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郭浩仪 葛爱峰 深圳报道
2022,跨界造车依旧风起云涌。
2月11日,果链巨头立讯精密(002475.SZ)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奇瑞集团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与奇瑞新能源共同组建合资公司,为双方奠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协议签署当天,立讯精密的控股股东立讯有限斥资百亿,分别买下奇瑞控股第一大股东青岛五道口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企业(有限合伙)持有的奇瑞控股19.88%股权、奇瑞股份7.87%股权和奇瑞新能源6.24%股权。
“‘造车’对于立讯精密而言是点开了新的技能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以此为跳板,立讯精密将从消费电子产业向汽车制造业进军。”
那么,迈入新领域的立讯精密将如何在拥挤的赛道中突围?本报记者就有关问题致函立讯精密方面进行采访,但截至发稿仍未得到回复。
截止2月18日收盘,立讯精密报43.55元/股,跌1.67%。
百亿造车摆脱果链捆绑?
立讯精密成立于2004年,是苹果产业链中的一家重要配件供应商,于2010年9月在深交所成功挂牌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连接器、连接线、马达、无线充电和电子模块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高频产品开发,产品主要应用于3C(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汽车和通讯等领域。
2020年,立讯精密实现销售收入925.0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7.9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72.2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3.28%。其中,第一大客户苹果实现销售额638亿元,占比高达69.02%。
对于依赖苹果的问题,公司方面也曾表达过担忧。在2021半年报中,立讯精密表示:“目前,公司客户集中度相对较高,并且短期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领域。尽管相关客户在业内均属于顶尖客户,具有强大、领先的市场竞争力,且与公司保持了多年的稳定合作关系,但如果重要客户发生严重的经营问题,公司也将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
2021年,立讯精密业绩出现了下滑趋势。财报数据显示,立讯精密2021年三季度单季营收328.87亿元,同比增长42.42%,但净利润仅为16亿元,同比下降25.28%。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接近60%。
针对去年三季度业绩不佳,立讯精密解释称:外部环境持续复杂多变,除了海内外疫情的持续反复,上游材料短缺、价格上涨、运输能力下降及运输成本上升等因素,也对公司获利能力及部分产品的出货造成一定影响。
或受业绩承压影响,立讯精密在此时也有了开拓新市场的行动。公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再度推出股权激励计划,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战略,在稳固既有业务优势地位的同时成功卡位新市场。
另一方面,对于背靠苹果的立讯精密来说,提起“造车”就会让人想到苹果的Apple Car项目。从目前披露的公告来看,立讯精密并未提及参与苹果造车的相关信息。
不过,2月13日,立讯精密董事长、总经理王来春在机构电话会议上表示,立讯精密要用3-5年的时间,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Tier 1(一级供应商)领导厂商。可以预见,在成为世界级Tier1厂商之后,立讯精密也有了分食苹果汽车这块“大蛋糕”的可能。
ODM模式下,跨界造车机遇挑战并存
随着大量跨界选手的入局,一些新的造车模式也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日前,立讯精密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此次与奇瑞的战略合作,公司并不造车,而是协同奇瑞开拓另一个新产业 —— 为别人造好车,即整车ODM模式。
ODM指的是原始设计制造,即一家公司根据另一家公司的规格要求来设计和生产产品。这种模式可减少需求方的研制时间,进一步降低造车门槛。
立讯精密表示,本次战略合作将在打造合作造车ODM模式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公司Tier 1业务,实现动态入局、快速提升公司作为Tier 1厂商的核心零部件综合能力。业务上,奇瑞擅长整车业务,合资公司将由奇瑞主导,立讯精密将在业务、客户等方面进行协同。
“由于新能源汽车不需要发动机,所以这种产能平移总体上是可行的,且可以让ODM企业实现更加多元的业务。”盘和林指出。
除立讯精密外,华为此前也表示“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提出为车企提供基于华为ICT能力的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部件,进一步升级到整车ODM模式。
盘和林告诉本报记者,当前消费电子产业的企业都有供应链横向拓展能力,随着新能源汽车制造供应链的乘数,新能源汽车建造门槛逐步降低,诸如立讯精密、富士康(鸿海集团)等都跑步进入新能源汽车代工领域,将消费电子产品供应链的竞争延伸到汽车制造领域。
实际上,迈入2022,跨界造车早已不新鲜。随着新能源汽车热潮的到来,各个领域的巨头纷纷化身“新玩家”涌进汽车领域。目前新能源汽车赛道拥挤,从入局时间来看,立讯精密显然是一名“后来者”。
对于新入局的跨界企业,易观分析汽车出行行业高级分析师何奇向本报记者表示,中国汽车市场依旧处于蓝海市场,足以容纳更多的竞争者。
不过,造车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些入局者也面临着难以忽略的难题。何奇认为,主要的挑战有两点:其一,打入车企核心供应商体系,其二,做好产品,做大品牌,实现自我造血。在生产制造、渠道搭建等方面,主要看企业战略方向是否持续稳定,这是克服挑战的基础,优质的产品力是核心,是否有我造血能力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以及得到资本认可的根本。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股民福利来了!送您十大金股!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