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铑财
一场时间赛跑!
作者:陈晚邻
小酱油,也能做出大生意。即使经历震荡,“酱油茅”海天味业市值仍超3800亿便是明证。
然“酱油第一股”加加食品,日子却不好过:十年来业绩首亏、提价也未挽回颓势,实控人还变身“老赖”、股权高质押……
到底在闹哪出?如何摆脱困境呢?
01
首亏追问
外部环境全“背锅”?
4月20日,加加食品发布年报:2021年营收17.55亿元,同比减少15.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亏损8016.39万元,上年同期净利1.76亿,由盈转亏。
这是“酱油第一股”近十年来的首亏。2012年上市以来,加加食品净利润在1.1至1.8亿之间波动,始终维持盈利。
营收下降,十年首亏,何以如此惨烈失速?
计提资产减值是一个考量。2021年末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范围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金额合计3148.88万元。
加加食品介绍,考虑所得税及少数股东损益影响后,将减少公司2021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2717.43万元。
但即便剔除资产减值影响,加加食品依然亏额不小。
具体看产品,除了味精,各类产品营收全面下滑:酱油类营收8.61亿元,同比下滑27.18%;味精类营收6223.74万元,同比增长4.93%;食醋类营收7263.53万元,下滑26.41%;鸡精类营收8283.43万元,下滑23.77%;食用植物油营收5.51亿元,下滑14.17%;其他类营收1.26亿元,下滑15.29%。
可见,酱油业务营收最大,也下滑最多。
综合毛利率下滑近9%至20.05%,酱油毛利率同比下降7.76%至27.18%;甚至营收增长的味精业务,毛利率也同比大减13.85%至17.4%。
众所周知,调味品具有高频刚需属性,且后疫情时代宅家做饭需求激增,加加食品怎就交出亏损答卷呢?
加加食品表示,2021年内外部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新冠疫情余波未平、消费需求疲软、各种原材物料价格上涨、社区团购恶性竞争、限电限产导致供应趋紧等,调味品业整体受到冲击和考验。
所言不虚,但全部甩锅外部环境是否也牵强?
海天味业全年营收250.04亿元,同比增长9.71%;净利66.71亿元,同比增长4.18%。尽管增速不及往年,但大体量下均保持了正增。
同样行业环境,掉队差距肉眼可见,显然更多问题还在自身。
对比毛利率,或有更深体会。2021海天味业2021年整体毛利率38.66%,超出加加食品18个百分点;千禾味业2020年毛利率达43.85%,也大幅超过加加当年29.09%的毛利率。
要知道,加加食品2021年11月发布了提价公告,11月16日起上调加加酱油等产品的出厂价3%-7%不等。
然遗憾的是,第四季加加食品延续第二、三季的亏势,录得净亏损8202万元,同比下降322.77%,亏额甚至达到第三季的4.7倍。
提价都没挽回亏态,让人不禁反问:加加食品盈利问题有多严重?提质增效多迫切?
2021年,加加食品广告费958.62万元,同比下滑51.59%。对比2019年的6207.83万元,两年间“砍掉”约85%。
节流本无可厚非,然依然由盈转亏,尽然正确呢?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认为,加加食品广告费大幅下滑,虽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支出,但也易让公司产品声量下滑、流量下降、渠道积极性受到打击。拉长维度,行业竞争加剧、一味收缩守势是否长远值得深思,根本还在产品基本面夯实、运营精准度与效率的提升。
02
销售模式冲击
线上毛利率为啥低?
的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加加食品业绩不理想,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竞争。
“整体来看,主业不强,副业太弱,战线太长,也没有太多差异化;再叠加其市场体量比较小,利润比较低,话语权也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做多元化的布局整体效果肯定不好,投入产出比也不会理想。因此,在市场竞争持续加剧下,整体表现不佳。”
行业分析师林永表示,2021年,对于调味品业整体而言不乏新挑战。尤其社区团购、新零售渠道,对以传统渠道为主的调味品企业带来较大冲击,加加食品亦未幸免,颓势的诸多原因中,销售渠道影响不可不察。
所言不虚。受新零售渠道冲击影响,加加食品占比约98%的传统渠道销售收入减少,导致2021年整体营收下滑。
分地区看,加加食品全国各地营收多呈下滑趋势,以营收占比较大的华东、华中地区为例,分别下滑19.28%、18.24%。
分渠道看,经销模式占比98.07%,营收较2020年同比减少16.2%,且毛利率下降8.83%至20.14%。直销模式(包括KA、餐饮、电商、新零售和福利物资等新零售渠道)收入同比大增77.5%,但占比依然过小。
线上渠道同样有此尴尬,营收大增221.48%,营收额却仅1250万元,且营业成本达到1192.4万元,同比上涨359.12%。线上渠道毛利率仅4.61%,同比下滑28.6%。
加加解释道:“从去年开始公司已在新零售渠道方面开始陆续布局。但是线上销售更注重的是品牌宣传作用,因此产品利润空间会小一些。而且前期线上渠道方面部分产品均被专门用来做引流,促销力度较大,所以对毛利率影响较大。”
细品,是否有足够说服力呢?
仍对比海天味业,其2021年开始积极布局线上渠道,营收达7.04亿元。相应营业成本增长134.71%,毛利率却达37.71%,与线下渠道的39.86%差别并不大。
战略定位专家、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表示:“在渠道体系上看,加加也正在也被海天、厨邦、千禾等企业替代。加加食品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精准定位,找出独特的差异化价值,向消费者拿出选购加加的理由。”
03
战略失焦 定位失守
没错,市场一日千里、强敌环伺,加加食品需要深变,且没多少时间。
公开资料显示,加加食品成立于1996年,2012年1月在深交所上市,被誉“中国酱油第一股”。股价最高点曾达9.87元,市值也一度超113亿元。截止4月26日收盘价3.77元,总市值已不到45亿元。
何以至此?
2020年,加加食品创始人、实控人、名誉董事长杨振曾坦言,“企业上市后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13年以来我个人投资套进去了,然后恶性循环,不断地搞投资,没有聚焦主业,所以错过了发展时机,这个我责无旁贷。”
“失焦”反思是必要的,梳理加加食品投资之路,可谓“多姿多彩”:
2015年,加加食品曾出资5000万元拿下云厨电商51%的股权,但连续亏损两年后不得不以“0元”转让;
2018年,计划收购金枪鱼钓100%股权,最终耗时两年以失败告终。
企查查显示,加加上市以来,杨振进行的一系列投资多有跨界色彩,涉及房地产、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等多领域。
在铑财看来,多元化是打开增量的一条捷径,但跨界亦有试错风险、成本消耗,最需讲求战略章法、业务协同性、考验市场眼光及高效实操。一味冒进求大求快,往往易陷入跨界陷阱、导致大而不强、甚至拖累主业、发展迷失。
副业受挫,主业失焦,加加食品行业地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定位失守也是原因。2021年12月13日的电话会议上,加加食品表示,公司最初定位中高端产品,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偏离定位,而产品质量、包装等又一直坚持高规格,导致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梳理加加一路成长,酱油领域的“高端”创新与良好的媒介思路曾是其成功法宝。
早在90年代,创始人杨振就敏锐嗅到酱油升级商机,主打高端定位,一瓶售价定6.5元,彼时市面酱油大多1.5元一瓶。
高价如何站住脚?杨振在宣发上下了大力气。以2002年为例,豪投4800万元夺得央视黄金时段广告两月“标王”,从此加加食品声名大噪、销量节节攀升,良好势头一直延续到2012年上市。
2010年,加加推出售价8元的淡酱油“面条鲜”;2013年3月,推出25元左右的原酿造酱油;二季度又推出10元左右的原浆生抽,不断加固“高端酱油”调性。
但伴随格局固化、竞争加剧,加加酱油开始降价模式。在争夺下沉市场中,有些产品一度降到每瓶2.5元。
行业分析师郝瑞表示,高端化需要品牌力、产品力共同支撑。单靠价格和宣传支撑的“贵气”,遇到下沉市场、竞品夺食会水土不服。“在强势竞对渠道下沉、产品升级冲击下,加加市场承压、为了业绩无奈低端发展,没享受到多少消费升级红利,风口错失让其高端掉队。”
战略定位专家徐雄俊表示,多年来,加加食品曾靠着低价位酱油占据一席之地。伴随酱油产品升级,消费者日渐青睐更安全、健康和高品质的产品,因此加加的低端酱油就被淹没于市场。
种种困境下,杨振开始反思称“这是战略上的错误”,现在调整回主打中高端产品。
然放眼江湖,早已一日千里,越来越多的品牌进军高端市场。如海天提出有机酱油、365高鲜等概念,并推出味极鲜等颇具代表性的单品,千禾则大打“零添加”牌,厨邦酱油晒足180天的卖点也深入人心……
加加凭什么拿下中高端阵地?
04
违规失信、高位质押
内控风控冷思
发问并不算苛求。
商海变幻莫测、深水博弈,企业要想困境突破、重振市场,掌握“油门”、“方向盘”的高管层、实控人是关键。
早在2017年,杨振便以加加食品名义为控股股东湖南卓越对外借款提供大额担保。同年,还让加加食品财务人员收集公司U盾、密码等交予湖南卓越财务总监,借此向其两家关联企业开具商业承兑汇票。
2018年,杨振为偿还自身及关联方债务,通过财务人员将加加食品2400万元转给其指定的自然人刘某渝,将3000万元转给湖南卓越控制的派仔食品有限公司。
2020年2月,证监会湖南监管局下发《处罚书》,因加加食品控股股东及相关当事人未及时披露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情况、未按规定披露与控股股东关联方交易情况、未及时披露为控股股东提供担保情况,对杨振给予警告,处以20万元罚款。
2020年6月,加加食品公告,自查中发现公司存在为控股股东湖南卓越投资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违规对外担保4.66亿元的情形,占公司2019年经审计净资产的19.94%。
因此, “加加食品”一度变为“ST加加”。2020年8月,杨振收到警示函。
为何如此粗放?内控风控力如何?
或许也迫于无奈。因上文的种种跨界投资,杨振已是债务多多、捉襟见肘。
2022年4月8日,加加食品公告,实际控制人杨振、肖赛平(杨振之配偶)、杨子江(杨振之子)、以及公司监事会主席蒋小红因合同纠纷,被银川市金凤区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俗称“老赖”)。
实控人一家三口成“老赖”,可谓一石千层浪。
加加食品解释称,实控人等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为宁夏可可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担保而产生连带清偿责任,并非个人直接债务。
“可能对公司形象有负面影响,但暂时未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产生实质性影响。”
果真如此吗?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张广阳表示:“实控人失信,对企业整体形象将会带来显著负面影响。作为上市公司,不管是资本层面,还是消费者层面,加加食品的形象都会遭遇打击,股民方面也会遭遇损失。”
质押,也是一个隐忧点。
2021年报显示,杨振共计质押公司股份1.1684亿股,占其所持有公司股份的99.20%,且约1.18亿股被冻结。
杨子江共质押股份8244万股,且全部冻结;肖赛平共计质押7056万股,也全部被冻结。
控股股东卓越投资共质押公司股份2.16亿股,占其所持有公司股份的99.78%,且股份也全被冻结。
行业分析师李晨表示,实控人、控股股东、大股东高位质押,不利企业稳健发展。一旦资金链暴雷,甚至可能带来易主风险,进而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带来波澜、影响投资者利益。
无论消费还是资本,说到底都是信心市、信任市。
主业不振、业绩亏损的情况下,实控人违规失信、大股东高质押等问题再添烦恼。无疑加深外界对企业稳优底色的审视。如何加强内控风控、重塑信任,加加、杨振任重道远。
05
重振应有时 蜕变2022
如何突破困境?
财报表示,2021年是公司改革发展最重要的一年,也是“极其困难”一年。
欣喜的是,痛定思痛中,加加没有“躺平”,不缺求变精变动作。
加加食品表示,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坚持聚焦主业,坚定执行“三定三扩三增”的营销战略规划:
一方面,积极开拓新渠道、新市场,探索新零售、新模式,全力促进销售增长;
一方面,推动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占率、盈利能力。
聚焦产品端,“减盐不减鲜”成为发力重点。据悉,加加食品是首家提出减盐概念并推出大单品的企业。
2022年1月,加加表示已拥有降低盐分且保证鲜味提升的技术专利。借此实现减盐30%基础上,保留酱油鲜味与咸香,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渠道端,也在紧密补课。精耕传统渠道的同时,设立KA、餐饮、电商和福利物资四销售渠道,加大对社区团购、新媒体线上投入、品牌联名布局。
当然,一切还要靠团队执行。
2021年11月,加加发布股权激励计划,授予限制性股票4560万股,激励对象包括131位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对应2022年至2023年行权考核指标:销售分别不低于20亿元/25亿元或净利不低于2亿元/2.5亿元。
显然,熬过极其困难的2021,加加食品的2022不乏期许。
往期看,股权激励曾让不少企业打破困局、再拾增势,是提振内外信心、业绩跨越的一把利器。叠加产品、渠道端的战略聚焦、查漏补缺,加加食品脱变也未可知。
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舍弃短利、路径依赖,上下一体、刮骨深变。
重振雄风、重塑信任应有时,只是看看行业一日千里,自身囧态,加加、杨振最缺的也是时间。
一场时间赛跑。
反弹行情下的专属投资礼包!投资VIP权益、188元现金红包,100%中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