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猪肉价格上涨引发了市场关注。对于猪周期,不同企业有不同看法。有声音认为随着未来规模化养猪的扩大,猪周期的价格波动将会更平滑,行业利润也将回归理性。但也有声音认为猪周期仍将存在,波动不可避免。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牧原股份董秘、首席战略官秦军,他也谈到对猪周期的看法。
“猪周期本质上是受供需关系的影响,背后的实质是行业利润率的变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受到预期回报的驱动,我们都应该尊重周期、敬畏市场。”秦军表示,从业者需要尊重周期,敬畏市场,理性应对猪周期。要提前准备,在猪价高有利润的时候,深挖产业升级,把红利变成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应对底部的能力。低谷来临,则要做效率,降本增效,生产安全,保障供给。
涨价因供需关系边际改善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截至7月4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5.74元/公斤,相比于今年4月1日的18.23元/公斤上涨约41.2%。
生猪市场价格上涨也引发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4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生猪市场保供稳价专题会议,提醒各大养猪企业,不得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不得串通涨价,明确表示将适时采取储备调节、供需调节等有效措施,防范生猪价格过快上涨。
“生猪市场价格从4月份低点至目前,出现了持续性的明显回升,生猪价格短期内可能受到市场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波动。长期来看,生猪市场价格由生猪供给和需求决定。”秦军对记者表示。
供需关系边际改善而非由单纯情绪或者短期预期驱动,这也印证另一猪企相关人士的说法,“感觉市场上的猪少了”。
另一百亿市值猪企不愿具名的董秘表示,这一轮上涨还是有去产能的因素。
自去年触顶以来,本轮猪周期从2021年初起进入下行周期,生猪养殖行业大面积亏损。生猪平均价格快速下跌,最大跌幅超七成。
周期高点到低点的快速下杀,A股猪企上市公司在今年一季度迎来全线亏损。今年第一季度,牧原股份(SZ002714,股价63.89元,市值3397.6亿元)亏损51.8亿元,温氏股份(SZ300498,股价25.03元,市值1616.2亿元)亏损37.63亿元,新希望(SZ000876,股价17.44元,市值785.7亿元)亏损28.79亿元,正邦科技(SZ002157,股价7.05元,市值224.3亿元)亏损24.33亿元。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17家上市猪企流动负债合计超2000亿元。
去年的周期高点,生猪出栏量一度达到40%的季度同比新高。2021年的生猪出栏数据也逼近历史高位。同时,生猪存栏数据达到4.5亿头,同样逼近历史新高。出栏和补栏高涨的热情都反映出企业在猪价高位的乐观预期。
但在周期底部,猪企更倾向于保存现金流,而不是大的资本开支。
“短期内,牧原股份没有大规模重新启动工程建设的计划。”秦军说。
猪价价格下行,猪企通常采取以量补价的常规策略。从牧原股份、新希望等销售月报来看,今年1~6月的生猪销量较去年同期出现大幅增长的势头。牧原股份上半年销售生猪3128万头,去年同期则为1743.7万头;新希望今年1~5月销售586.9万头,去年同期则为381.48万头。但有一个例外是正邦科技,1~5月销售409.44万头,去年同期则为541.15万头,少有同比下滑。
另外一方面,以量补价加快出栏量,进一步消耗了存栏量。在资本收缩阶段,这种做法就好比没有降雨的淡水湖,用水量增长而没有补给,导致缩水。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生猪存栏数据在去年12月触及相对高点,到今年3月就从4.5亿头变为4.2亿头。
供给端的这一变化也就能解释上述所说的涨价原因,猪企去产能导致阶段性供给减少。
但这种阶段性供给减少是否能带来趋势性反转,结果存疑。观察生猪产业链供给关系的另一关键指标是能繁母猪。
这一轮猪周期,能繁母猪存栏量是先于生猪存栏量触顶。去年6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触及4564万头的高位。到了今年5月,这一数据变为4192万头。
能繁母猪存栏量难言拐点,仍然在猪周期历史上的相对高点徘徊震荡。
要尊重市场和周期
复盘行业来看,2018年至今,是周期底部到顶部再到底部的一种循环。这一猪周期主要影响了供给结构的去散户化,前十大生猪养殖企业合计市场占有率从2018年的6.90%提升至2021年的13.65%。
“生猪养殖行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于发达国家,行业整体生产效率较低。尤其在2018年非洲猪瘟发生之后,行业产能快速下降,对整个行业影响深远,也暴露出我国生猪行业的短板。”秦军表示,非洲猪瘟叠加猪周期推动生猪养殖行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转型,将逐步从依靠人力向技术引领转变。
这到是点出猪周期的通用经济规律,越处于周期底部,越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将会活下来。
早在1770年,英国古典农业经济学家Arthur Young就提出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相关生产要素投入维持在合理的比例是实现最大利润的关键。小规模农业企业调整生产要素的能力明显弱于资本型大农场,进而大规模生产更加具有竞争优势。生产要素的降低和议价能力的提高带来了规模化养殖的成本优势。
另一个是信息优势,相对理性判断价格趋势来规划产能。但在这一轮猪周期从高点到低点的过程中,养猪大企业开启轰轰烈烈的产能扩张。
根据2020年上半年25家生猪养殖企业发布的投资建厂信息,涉及投资金额就高达1659亿元。但激进扩张导致产能过剩,这些企业也为当时的行为买单。比如正邦科技,猛烈扩产直接影响到企业现金流。
按理说,去散户化的一个逻辑是,工业级、规模级的大型猪企会更加理性。但实际上的扩产竞赛就像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模型——每个人都想获得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利润最大化,结果是均衡变为不均衡。
当然,这也涉及到不同企业对猪周期的不同理解。
“猪周期本质上是受供需关系的影响,背后的实质是行业利润率的变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受到预期回报的驱动,我们都应该尊重周期、敬畏市场。”秦军表示,从业者需要面对现实,尊重周期,敬畏市场,理性应对猪周期。要提前准备,在猪价高有利润的时候,深挖产业升级,把红利变成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应对底部的能力。低谷来临,则要做效率,降本增效,生产安全,保障供给。
养殖产能密集区域覆盖屠宰产能
但规模化生产和产业集中度提升仍然是一种趋势。有券商分析认为,近年来规模化生猪养殖主体受益于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集约化带来的成本优势以及政策偏好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支持,养殖集中度在不断加速提升。
那么规模化养殖的未来趋势是什么?
牧原股份楼房养猪 图片来源:公司供图“中国养猪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用智能化养猪新模式,推进养猪业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秦军说,他以牧原股份为例,公司持续创新研发,将大数据、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产业相结合,搭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环节的智能化数字平台。智能环控、养猪机器人等智能系统与装备的投入,提升了劳动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减少人与猪直接接触,降低疫病传播风险,为猪群提供清洁生长环境,提高猪群健康。牧原持续开展科技创新,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构建企业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而在7月6日,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向母校河南农业大学捐赠10亿元人民币。一方面出于母校情怀,另一方面就是要共建农大牧原畜牧产业联合研究院,用于提升养猪业全产业链发展水平,推进猪肉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化、人工智能和产业互联网发展。
另一块,现有猪企也希望通过产业链延伸来抵御猪周期波动风险。从国家政策来看,也有“运猪”向“运肉”的转变,鼓励在养殖主产区配套建设屠宰产能。在国外,由于屠宰环节的集中度高于养殖,由下游向上游养殖整合是一个特点。在国内,养殖环节的议价能力还是要高于屠宰。
牧原股份的屠宰场 图片来源:公司供图“肉食屠宰业务当前的主要工作重点仍在积极开拓市场、优化客户结构与优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等方面,并致力于持续提高屠宰产能利用率。”秦军表示,基于屠宰肉食业务高周转、低毛利的特点,接下来屠宰肉食业务将重点提升销售能力、运营能力、产品品质以及客户满意度,有深度地解决每一件事情,持续提升经营业绩。
但他也提到,暂无向屠宰下游食品加工板块拓展C端业务的计划。下一步,屠宰肉食业务将重点提升运营能力、保证产品品质、开拓销售渠道、提高客户满意度,争取年底阶段性实现屠宰肉食板块盈利。同时,屠宰肉食板块将继续按照现有养殖产能匹配规划,未来将在养殖产能密集区域实现屠宰产能的覆盖。
封面图片来源:公司供图
股民福利来了!十大金股送给你,带你掘金“黄金坑”!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