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新兴电动车的整个产业链,从车到电池,再到整个材料,中国的占比都超过了一半,中国新能源制造业在全球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而且这一优势会一直延续。
2. 相信新能源这个行业的空间确定度,未来光伏会在全球能源结构里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电动车最终将取代燃油车,而且这个节奏会越来越快,可能会超预期。
3. 随着中国企业不断的资本投入,行业成本也会不断降低,不管是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发电方式,还是以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成本降低速度都会有非常好的超预期空间。
4.我们既要有长期的信仰,也要有短期和中期因时而变的能力和敏锐度,这是获取较好的投资回报一个非常重要的应对方式。
5.β的力量一定大于α的力量,那么β的这种优点一定会掩盖α的缺点。当行业增速加快或者行业空间进一步被打开,对现有的玩家就形成了一些机会。
6. 渗透率还处于早期的时候,ROE不重要,因为它是动态的,到成熟期时,ROE就变成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7.智能化、自动化还处在积蓄的阶段,到了一个节点,就会形成几个节点共振的情况,这个时候行业的投资机会带来更多惊喜,只是目前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时间节点。
8. 在市场恐慌的时候,选择基本面趋势向上的资产是可以的。
9. 历史上所有的关税壁垒都不能够阻挡本身存在的一些绝对优势,这不是一个非常核心的要素,最多算是一个短期的扰动。
以上是嘉实基金姚志鹏以及长江证券邬博华在昨晚聪明投资者第39期价值研习社“新能源投资的前十年与新十年——捕捉穿越周期的成长”的主题对话中发表的精彩观点。
新能源车作为近几年的大热板块,虽然今年初回撤幅度较为剧烈,但随着5月以来板块热度回升,这一板块再次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
同时,近期国内外关于新能源车的政策和新闻也层出不穷。
比如今年以来,由于锂等原材料的成本上升,多家车企纷纷宣布涨价;上个月底四部委联合发文宣布启动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这对新能源车市场会产生一定的提振作用。
5月30日,特斯拉马斯克发布了一条推特称,中国在电动汽车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强调不管美国人怎样看待中国,这都是事实。
没两天,福特CEO吉米·法利在接受采访时也发表了类似的言论,他认为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被严重低估,因为美国产61.5度的三元锂电池光成本就需要12万人民币,而中国采用这个60度电动力电池的电动汽车,却可以卖15万以内,这让他感受到深深的危机。
所以对于我国新能源车目前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未来如何发展?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投资?等大家关心的问题,两位在新能源投研领域躬耕10年的权威嘉宾也为我们做出了解答。
此次主讲嘉宾嘉实基金成长风格投资总监姚志鹏,是擅长新能源等新兴成长投资的一位中生代基金经理,曾参与国内第一只智能汽车主题基金——嘉实智能汽车的产品设计,同时也是最早挖掘到“宁组合”投资机会的基金经理。
姚志鹏目前在管基金8只,在管规模达259.93亿,其中有3只基金管理年限已超3年,在同类基金中排名前列。
对话嘉宾长江证券研究所副总经理邬博华则专注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电力设备等领域研究多年,并连续多届获评新财富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第一名,堪称业内最牛的新能源分析师。
聪明投资者先整理了此次活动精彩的对话与问答环节,分享给大家:
10年间从“电力设备与新能源”变为“新能源与电力设备”
10年前,我和博华就开始看新能源行业,亲眼见证它从一个小众的行业变成现在机构投资者都在关注的行业。也就10年时间。
新能源作为一个热词,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子行业,产业群也是比较广的,很多投资者可能比较关心其中有哪些大方向,邬总可否先介绍一下这个产业的框架是怎样的?
邬博华 这个行业最开始是叫电力设备与新能源,是围绕电的整个生命周期衍生出来的行业,包括发电、输电、配电、售电、用电、储电6个环节,大一点来看的话属于制造业,所有跟电相关的制造业,都可以归类到电力设备与新能源里去。
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这个类别称呼变成了新能源与电力设备,是因为我们发现新能源已经逐步进入大众视野,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在用电端,随着电气化时代的来临,电的应用范围明显拓宽,此前的电力更多用于工业、家庭照明,现在交通出行的电动汽车、船舶等领域也会用到很多电,此外为了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还增加了储电环节,所以在传统电力设备的闭环里,衍生了很多新的应用和生产方式,我们把它都统称为新能源。
中国新能源制造业在全球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
之前,我们知道电力设备分为一次设备二次设备等,新能源分成太阳能、风电、新能源车等。
而这两年投资者对新能源的认知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动汽车等行业影响力的提升有很大关系。
前两天特斯拉的马斯克也说了中国的新能源车领域目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能具体谈谈我们到底有多厉害吗?为什么马斯克都被震惊了?
邬博华 其实我们有全球代表性的两个行业,一个是光伏,一个是电动车,正好一个是发电端,一个是用电端。
看一下具体数据,比如光伏,现在全球光伏的生产制造基本是在中国企业以及中国企业在东南亚或其他区域的分支机构。
全球光伏产业链分成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这4个环节。
硅片这个环节,基本上全球90%以上的产能都是在中国,然后在组件、电池片、硅料这个环节,基本上70-80%以上的产能也在中国生产,剩下很多是来自我们国家在海外比如东南亚设置的分支机构所贡献的。
所以从产能的贡献度来看,全球的光伏需要有中国的产能来供应。
之前中国的光伏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会有关税的壁垒,最近美国宣布对东南亚这些国家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两年之内免征关税,这代表着美国需要发展光伏。
发展光伏就离不开全球供应,这里面既有中国本土的产能,也有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分支的产能。
所以我们看到在对外贸易方面比较强势的美国,对整个光伏的产业链持一个逐渐开放开明的态度,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的能力在全球地位的一个重要体现。
基本上全球光伏的发展是离不开中国的,如果没有中国的光伏制造业,全球的光伏发展可能都会陷入到一个停滞的阶段。
电动车的发展比光伏就相对要晚一点,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大概在900-1,000万台左右,里面一半以上的产销量来自于中国,达到500-550万辆的规模。
再到以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液为代表的锂电制造业环节,也已经形成了全球车+中国芯、材料的格局,中国锂电产业链各环节的产出也占到全球60%-70%的水平。
其实对于新兴电动车的整个产业链,从车到电池,再到整个材料,中国的占比都超过了一半。因此,中国新能源制造业在全球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而且我相信这一优势也会一直延续。
光伏在全球能源结构中越来越重要,资本投入会使得行业成本降低
研究新能源这么多年,你觉得自己跟别人有什么比较大的区别?有没有什么关键的因子?每年都拿新财富第一又是什么样感觉?(笑)
邬博华 首先,从感想上讲的话,我觉得新能源与电力设备是一个进步很快成长很快的行业,但其中也有非常大的变数,我们的团队、优秀同行团队,都在为这个行业的发展做贡献,大家会及时发现并传达这个行业的变化。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从2019年开始,二级市场的分析师对整个行业趋势以及投资要点的把握还是有一定的前瞻性的。
我个人比较坚信的有两点:
第一点,我非常相信新能源这个行业的空间确定度的,未来光伏会在全球能源结构里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以及电动车最终取代燃油车的趋势,我是坚定不移地相信的,而且我认为这个节奏会越来越快,可能会超预期。
从2019年到现在,都已经充分反映出来了,这对我们的投资非常具有参考意义。
第二点,随着中国企业不断的资本投入,这个行业的成本也会不断降低,不管是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发电方式,还是以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成本持续下降会带来需求超预期的空间。
所以,不管是投资者、行业分析师,还是机构投资人,我们都应该坚定信心,这是在新能源这样一个成长性非常强的行业中获取高的投资回报非常重要的一点。
投资者既要有长期的信仰,也要有短期和中期因时而变的能力和敏锐度
但其实这个行业变化还是很大的,包括景气周期的变化,以及技术创新周期的变化。
在过去的10年时间中,除了我们要对这个行业有足够的信心,我们还要因时而变,应技术趋势而变,虽然新能源行业近年来高速增长,但还是有公司涨100倍的,也公司跌70-80%的,在这一过程中,你和团队是如何应对的?
邬博华 对于新兴行业来讲,变化是它非常有魅力的一点。
对于新能源投资,我们要始终聚焦在这个行业,发现和抓住每一个机会。至于格局、技术、节奏的变化,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不同的特点。
以光伏为例,2012年前是单一的欧洲驱动,之后是中国、美国、日本共同驱动,从19年开始又变成全球共振的一个市场,所以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驱动力是不太一样的,行业特征也会有所区别。
在行业长期趋势确定的情况下,即使不同阶段会有所变化,我们也应该及时敏锐地发现这样一些趋势,把握住投资机会。
对于优秀公司来讲也是如此,顺应行业趋势,抓住阶段特点,同时坚定远期信仰,就能把握好机会。
再看电动车,2019年之前还是中国政策驱动,19年之后,我们进入到了一个消费驱动以及全球共振的市场,行业属性也明显发生了变化。
在坚信新能源汽车必然取代燃油车的基础之上,我们要用不同的方式判断行业每个阶段的需求、供给、技术创新,把握住一些投资的节点。
总的来说,我们既要有长期的信仰,也要有短期和中期因时而变的能力和敏锐度,我觉得这是获取较好的投资回报一个非常重要的应对方式。
但其实真正做好也挺难的,毕竟这个行业过去变化很大。
10年前新能源车刚出来的时候就是一个模型,所以那个时候相信这个行业未来会发展其实是面临很多挑战的,即使在2020年上半年的时候,市场也还是充满了怀疑。
但仅仅过了一年,市场就不再怀疑了,所以市场跟产业是不同步的。
产业加速减速,自身有一个渗透率的逻辑,市场会选择之前不相信之后就又相信,形成一个持续的周期,投资者确实难把握这些波动。
不过现在来看,行业趋势越来越好,尤其这两年涨了很多,但今年也开始回撤了,波动开始加大了。
从研究角度看,产业周期线到什么阶段了?不同的方向比如太阳能、智能车、风电储能等,现在应该怎么投资?不同阶段的排序又是怎样的?
邬博华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一季度,整个市场的波动确实比较大,必然有很多投资人会质疑我们之前是不是过于乐观,整个的投资体系是否会进行重构。
我个人觉得股价波动更多是对情绪的一个反应,情绪其实跟基本面有时候并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不用太过于考虑。
从我自己的宏观判断逻辑来看,新能源板块现在还处于渗透率快速提升的一个阶段,发展节奏和成本降低速度可能会持续超越大家预期的一个阶段。
在光伏发电端和电动车用电端两个比较典型的环节,都还处在加速阶段,这种加速来自于各个方面,既有需求多样化的驱动,也有消费的驱动,也有成本下降带来的驱动。
所以我个人觉得我们应该对新能源整个板块的投资都应该更加积极乐观一些,才能够享受到这个行业节奏超预期和成本下降超预期带来的红利。
对于投资者也是一样,维持乐观的心态,坚定长期投资的信仰,才能赚到这个行业成长的钱。
电动化是未来汽车行业变革的第一步
但其实各个行业的状态是不太一样的,像中国和欧洲太阳能装机现基本都是清洁能源了,火电已经很少了,那是不是像太阳能这样的发电端的资产更多是要从存量去考虑,比方说运营资产,增量资产如果再考虑到制造业特有的通缩,有可能总量翻一倍,总量是增加的。
但存量市场上,类似软件付费一样,会越来越多,未来也会有一些内部的新增,比如新能源汽车,之前是总量阶段,可能未来几年还是总量阶段,但是等总量增长到一个位置以后,也会面向市场增量转换结构,有可能会变成智能化,或者变成一个基于整车厂、基于终端用户的付费或运维,会有这样一个内部产业主导权的变化,持续演进。
邬博华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看行业发展都是线性思维,就会低估它的幅度和潜力。比如电动车我们现在主要是考虑增量的渗透率,但真正渗透率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之后,它对存量的替代一定是会加速的。
这个时候一旦出现行业需求的拐点,这种潜力其实非常大,存量的这种替换可能会加速实现,对电动车产销量有着极大的促进。
我一直觉得电动化是未来汽车行业变革的第一步,智能化和网联化都是第二步,这孕育了一个更广阔的市场。
以智能手机为例,以前我们对智能手机的理解是手机卖多少台?零部件有多少出货量?手机赚多少钱?
这是第一步的思路,但是后面我们发现手机所带来的整个衍生市场很大。
现在我们看待电动车也一样,先把电动化这一步先做起来,然后再叠加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空间,这个空间一定是远远大于电动化带来的空间,所以这样一个行业的赛道会层出不穷地涌现出很多投资机会,这是值得我们去把握和关注的。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景气度依然向上
其实大家也经常关心短期问题,过去几年是太阳能最好的时机,最近一次机会是2020年上半年疫情,再一个是2018年底,那时候很多公司都跌到一倍市净率,依然没人买。
但是我们往往对短期比较敏感,现在很多人担心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去年新能源汽车销售近300万辆,明显超预期,但是今年很多人担心疫情的冲击、经济增速放缓,导致购车需求下滑。
但是最近上海解封,很多地方的4S店都开始排号,另外国家也有相应政策,那么对整个产业链怎么看?能否到预期呢?企业层面订单怎么样?
邬博华 从直观的感觉来看,企业层面的订单有明显的恢复。我们现在从跟踪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的排产和整车企业的订单量预期来看,6月份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位,这反映了整个产业链的景气度仍处于向好趋势,潜在需求依然充沛。
前段时间大家会担心疫情,担心成本,担心今年国内和全球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低于预期,但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没有看到切实的数据支撑大幅调整预期。
我们维持去年底对今年全球的产销量是900~1,000万辆的预测,国内也还是维持在530~550万辆的水平。
因为今年资源品和原材料的限制,限制了量方面更多的增长,而不是需求释放不出来,产业链目前的印证的结果也基本上符合我们的判断。
根据我们调研了解的需求端情况,我其实也是明确不担心需求的。过去几年经济扩张期汽车一直供给不足,汽车总量应该更高;从经济学原理讲,当需求受影响但供给释放的时候,平衡位置有可能比过往的量还高,受需求影响的前提是供给充分。现在是供给不充分情况,所以这个影响还好。
对于需求,很多投资者还是比较担忧的,因为毕竟是一个新兴产业。当市场不相信新兴产业的时候,在底部想清楚资产的规律和空间,然后在一个不错的位置买进,挣的就是基本面企业盈利扩张和市场情绪波动的钱。
邬博华 这个时候更要坚定对行业的信仰,同时要坚定相信优秀的机构投资人对行业的判断。
发电端和用电端的变化最为突出
现在关注新能源板块的人很多,未来三年最看好哪个细分赛道?
邬博华 新能源每个赛道属性不一样,比如电动汽车是类消费属性的行业,光伏风电是类投资属性的行业,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情况。
前者在用电端,后者在发电端,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相信电的这样的发展,对用电端的新能源汽车,对发电站的光伏,对整个行业都会有非常大的机会。中长期一定是坚守新能源赛道的,其中发电端和用电端的变化是最突出的。
但实际上过去10年不同赛道之间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发电端、风电和太阳能的涨幅区别还是挺大的。
如果中期看行业的空间,渗透率的水平还是比较重要的。不同细分赛道平均水平,或者说各自领域最好的公司收益率还是有差距的,还是赛道红利有所不同。渗透率提升,就会有一个新兴产业自带的红利。
邬博华 我坚信一点,β的力量一定大于α的力量,那么β的这种优点一定会掩盖α的缺点。
当行业增速加快或者行业空间进一步被打开,对现有的玩家就形成了一些机会。
电动车是一个新兴行业,它其实还处于一个成长逻辑非常清楚的赛道里,所以需求一直很好,渗透率一直在提高,这种时候的投资机会也是非常明显的。
投资的逻辑有很多种,电动车整个渗透率提高,成本降低,车型不断丰富,推动了一些消费需求的释放,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逻辑。
但是我们定义光伏是一个周期性的行业,周期性的行业分周期成长性和成长周期性,它某一阶段的成长性占优的话,就更多以成长性来定义。
当需求增速变缓或者需求的潜力被充分的开发出来之后,我们就会更多的去关注周期性。哪怕它在ROE等方面有缺点,也会受益于渗透率的大幅提升而增长。目前不管是电动车还是光伏,行业空间都还是星辰大海。
ROE重要,只不过渗透率还处于早期的时候ROE不重要,因为它是动态的。到成熟期,ROE就变成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成长期里一切都是动态变化的,要小心的是ROE趋势性的下降,而不是阶段性的。喜欢消费的投资人,对ROE、现金流是非常敏感的。
现在投资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分歧还比较大,就像10年前买太阳能的态度一样。往后可能太阳能等各个行业都要回归传统的研究范式,要把每一个行业的子行业公司的竞争力和ROE都拆分,看哪个比较重要?
智能化未来极具发展空间
邬博华 未来肯定很有潜力的就是智能化、网联化,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有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附加值和更广的行业机会,只是现在电动化是大家最关注的一个方向。
智能化、网联化现在有些公司已经做得不错,像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车企,我们不仅仅定位成电动化平台,更多的是未来基于电动化实现智能化和网联化有比较好的预期,基于市场空间给予它市值的空间和未来盈利的空间,电动化远远还没有把红利期走完。
智能化、自动化还处在积蓄的阶段,到了一个节点,就会形成几个节点共振的情况,这个时候行业的投资机会带来更多惊喜,只是目前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时间节点。
智能化机会是在整车多一点,还是零部件多一点?
邬博华 应该都有,但是整车的机会更加凸显,因为未来整车企业的优势就在于它的软件、系统、积累等资源投入的差别。这也会带动零部件的变化,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零部件的确定性会更强一些,但是零部件逃不开价值量。不过一般零部件能够被选中,就都是各自领域的龙头企业。整车的话,现阶段龙战于野还较难判断将来哪一款车会卖的好。小米这种手机市值都有几千亿,那么一台电动车的价值远高于一部手机,这里隐含的市值空间是很大的,所以可能投资的预期回报率更高,但是确定性不强,目前还很难预测谁能跑出来。
邬博华 这确实是一个胜率和赔率的问题。
不同投资者性格不同,有的人喜欢下注这种潜在回报率很高的资产,但是可能胜率不高。有人认为自己能够在β消退前全身而退,因为新能源这样的很大的β还在;但有的投资者对β是比较敬畏的,周期的起伏就会带来资产的起起落落。
2014年很多人还会质疑能源革命,无论是发电端还是用电端,都是能源领域的变化,现在来看,更多是人工智能的颠覆。能源只是一个初级的应用,是个开始,后面就是人工智能,以车为载体,使用清洁能源这样一整套。先是汽车,然后是机器人,再往后会是新行业一路往上走,这就是科技浪潮,可能新的科技周期已经悄然开启了。
问 答 环 节
动力电池产业想做一些颠覆是比较难的
动力电池产业的格局在疫情期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问两位嘉宾对于这种情况的持续性怎么看?
我相信投资者是看到了大数,没有看到各个车型的具体适配数,如果你们看到了中国每一款车型上不同电池企业的市占率,你们一定不会太担心这个环节的问题。
比如说某品牌市占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疫情期间的产量爬坡,而中国的另外一个汽车重镇上海,包括比较依赖于上海供应链体系的长春,都是一个暂停的状态,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市占率有一些变化是必然的。
你的主要客户都是停产的状态,市占率怎么可能往上爬坡,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如果把每一个车型单分开来看,单月的市占率上升,更多源于自身汽车的成功,那么它是否会系统性的提高它的市占率,要看未来它的车是不是在明后年还能维持这么高的市占率。
我们知道这个市场上的新车是层出不穷的,不同车企争奇斗艳,包括下半年新势力新一代的车型上来。
那个领域的战争最后的结果决定了整车的份额。
而其他动力电池领域的份额,更多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竞争力,这个领域的竞争力是比较依赖于这些企业的自身情况。
如果看他们的数据,你会发现动力电池的集中度还在进一步提升,即使之前有一些激进的低价抢订单,希望通过扩大收入来上市的企业,在4月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市占率下滑,以及一些关键客户的份额缩水,这跟自身的经营有关。
因为电池是个非常复杂的东西,是个电化学,电化学的特点,是有大量能耗的积累,它是有先发的。
现在动力电池热热闹闹的,过去几年我们看到了无数破产的动力电池企业,全球范围内做的好的企业,做不做车不重要,历史上海外一些知名车企的电池企业现在都破产了。
最重要的是能做好,以前是不是老玩家。
现在全球动力电池里市盈率比较高的几个企业,如果回到10年前或者20年前,在智能手机时代或功能机时代,手机锂电池,笔记本电池的主要供应商就是他们。
那个时代不成功的企业,现在经营也是压力比较大的,这其实是一个有连贯性的企业,这么多年,玩家都在这一起。
所以,这个领域想做一些颠覆是比较难的,这个行业的确不是一个非常容易的行业。
邬博华 我稍微补充一下,车型的变化未来的确会非常的多,以手机行业为代表,就出现了很多这样的变化,那么紧贴消费者,紧跟消费者需求的这些车企,就能够在最终的这个过程里获得胜利。
其实整个行业是比较多元化的,未来这个行业应该也会有多元化的一些变化,这是我觉得这个行业比较有魅力的一点。
但对于龙头公司来讲,它对于车型的周期把握会更加准确,所以这种车型趋势延续的概率会相对更大一些,大概是这样一个判断。
在市场恐慌的时候,去选择那些基本面趋势向上的资产
新能源板块在这轮灾后重建的行情里,涨幅其实也是不小的,我们可以认为现在是基本面落后于情绪面了吗?
邬博华 我觉得资本市场是有这样一个好处的,它对市场的反应的确是非常的及时,也非常的快,所以它有一定的领先性,这一定是意味着它对未来的预期有一些比较乐观的判断,我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
现在来讲,应该是市场的反映了这些指标,我们也比较好的看到了。
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也看到了基本面的兑现,这种反应其实是比较符合我们之前的预期,它是一个相互印证的过程,从4月到6月的这段时间,整个变化应该是这样。
其实资本市场的定价,说的科学一点,是依赖于现金流的,也就是我们说DCF贴现。
其实因为疫情大家生产、生活受到阻碍,造成月产量交不上,后面几个月通过赶工、复产补回来,那么一两个月的现金流跟净利润,本质上是影响不到资产定价的。
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不是被周围的情绪或悲观情绪影响,对于这些资产来说,他们的经营情况在中长期的价值是没有变化的。
那么影响定价其实是你对于风险偏好的厌恶,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才会影响你对新能源汽车(的悲观),包括不光新能源汽车,有很多成长类行业。
如果这些行业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其实在过去的一两个月内,他们的下跌更多是依赖于你对长期的不信任,你将成长股的中长期价值部分直接清零了,甚至是“原罪”,变成这样一个结果了。
所以过去一段时间,即使有疫情,我们看到大量的成长股增速更快,市盈率仍然是全市场所有资产中最便宜的,他们大量低于很多稳增长,很多传统的经济部门。
经常会有一些投资者说要买便宜的,我们说买便宜的可能就得买这些新经济,因为他们市盈率又低,未来动态市盈率会更低。
而另外一些是现在市盈率可能已经高于它们,由于过去一段时间没有充分的下跌,未来可能由于产业发展,行业逐步萎缩,未来的市盈率更高。
所以从成长投资的角度来说,显然要买动态市盈率低的,尤其当它的静态市盈率也低的时候,那就是情绪使然。
所以当它出现反弹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只是人们从最悲观情绪中修复出来,公司基本面倒未必上调。
基本面在过去一段时间为什么发生变化?
它只是短期的一些扰动,影响你的情绪,影响定价,当这个扰动在减弱,人们对经济重新恢复信心的时候,资产自然会迅速的恢复到之前的状态,甚至会创出新高,这才是正常的。
它并不存在月度财产怎么样,某周生产多少,这本来跟股票定价就没关系,它更多的是影响人心。
而人心又是可以去左右投资者情绪的,影响投资者布局,所以我从来主张不要逆基本面趋势。
如果你看到一个行业大趋势到尾声了,比方说2007年的煤炭、有色,或者是金融地产,不要去盲目的在一个下行的贝塔里去寻找一个上行的企业,不要指望你有这样超越行业的能力。
但你可以在市场恐慌的时候,去选择那些基本面趋势向上的资产,这是可以的。
过去一段时间的反弹也是情绪的恢复,大家没那么悲观了,它自然就该回来。
不可知的风险在减少
除了全球化趋势,原材料成本上涨,缺芯等等这些已经达成共识的不确定之外,有没有一些市场还没有充分认知的风险?
邬博华 二级市场有一个比较好的魅力,就是股价里面反映的东西,或者市场里反映的东西都是已知的。
未知的东西基于我们目前逻辑体系来看,一定是一些非常意外的因素。
这种意外的因素,其实很难提前做一些反应,我们无法提前预知,也无法预料,比如说俄乌战争,比如说疫情在个别区域的加重,包括对整个产业的影响。
我觉得在可见的体系之下,它的确定度是比较高的,达到我们的目标概率也是比较高的,其实就是一个投资大概率的判断。
至于会不会发生一些其他的风险因素,我觉得现在也很难预料。
从逻辑的推演,还有之前的线索呈现来看,基本上是相对比较少的。
去年发现可能的潜在风险,是由于流动性的变化,估值的波动,这些风险都是显而易见的,那时候基本面的风险并不大,因为像俄乌这些都是去年预料不到的。
那时候提的少,反而可以想到很多风险,市场其实想的不多,包括未来的一些环节格局是不是会变差(都没有想太多)。
现在,当一些行业格局正常的波动,市场已经理解为一些行业格局崩溃。
其实说明,市场差的时候往往会把你认为其潜在的风险,甚至可能不会存在的风险,不会发生风险,只要不能证伪,就认为这个风险是要100%发生的事情。
所以现在反而是不可知的风险在减少。
现在是大家会把所有潜在的风险都认为是必然发生的事情,在定价中去讨论,但是机会不相信,比方说新能源汽车的确有一个潜在风险,市场讨论的不多,就是源于新能源汽车整车去全球化的问题。
其实所有投资者都没有想过中国的新能源车能否卖到欧洲去,卖到美国去,从产品力看绝对有与之一战的能力,甚至是碾压式的能力。
之前我们的车卖到海外去是不敢想象的,我们只会卖到经济比我们更落后的地区,现在在产品上已经做好准备了。
但是智能车的魅力在于智能化,其中会不会隐含一些国家对于外来事务的商业限制。
历史上我们也看到,丰田当年在进入美国市场时候,也遇到美国长期类似于贸易保护的诉讼。
我们说强国都是坐在车轮子上的,没有一个国家愿意看到自己的产业没落,然后别国产业的兴起,所以这在方面中长期可能会对一些车企的全球化产生影响。
但大家在讨论新能车发展时候,我没有遇到一个人跟我讨论中国车企的全球化,甚至连中国零部件的全球化都不相信。
其实从目前来看,无论未来有没有政治上的一些贸易限制,零部件的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整车的全球化是否能够出现不得而知,但也没人相信,但它的确是将来可能的风险,因为你做的太好了。
反而会激发起一个比较大的负反馈限制,让你变得更加成功,这是有可能,从产业的重要性来看是有可能发生。
关税的壁垒不是非常核心的要素,最多算是一个短期的扰动
对于美国的光伏新政可能给国内企业带来的实质性的影响,两位嘉宾是怎么看的?
美国那边其实也没有完全的确定性,它现在更多是针对东南亚那边,它也强调了没有针对中国的关税做出新的安排。
当然我们也知道,东南亚有些企业背后的技术或者是背后的投资方是中资企业,这对中国企业的出口肯定是一个正面的改善。
其实我自己觉得,大家不要过分的解读这些关税等等政策,10年前中国太阳能启动的时候,就是迎着对方的双反起来的。
一个行业盈利下滑也不是因为双反,决定行业盈利的是格局,而不是这些东西,格局好,你再征税我也能转嫁,格局不好,技术不能创新,产生不了有效需求,给你补贴也发展不起来,这是很自然的。
过去十年,中国被各种经济体在太阳能领域限制,各种征收增加,做各种双反征税,你会发现10年前中国以外的光伏制造业占三四成,全球前十大光伏企业里有2-3家是中国以外的企业,但到今天,你看不到中国企业以外的名字。
贸易保护从来产生不了龙头,贸易保护只会让你在温室里变得更加脆弱,更容易生病,大家在屋里待久了,出去就会发现没什么力气,多锻炼锻炼就好了。
我自己觉得,摧毁不了你,就会让你更坚挺,未来光伏的景气波动,绝对不会因为美国给征个税,中国的光伏企业的盈利就不行了,盈利不行也是自己的原因,盈利行是自己争气,它不是靠我们说,也不是靠天吃饭的。
靠天吃饭,那是周期行业。
邬博华 我非常认同姚总的观点,历史上所有的关税壁垒都不能够阻挡本身存在的一些绝对优势。
光伏包括电动车,我觉得我们的产业就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所以很难被政策限制。
二是基于他们本国自身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需要,他也不太可能会采取这样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不符合他们本国的利益。
所以我觉得关税的壁垒一定不是一个非常核心的要素,最多算是一个短期的扰动。
股民福利来了!十大金股送给你,带你掘金“黄金坑”!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