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2015年,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
截至2021年9月,全球已有121个国家提出到21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114个国家提出将更新2030年自主贡献目标。
备受关注的“碳达峰”“碳中和”究竟是什么?我们的经济、社会将会被如何影响?企业、机构与个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我们与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贾卫列老师进行了一场对话,贾卫列老师和我们谈及“碳中和”“碳达峰”下的政策、机遇、挑战、应对方式,等等。
以下为对话实录,希望他的一些思考能对你有所启发:
我国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冲击
问:您认为要达成碳中和这个世纪目标,主攻方向应该是什么?
贾卫列:在谈碳中和这个世纪目标前,首先要明确碳达峰的“碳”和碳中和的“碳”不是一个概念。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一个时间点达到峰值由升转降的历史拐点。
碳中和是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通过植树造林、循环利用以及技术手段对碳进行捕集与封存等,使排放到大气中的碳净增量为零,从而实现碳的“零排放”。
碳达峰的“碳”指的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管控的7种温室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碳中和的“碳”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管控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三氟化氮7种温室气体。
因此,也可以说: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碳中和是全经济领域温室气体实现“零排放”。
要达成碳中和这个世纪目标,主攻方向是“技术创新”。
各国的国情各异,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但以技术创新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是平衡环境与发展的根本之道。对中国各管理部门而言,需要协调行动,花更大精力帮助企业用技术创新实现节能减排而非简单限制,具体有五点:
1. 大力开发使化石能源得到高效清洁利用的技术,用先进节能降耗技术、清洁技术高效化和清洁化地改造传统化石能源,发展生产工艺节能技术。
2. 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创新及在智慧能源体系中的应用,建设智能电网,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立低碳交通运输系统,逐步实现建筑的低碳化。
3. 加快关键技术的创新,创新氢能技术,发展新一代风能、光伏、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发电技术和蓄电池技术。
4. 加快碳循环再利用技术创新,开发先进高效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在此基础上发展生物质燃料或合成燃料技术、人工光合成技术、生物制造技术、甲烷化技术、吸碳建材技术等,以推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5. 加快生物技术创新,进一步扩大森林、耕地、草原、海洋的固碳能力,加速城镇生态系统碳汇保护与提升。
问: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面临的压力主要有哪些?
贾卫列: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统计显示,全球已经有54个国家碳排放实现达峰。2020年,全球碳排放排名前15位的国家中,美国、俄罗斯、日本、巴西、印度尼西亚、德国、加拿大、韩国、英国和法国已经实现碳排放达峰,欧盟27国作为整体早已实现碳达峰。
当前,中国正处于“平台期”,新兴工业化国家排放还在增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排放还未开始。
从数据可以看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国家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少数是新兴工业化或正迈向新兴工业化的国家。在全球经济体中,发达经济体和不发达经济体各占比约1/5,发展中经济体约占3/5。
碳中和的前提是实现了工业化或者基本实现工业化,发达经济体和少数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能源转型,实现绿色发展。
对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而言,由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科技发展的时段性以及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使得个别发展中国家的“弯道超车”不可能成为全球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从格拉斯哥气候峰会已经签署的《全球甲烷承诺》看,名义上如拜登所说是“改变游戏的承诺”,实际上却包含着发达经济体转嫁减排责任并施压其他经济体减缓其发展速度的目的。这是来自国际方面的巨大压力。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对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依赖于“高碳经济”,而要不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尽早实现碳达峰,同时还要实现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7种温室气体的“零排放”以实现碳中和,势必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
从当前情况看,“气候行动”在一些地方带来的副作用目前已经开始显现,地方管理部门为自己的利益一味追求“减污降碳”,个别利益集团大玩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忽视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发展,在没有找到绿色转型的道路之前就武断地中断经济发展产业链中的某些环节。
从历史上看,这种简单、粗暴行为最后带来的“一地鸡毛”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当下世界经济大背景下,无疑是“自废武功”的愚蠢行径。
当前,“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在不少地方和部门的执行层面变了味,演绎为“碳跃进”和“碳冲锋”的“双碳”运动,给我们绿色发展的脚步蒙上阴影,这种行为应该立即得到纠正。
我们要时刻牢记“绿水青山是生存之本,金山银山是发展之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的高质量协同发展,用科技创新解决环境与发展出现的矛盾。
刚在北京成功举办的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全过程践行碳中和的奥运会,利用先进的技术给我们实现“双碳”目标树立了的成功典范,这场世界大型体育赛事留给我们的最丰厚遗产,毫无疑问将是先进环保理念和实际行动融合的“碳中和”。
我们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行动中,“碳机遇”和“碳陷阱”始终是伴随我们的双刃剑,未来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正确决策和行动。
问:从碳中和的角度出发,您怎么看待目前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贾卫列: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显示,过去7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7年,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再创新高。
二氧化碳的水平为百万分之413.2(ppm),甲烷为十亿分之1889(ppb),氧化亚氮为333.2ppb,分别比工业化前(1750年)高出149%、262%和123%,2021年仍在继续增高。全球海平面自2013年以来加速升高,并在2021年创下新的记录,海洋正因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而不断酸化。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主要依靠煤炭。煤炭支撑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煤电提供了我国75%的电力,提供了我国钢铁行业能源的86%、建材行业能源的79%和约50%的化工产品原料,煤炭对中国GDP的贡献率超过15%。
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主体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49.8亿吨标准煤,比2019年增长2.2%,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煤炭消费量比2019年增长0.6%。
在煤电碳达峰上,我们关停1000多座燃煤电厂固然可以大幅度降低碳排放总量,但在2020年电力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37%的比重下,传统燃煤电厂的迅速退出将对我国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产生巨大的冲击,这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我们的重点是要加快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包括煤炭加工技术、清洁煤气化技术、煤炭转化技术以及污染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等技术,实行超低排放改造,逐步有序地退出。
要“立足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稳住存量,拓展增量,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争取时间实现新能源的逐渐替代,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着力化解各类风险隐患,防止过度反应,稳妥有序、循序渐进推进碳达峰行动,确保安全降碳”。
碳中和存在着巨大的商机
问:现在氢能很火,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二次能源,而且制备氢能也需要用到稀有金属,反而会制造更多温室气体,对此您的看法是什么?
贾卫列:氢能是指以氢及同位素为主体的反应中或氢的状态变化过程中所释放出的能量,包括氢核能和氢化学能两部分,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二次能源,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
作为一种低碳能源,氢能具有减少温室效应、能再次回收利用、无毒、利用率高、重量最轻、导热性最好、发热值高、燃烧性能好、利用形式多、形态多、耗损少、运输方便等特点,因此备受世界各国的重视。
用氢燃料电池给汽车提供动力,能够解决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氢气是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氢的使用可以使精炼等行业达到基本无碳排放;运用氢能微型热电联产机组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节能环保型建筑。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就开始了氢能研究。进入21世纪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氢能战略对未来发展的意义。
美国发布了《国家氢能发展路线图》,日本制定了《氢能/燃料电池战略发展路线图》,德国有《国家氢能战略》,欧盟发布了《欧洲绿色协议》和配套的《气候中立欧洲的氢战略》,美国、日本、德国、丹麦等国家不断加大对氢能源研发、产业化的扶持推动力度。
我国的氢能“热度”也在不断提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要重点发展氢能的制造、运输、储存等技术;2016年印发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提出,将氢能产业纳入国家能源战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组织实施氢能与储能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新产业。
各地也在发展氢能产业上制定发展规划,江苏打造“长三角氢走廊”、山东发展“中国氢谷”、大同建设“氢能之都”,一些能源企业也积极布局氢能产业。
虽然氢能是清洁能源,但氢能产业作为一个依赖于现代科技发展的产业,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必然会产生温室气体,作为单个增加的行业看,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增加了,但作为新兴的能源行业的发展,对全球能源转型意义重大,氢能产业的发展能为其他行业提供更多的清洁能源。
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30年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为5%。到2050年会上升到10%,可减排约7亿吨二氧化碳。世界能源理事会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氢能在全球终端能源消费量中的占比可高达25%。毫无疑问,作为加快能源转型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氢能产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问:我们看到一些公司,比如特斯拉,通过出售“碳汇”获得了大量收入,甚至扭亏为盈,这是不是能够成为一种有效推进碳中和的模式?
贾卫列:这个问题涉及碳排放权交易问题。要指出的是“碳交易”与“碳汇交易”不是一个概念,人们往往把两者等同起来。植树造林可以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树里面,经过核算的固定数量,可以去申请碳排放权交易。
但是碳排放权交易除了碳汇外,还包括风电、光伏、沼气回收利用等可以间接产生减排的项目,目前碳汇占总碳排放权交易的比例极小,而且碳排放权交易只是碳市场交易的一种。
碳市场交易的另一种产品是国家发给控排企业的配额,报道称特斯拉卖“碳”狂赚,其卖的是在美国的碳排放信用额度而非“碳汇”,2020年度特斯拉首次实现年度盈利,有15.8亿美元收入就来自碳交易。特斯拉是靠碳交易获得了巨大收益,但绝不是靠碳交易赚钱,其赚钱还是依靠创新的技术,把特斯拉扭亏为盈归功于碳交易,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读。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后,中国碳市场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碳市场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因此要通过不断完善碳定价水平和市场体系,用市场力量调整高碳产业结构,使我国的产业结构更趋低碳化。
通过市场机制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可以使碳排放成为企业发展规划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和市场两方面倒逼企业进行减排。碳交易市场的不断完善有利于推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
问:在您看来,碳中和带来的商业机会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贾卫列:碳中和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的机会,里面有很大的商机。
一是低碳技术的研发会成为热点。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技术创新,但往往是口号居多,企业在没有外在的压力的情况下,没有动力研发或采用新技术,一味追求低成本扩张,碳中和要求企业用技术创新实现节能减排。
如开发使化石能源得到高效清洁利用的技术,用先进节能降耗技术、清洁技术高效化和清洁化地改造传统化石能源,发展生产工艺节能技术,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智慧能源体系中的应用,开发先进高效CCUS技术,加快生物技术创新等。
二是在传统行业投资萎缩的情况下,新能源投资是一个商机。新能源革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和内容之一,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能奠定绿色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质能、光热发电,推动农村发展生物质能,实施城乡配电网建设和智能升级计划,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验示范。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聚焦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新能源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
三是推动绿色交通、绿色消费的大发展。交通运输部门是仅次于能源供应部门和工业生产部门的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部门,交通的绿色转型是必然的趋势,碳中和有助于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加快,应用智能化、自动化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广泛采用为相关部门提供全新的机会;碳中和对人们日常生活也产生影响,要求全民践行绿色生活,消费方式、出行方式的绿色化会引领产业升级。
四是绿色金融会迎来快速发展期。在实施“碳中和”战略目标下,包括碳金融、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在内的绿色金融业务将迎来巨大机遇,金融机构为企业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方面提供更多金融服务,为客户参与碳交易各个环节提供综合服务,为推进国内碳交易市场平台建设研发配套的碳金融产品及服务,碳中和相关企业股票会受到青睐。
问:现在一些大公司也都公布了自己的碳中和计划,比如百度、腾讯、阿里等,他们通过在服务器方面降低排放,以及召开零碳会议推进自己的上下游企业实现减碳,对此您的看法是什么?
贾卫列:大公司特别是科技类大公司往往引领着产业发展的方向,这些公司纷纷推出各自的规划,腾讯公司在年初宣布了碳中和规划,阿里发布了碳中和行动报告,百度也发布“碳中和全景图”,这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自身产业转型的一个重大战略。
百度提出在数据中心、办公楼宇、碳抵消、智能交通、智能云、供应链方面,全面构建2030年碳中和目标的科学实现路径。这不仅是百度本身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行动,履行其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更是通过百度在市场中的“生态位”,影响其他领域和产业积极参与到气候行动中来,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如何抓住碳中和的机会?
问:有人预测,以后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要追溯“碳足迹”,类似于现在有些企业在自己的供应链中推行的劳工保护制度,那么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说,如何应对碳中和的趋势?
贾卫列:供应链是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等,通过与上下游相关环节连接组成的网络结构。追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碳足迹包括供应商、生产工厂、分销企业、物流企业和零售企业等基本要素以及他们的全部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关注碳足迹的大小,不仅要求我们减少企业内部产生的碳排放,更要关注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的减少,这就要求我们构建绿色供应链。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构建绿色供应链,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实施绿色采购、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环保。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不断完善产品绿色设计、绿色包装和绿色供应链标准。
到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达189家。通过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建设,可有效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碳足迹。
对企业来说,首先要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要深刻认识到实现双碳目标是国家战略,加入到绿色供应链是大势所趋;
其次,企业要积极申请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严格执行《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及相关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要求的国家标准、各地发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化和报告指南”和有关的“企事业单位碳中和实施指南”;
再次,加强企业的能力建设和碳排放管理,做好企业的碳排放监测、报告,履行企业的碳排放主体责任;
第四,建立完整的绿色物流、绿色制造、绿色营销、绿色服务体系。
只有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管理体系,适应国际和国内日益完善的碳定价机制,才能使企业在“30·60”双碳目标下稳步绿色发展。
问:碳市场将会给相关产业带来哪些影响?对于其余七大产业来说,需要为正式纳入做哪些准备?
贾卫列:我国目前的碳交易涉及行业主要以发电行业为主,会提高发电成本。加快推进火电“高效化、清洁化、减量化”发展,探索“电热为主、多能互补”发展模式,逐步摆脱电力行业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开展火电技术改造,加快火力发电机组灵活性改造,通过负荷调整管理用电需求解决用电时空差异,有效衔接碳市场、电力辅助服务等市场。促使由高碳发电向低碳发电转变,加大可再生电力的供给,鼓励对低碳技术和能源的投资。
随着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几大行业也逐步纳入碳市场,将深刻影响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1. 碳市场对石油石化企业产品结构、生产经营和发展方向产生影响,如果企业排放超过分配的碳排放配额,就会提高成本。
碳市场使高排放的化工行业新增产能的扩张速度减缓、行业壁垒提高、成本增大、安全环保标准更严,造成项目投产和产品开发进度低于预期,出现终端产品价格大幅波动。
要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有效化解结构性过剩矛盾。严格项目准入,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严控新增炼油和传统煤化工生产能力,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调整原料结构,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拓展富氢原料进口来源,推动石化化工原料轻质化。
优化产品结构,促进石化化工与煤炭开采、冶金、建材、化纤等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炼厂干气、液化气等副产气体高效利用。鼓励企业节能升级改造,推动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
2. 碳市场会导致建材行业的产能受到限制、成本增加。为尽快实现建材行业碳达峰,建材行业要加强产能置换监管,加快低效产能退出,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
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合理缩短水泥熟料装置运转时间。因地制宜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电力、天然气应用比重。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
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加强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节能技术设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现节能增效。
3. 碳市场对钢铁行业的冲击巨大,粗钢产量会大幅度减少,一些钢厂会关闭,引起阶段性供需错配,不同原料的比价关系的变化导致成本发生变动。要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推进存量优化,淘汰落后产能。
推进钢铁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生产力布局,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重点,继续压减钢铁产能。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替代,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深挖节能降碳潜力,鼓励钢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推动低品位余热供暖发展。
4. 碳市场对有色金属行业的冶炼产能形成明显的限制作用,对产品的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实行有色金属行业的碳达峰行动,要巩固化解电解铝过剩产能成果,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控新增产能。
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提高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应用比重。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完善废弃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分选和加工网络,提高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提升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余热回收水平,推动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
5. 碳市场对造纸行业的环境污染支付治理费用提出了刚性要求,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双碳”正常的约束下,造纸行业要采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通过技术改造升级、产品创新、林浆纸一体化战略转型等策略,实现节能减排。
6. 碳市场对航空业的影响十分巨大,短时期内会增加成本。实现“双碳”目标,就要大幅度减少航空器运行产生的碳排放和机场运行产生的排放,实行降低飞机油耗、飞行程序优化、停机坪运行优化,同时坚持技术创新,用技术进步提升新型飞机整体燃效,不断开发颠覆性技术和航空替代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