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35家证券经营机构在境外设立子公司,其中34家机构在香港设立子公司。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券商正逐步站上国际舞台。
近日,证监会公布了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126号提案的答复函。
在这份题为《关于建立认可跨境业务券商制度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提案》的答复中,证监会表示,支持证券经营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依法有序开拓香港等境外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承销保荐、经纪、托管等综合金融服务。
目前,有35家证券经营机构在境外设立子公司,其中34家机构在香港设立子公司。
事实上,伴随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香港金融市场成为了连接境内外资本的重要桥梁和枢纽,也成为证券经营机构布局海外业务的重要战场。
在自由化程度高、竞争激烈的香港资本市场上,内资券商发展现状如何?未来如何发力?
业务范围不断拓展
2021年,中概股再掀回港浪潮。
安永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IPO活动是近20年来最活跃的一年,至今共有2388家企业在全球上市,筹资4533亿美元,IPO数量和筹资额同比分别上升64%和67%。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仍是全球IPO活动最活跃的地区,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占全球的25%和28%。
同一时期,中概股回归成为了香港市场的一个大热门。
光银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行政总裁王晶认为,内资投行在这波中概股回归的浪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方面业务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伴随着内资企业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与投资者的国际资产配置资产趋势,在香港的内资投资银行正迎来了历史的大好发展机遇。”
机遇当前,内资券商亦加码跨境业务。
招证国际相关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招证国际现已在中国香港、伦敦及首尔等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子公司,提供的业务更趋多元,包括证券与期货经纪、企业融资、销售及交易、资产管理、私募股权、大宗商品等综合金融服务。
海通国际也在持续深耕跨境业务。
今年1月1日,香港交易所设立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机制,目前有多家SPAC递交了上市申请。从保荐人的情况看,招银国际、海通国际等多家在港投行均有参与保荐。
东兴证券分析师刘嘉玮认为,牌照是中介机构展业必备的资源,从获取情况来看,多家内资券商均获得1/4/6/9号基础业务牌照,“中信通过中信里昂、国泰君安通过国泰君安外汇有限公司持有第3类杠杆式外汇交易牌照,属于相对稀缺的牌照资源”。
刘嘉玮表示,当前多家内资券商采用集团化经营,将牌照分散到不同经营主体,更易满足监管对牌照申请者有关“是否具备适当人选”的软性条件。
投行、衍生品、孖展等多方发力
Wind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2021年港股市场有97只新股上市,共融资3314亿港元。
其中有29家由内资券商作为独家保荐人,35家由内资、外资行携手参与保荐。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港股IPO十大“募资王”中,中概股占据了半壁江山,反映出中概股融资能力和市场关注度远高于其他新股。
据东兴证券统计,海通证券2021年上半年完成了22个IPO项目,承销数量和承销金额均位居香港投行首位;中信证券上半年完成香港市场IPO项目14单,承销金额16.32亿美元;再融资项目11单,承销金额34.61亿美元。这些数据都可以看出,内地投行业务份额不断提升。
衍生品也是香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牛熊证和涡轮证是香港市场中最受欢迎的衍生品种,它们的交易额约占香港主板总成交额的三成左右。
港交所网站显示内资券商海通国际、中银国际均具有做市资格。
此外,在香港市场上,银行和证券公司一般向投资者提供融资服务。开设了“孖展账户”的投资者,在进行股票买卖时,可利用他们提供的融资额进行杠杆投资,放大收益。
而在孖展业务方面,外资券商则更具备优势,盈透证券相关人士介绍,相比来看,外资券商的融资成本更低,而杠杆率更高。
刘嘉玮表示,内资券商在开展孖展业务时并无实质性壁垒,但客户资源、自身资本金规模和风控能力是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能力。因此内资券商在展业过程中,在积极拓展客户资源,追求业务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需要重点关注规模与资本匹配以及风险的动态管理能力。
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几年中概股回港潮的出现,给内资券商带来了丰富的市场空间,也带动了投行、资管等多项业务发展。
兴证国际表示,要充分挖掘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不断深耕香港市场。
在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兴证国际旗下的中国核心资产基金在2021年获得两地互认,获批“北上互认基金”。
同时,中国核心资产基金为兴证国际旗下规模最大的一只股票型公募基金,基金规模领先于在港内资券商资管发行的同类别股票型公募基金产品,并成为香港内资券商资产管理公司中独立运作并达到内地香港两地基金互认的首只股票型公募基金。
刘嘉玮认为,总的来看,当前中资券商最有可能在投行业务取得突破,中概股回归和内地企业港股IPO的数量和规模增长势头强劲,赋予内资券商可观业绩增量。孖展业务规模持续高速增长,但需关注自身资本金规模和业务风控能力,中资券商在衍生品业务领域提升空间巨大,但衍生品业务对券商要求更高,需要其拥有资本金支持、较强的产品设计和风险对冲能力,因此发挥投行优势,深耕香港本地资源,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将成为内资券商香港业务的未来发力点。
(作者:李域 编辑:巫燕玲)
股民福利来了!送您十大金股!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