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 徐昊)讯,持续一年多的产业链上游价格上涨,已经让不少车企苦不堪言。
在上游原材料端,动力电池所使用的锂电材料价格飞涨。据上海钢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30日部分锂电材料报价再度上涨,四氧化三钴涨2500元/吨;碳酸锂涨4000元/吨;氢氧化锂涨1000-2000元/吨。此外,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在一年内大幅波动。
“主机厂和零部件供应商有一套定价机制,不同的厂有不同机制、不同周期,时间节点也不同。”对于自己所在企业是否调价,有国内某知名车企高层予以了模棱两可的答复。而这几乎是所有接受采访的主机厂给出的“标准答案”。在要销量、还是保利润面前,车企陷入了两难选择。
涨与不涨,这是个难题
从目前市场反馈看,新能源车企跟涨的情况并不多见。理想汽车在11月30日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明确表示,“面对动力电池成本等上涨情况,理想汽车目前没有涨价计划”。
不过,也有部分车企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以应对成本上涨。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破万的广汽埃安,在11月1日正式上市2022款广汽埃安Y,售价区间10.96万-15.76万元,相较现款车型售价均有所上涨,其中顶配车型上涨了9000元。
而价格一直起起伏伏的特斯拉已在一个月内先后上调了两次价格。其中,11月24日,后驱版Model 3由原先的250900元涨至255652元,而后驱版Model Y则由之前的276000元涨至280752元。两款车型均涨价4752元。
尽管特斯拉最新一次调价,是对明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预期而为,但对特斯拉此前不断进行的调价行为,有券商分析师表示,“成本高了很多,大家都想涨价,但都不想成除特斯拉外第一个涨价的。”
在市场和利润上,特斯拉显然选择了后者。今年以来,受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车型配置调整等因素影响,特斯拉已经多次在海内外市场调整了车型价格。
成本压力不仅来自动力电池原材料,汽车必不可少的轮胎原材料价格亦持续走高。有统计表明,截至11月3日,国内已有84家轮胎企业宣布提价,有的企业甚至宣布涨价到明年;而整体看,此轮提价涨幅多在2%-5%不等,最高涨幅达10%。此外,11月8日以来,橡胶期货呈节节攀高走势,截至11月25日,半个月时间内,橡胶期货主力合约涨幅超过12%。
此外,汽车普遍使用的钢、铝等原材料也在今年一年内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据发改委数据显示,2月,国内市场钢材价格综合指数平均为125.98点,至9月达到了最高的157.7点,上涨31.72点,随后在10月出现回落。
被不断吞噬的利润
事实上,除了新能源汽车,部分车企已经开始对传统燃油车进行了提价。据了解,11月底,奔驰对奔驰G级进行了价格调整,其中奔驰G350指导价从142.98万元调整为146.8万元,涨价3.82万元;奔驰G500指导价从182万元调整为184.2万元,涨价2.2万元。
另据外媒报道,大众汽车将在明年1月提高其海外车型售价。据发给经销商的通知,大众乘用车计划最早在1月10日进行调价。大众方面对此解释称,“和之前一样,原材料市场的情况仍然没有缓解,我们必须通过提高价格来应对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
这已是在不到12个月的时间里,大众汽车的第三次提价。今年9月初,该品牌已经将车型价格平均上调了1.8%左右,3月初平均上调了1.5%左右。
除此之外,终端市场折扣的力度减小也是不争的事实。据乘联会数据显示,11月月中乘用车总体市场折扣率约为11.2%,与上月末相比回收0.3个百分点,仍维持较高水平。其中三季度价格涨幅较大的豪华和合资品牌市场价格保持稳定,自主品牌折扣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回收。
成本上涨无疑对产业链各方利润带来了一定影响。据国家统计局的汽车行业效益统计,今年三季度汽车行业营业收入18,788亿元,同比下降14%;三季度汽车行业利润923亿元,同比下降48%。
比亚迪便是其中一个缩影。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比亚迪营业收入543.07亿元,同比增长21.98%;归属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2.7亿元,同比下降27.5%。前三季度累计营收1451.92亿元,同比增长38.25%,归属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4.43亿元,同比下降28.43%。针对利润下滑问题,比亚迪在公告中表示,利润下滑主要和成本增长有关。
“由于上下游行业间盈利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汽车行业成本压力加大,导致车企三季度的利润同比腰斩。今年三季度的汽车行业利润率4.9%,已较大低于下游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的7.9%。”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今年四季度车企促消费拉增量的情况仍然比较难。
抓紧本年度最后时机!8.xx%理财券抢购通道来了,数量有限,每位用户限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