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若晖
经历过11万亿辉煌的基金子公司行业开始进入“进退有序”的新阶段。
近日,全国工商企业信息系统网站显示,基金子公司——柏瑞爱建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发布拟注销备案的公告,这也是首家拟决议解散的基金子公司。
截止目前,行业内已经成立的基金子公司共有80家之多,基金子公司的业务范围界定为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以及中国证监会许可的其他业务,当时也被业内视为“万能牌照”,规模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一度冲上11万亿,而自2016年起,随着基金子公司新规、资管新规陆续出台,牌照优势逐渐消失,转型成为了行业的新常态。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牌照红利消退的大背景下,对于部分还没看清发展方向的基金子公司而言,决议解散可以看作积极调整业务布局、顺势而为的举动。相比之下,公募基金业务近年来迎来大发展,基金公司进一步集中资源、聚焦公募基金主营业务,可以更好地巩固自己的特色优势。
有基金子公司决议解散
基金子公司行业即将迎来10周年纪念日之际,部分基金子公司开始决定暂别这一“舞台”。
全国工商企业信息系统网站显示,基金子公司——柏瑞爱建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柏瑞爱建资产)发布拟注销备案的公告,公告中称,3月4日,柏瑞爱建资产因决议解散拟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请债权人自公告之日起45日内向清算组申报债权。公告期为2022年3月4日至2022年4月18日。
对此,华泰柏瑞基金表示,华泰柏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母公司)为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聚焦资产管理业务,故经与柏瑞爱建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各方股东商议一致决定解散及清算公司。
柏瑞爱建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财务正常,所有管理的资产管理计划都已安全及时完成清算。
柏瑞爱建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9月10日,是行业内第71家成立的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的基金子公司,是由华泰柏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爱建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和PineBridge Investments LLC(柏瑞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资组建,华泰柏瑞基金持有其51%股权,为其控股股东,爱建信托持有另外的35.66667%股权,柏瑞投资持有剩下的13.33333%股权。
早在2017年12月8日,柏瑞爱建资产还经历过一轮增资,注册资本金由原来的1亿元增加至目前的1.5亿元。
基金业协会网站显示,截止目前,柏瑞爱建资产一共备案过包括柏瑞爱建-启帆1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在内的21只产品,最新一只产品备案还停留在2018年4月份,目前上述产品均已提前清算或正常清算。
主动调整战略发展方向
专注自身主营业务
事实上,经过最初几年的高速发展期,自2016年新规出台以来,基金子公司整体规模持续压缩,部分基金子公司公司可做业务屈指可数,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决议解散也可视为基金公司主动调整战略方向的积极举动。
“2016年底监管发布基金子公司新规之后,过往冲规模’利器’的通道业务无法为继,ABS、股权投资、私募FOF、私募MOM成为基金子公司转型的几大主流方向,但从现实情况上看,ABS业务已是一片红海,难以与券商资管竞争,能够在私募FOF上突围的也只有少数几家基金子公司,行业整体展业难度不小。并且部分基金子公司的母公司(也就是公募基金管理人)其业务特色是量化、指数为主,也很难与子公司产生业务上的战略协同效应,出于公司整体发展定位的考虑,主动解散基金子公司也是专注自身特色领域的做法。”一位业内人士如此分析。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2016年基金子公司新规出台,基金子公司的牌照优势消失,一些不具备主动管理能力的基金子公司很难找到收入来源,部分基金子公司人手有限,投研能力依靠母公司输出,股东方每年继续维持基金子公司运作也会产生成本,仅安抚客户都要花费不少人力物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果断调整业务方向,将精力放在主营业务上,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
“从经营角度考虑,运作一家公司,首先希望其产生利润,其次是不能产生风险项目,目前整体市场环境较弱,部分基金子公司无法实现收支平衡,此时进行战略收缩,待市场好转时再重新起步,也未尝不可。对于各行各业而言,企业根据市场情况主动调整业务方向,也是非常正常的举动。”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称。
“最近一两年,公募基金业务特别是权益基金实现跨越式发展,给公司带来了很多利润,相比之下,基金子公司产生的利润比较有限,但是,解散子公司并不代表放弃过往所有业务,若是不考虑开展非标业务,其他部分业务也可以放在专户部门去继续运作。”有业内人士如是表示。
“最近一年备受市场关注的公募reits试点,其推行的‘公募+ABS’模式强调母子公司联动,这也被很多业内人士视为基金子公司业务新的增长点,不过对于券商系股东而言,旗下除了基金子公司之外,券商资管也可以发行ABS,不一定需要通过基金子公司来推进公募reits业务。从这个角度上看,也不是所有的基金公司都需要保留基金子公司牌照。”一位业内人士分析。
探索资产证券化、
股权投资等几大转型方向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三季度末,基金子公司整体规模为2.61万亿,与顶峰时期的11万亿不可同日而语。截至2022年1月底,基金子公司平均管理私募资管业务规模327亿元,管理规模中位数112亿元,其中,有10家基金子公司规模超过1000亿元。从业务方向上看,最初三年“狂飙猛进”的通道业务开始退出历史舞台,ABS(资产证券化)、FOF(基金中基金)、PE(股权投资)、量化等业务成为多数基金子公司的转型“备选项”。
“今年宏观经济下行,基金子公司日子肯定也不好过。若从业务机会上看,过去一年公募REITs迎来大发展,上市只数已经突破11只,公募REITs试点会给基金子公司带来潜在的业务机会。除此之外,从业务层面上看,资产证券化业务是只有基金子公司与券商资管才能做的一类业务。”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提到。
还有基金子公司人士提及,目前ABS业务已是一片红海,竞争激烈且费率低廉,在经济下行期也有可能蕴含潜在风险,因此,公司今年坚定往股权投资方向发展。
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经济下行确实对基金子公司及从业人员从多个维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业务都必须由过去的粗放式转为精细化发展,同时考验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把控能力及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工作是否做到位。”
“基金子公司牌照和券商资管牌照没有本质不同,讨论基金子公司的转型之路实际上就是探讨大资管的未来发展方向。”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称,“业内对于基金子公司一直有‘清一色发展艰难’的误区,事实上,一些头部基金子公司规模月均规模超过2000亿,发展近况优于很多小型券商资管。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基金子公司仍处于继续探索转型的过程之中。个人认为,资管机构发展要秉持长期眼光,不能完全仅根据市场变化随波逐流,权益市场表现好就做权益,固收市场表现好就做固收,还是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找到自己的特色所在。比如一些在ABS业务上起步较早的基金子公司目前发展势头不错,一些基金子公司则专注于做量化FOF业务,主要根据业绩及回撤目标,去做量化私募基金的配置和筛选,还有部分银行系基金子公司在固收业务上展现出较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