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股指 >

两会前瞻丨应对经济的近忧与远虑,中国将释放哪些信号?

时间:2022-03-02 18:22:57 | 来源:市场资讯

本周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2022年的两会能否成为全年稳增长的一个分水岭?无疑是市场的一大关注点。这是因为自2021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虽然政策的重心重回稳增长,但已有政策的靠前发力尚未能完全对冲经济的下行。因此,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什么样的经济和政策目标,对于后续稳增长的力度和节奏就显得尤为重要。

地方两会给出哪些提示?

观察近年两会,经济承压时,两会首要目标聚焦于稳经济(如2016年、2019年、2020年);经济稳中向好时,两会首要目标侧重于经济发展质量(2017年、2018年)。2022年经济面临三重压力,全国两会首要目标大概率将聚焦于“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从地方两会安排来看,14个省市两会首要发展任务是“稳增长”,7个省市提出高质量发展,北上广等6个省市则提出区域协调发展。

从地方两会针对稳增长的部署来看,优先在投资领域发力。一是,各地固投加权增速目标较上年上调0.1个百分点,社零增速目标则下调0.2个百分点。二是,各地在固投领域的工作部署往往明确到重大项目和资金规模,对于消费的部署则目标模糊,较少涉及实际举措。

2022年的经济增速目标定多少?

目前市场存在三种预期:5%以上、5%-5.5%、5.5%左右,事实上,后者一度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的主流预期,但由于一季度以来经济下行的压力并未显著缓解,才有了对于增速目标下调的揣测。

不过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如果初始的目标已经拟定,除非经济发生重大的意外冲击,一般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而鉴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中国经济并未遭遇这类冲击,预计2022年经济增速目标将设定在5.5%左右,以保持近十年来经济增速目标下调的渐进性。

财政发力的空间有多大?

预计2022年预算赤字率在2.8%-3%,更接近区间的下限,新增专项债3.65万亿左右。由于疫情前中国的预算赤字率从未破3%,随着2022年中国经济走出疫情,预算赤字也将回归此前的财政纪律,同时,2021年财政超收短支所积攒的“余粮”也为这一回归创造了条件,因此,2022年预算赤字率的下调并不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形成约束。

同样,虽然2022年新增3.65万亿的专项债并未较2021年多增,但考虑到2021年四季度所发行的1.2万亿专项债大部分将在2022年一季度投入使用,2022年实际的预算外资金并不缺乏。

民生领域,中国还有哪些“储备”?

当下,海外疫情依然严峻,持续困扰世界经济复苏;国内疫情零星散发,仍需平衡好防控与发展。

稳增长离不开有效投资,今年的投资新亮点与民生密切相关。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荀玉根指出,政策开始转向积极,基建投资有望发力,满足社会需求及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方向应是未来基建发力的重点,这其中就包括民生工程。

“住房是民生的最重要的领域,保障房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不仅能满足居民住房需求,也能拉动房地产,托底经济。”荀玉根说。

与此同时,保住就业提高收入。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而最容易遭受疫情冲击的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最大的“中流砥柱”。

保企业就是保就业。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提出,延长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政策,扩大地方“六税两费”减免政策适用主体范围至全部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楼市今年走向会如何?

上周,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介绍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时提及,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政策的精准性协调性;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保障住房的刚需,同时满足合理的改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努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2022年开年截止目前,全国已经累计有超过45城发布各种力度的房地产宽松政策,其中15个城市发布了不同内容的降低首付政策,其中有山东菏泽、重庆、江西赣州、广东佛山、河南驻马店、蚌埠、温州。另外还有北海、自贡、晋中、南宁、福州等城市提及了公积金首付成数的变化。

事实上,下调首付比例就意味着降低购房门槛。降低首付比例和放开限购,是房地产放松政策的两大关键工具。业内人士预测,接下去还会有一波降首付比例的浪潮,而且,预计后续将会有部分城市解除限购政策。

与此同时,全国多地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稳步推进。中泰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陈兴称,多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了全年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筹措目标,其中以上海和北京最为突出。此外,各地也在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例如北京就提到要有序推进老旧楼宇、老旧厂房等6大类更新项目,完成老楼加装电梯200部以上等。

声明:本资讯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对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资讯中的观点、结论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