注,或者也可以先从相关主题基金入手,比如:
1、建信新能源(009147 )
重点投资于新能源主题相关的上市公司,在严格控制风险和保持良好流动性的前提下,力争实现基金资产的长期增值。
2、建信环保产业(001166)
在有效控制风险前提下,精选优质的为环境保护提供助力的上市公司,力求超额收益与长期资本增值。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指数的过往表现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