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预测市场,更不追求和奢望“高卖,低买”。我们所说的“高”和“低”,是与市场周期相对应,都是属于模糊的正确,不要求很精准。最终目的是为了匹配“高不买,低不卖”的投资策略。
尽管市场周期随机性较强,没有明显的规律,也不会简单的重复,但从我15年投资生涯所经历的四轮牛熊来看,在周期的拐点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循的。特别是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看,有一些特征较为明显。
今天主要是给大家介绍一些研判“高”和“低”的方法。
这是应用最广泛的分析方法。目前业内提供的市场热度“温度计”,绝大多数都是基于对指数估值的数据。
对指数估值的研判有很多指标,比如PE、PB、历史分位等。相比而言,“历史分位”指标参考价值更高一些。
所谓的历史分位,就是该指数的估值相对于历史估值的位置。比如历史分位为10%,就表示该指数比10%的历史时间段的估值要高,比90%的历史时间段估值要低,可以认为该指数是处于“低估”的状态。
这种指数估值很多机构已做了多年,比较成熟。但这种方法近两年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主要是市场的结构性行情导致内部分化,指数之间差异很大。像2021年1月,沪深300指数明显“过热”,而中证500指数则比较“冷清”。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用单一指数来描述全市场的状况。
对主动基金而言,不同的基金差别较大,需要根据基金的投资风格来锚定相应的指数。像大盘蓝筹风格的基金,和沪深300指数的关联度较高,而小盘成长风格的基金,则和中证500、创业板指数关联度较高。有的基金带一定港股仓位,还要把恒生指数考虑进去。
一般而言,研判四个指数: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恒生指数。对主动基金投资而言,这四个指数的估值数据可以作为研判市场“高”、“低”的依据。
这是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进行研判。股市短期“一赚,二平,七亏”的规律,决定了绝大多数人的群体性行为,就是市场运行周期的对立面。因此,当投资者情绪过热,往往就是在警示“高”,而投资者情绪过冷,也就是在提示“低”。从这个角度来看,股市是一个“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地方。
投资者情绪很难用数学语言来精准描述。但一些行为和现象,却有很明显的特征。以下是我通常留意的一些指标和数据。
1、 基金投资社区的活跃度。这里直接反映投资者情绪。星球的活跃度高,基金赚钱效应强,连新手都洋洋得意,人人点评基金经理,这是过热的表现。而星球活跃度差,投资者普遍垂头丧气,不愿讨论基金,这是过冷的表现。
2、 公众号的传播数据指标。图文的阅读量、留言数量、转发传播数据等,这些在后台都能查询。这些数据也能反映投资者的情绪,和知识星球的活跃度指标可以相互印证。
3、 社区论坛里的赞誉和批评。当赞誉、夸奖的留言较多时,需要警惕;而骂人、批评的留言较多时,市场相对安全。
4、 与投资者的直接交流。同一个人(普通投资者,非专业人士),在市场下跌时,之前都能承受。而当市场跌到某一天时,突然烦躁不安,产生割肉逃离市场的念头。这是市场进入底部的重要信号。
5、 新基金的募集情况。这反映投资者的集体情绪。新基金单日募集轻松破百亿,甚至数百亿,需要比例配售,这是市场过热的表现。相反,募集困难,一再延期,勉强成立,甚至成立失败,这是投资者情绪过冷的典型表现。
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这些“手艺活”可能不是很精准,但对于研判“高不买,低不卖”绝对是够用了。这些数据从不同的角度相互印证,减少了单一方法或数据的误判。最重要的,我们天天都盯着,用心在感悟市场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