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股指 >

广发基金刘格菘:看好具备全球比较优势的制造业板块 关注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整车等

时间:2021-08-21 08:23:29 | 来源:新浪财经

“我在一季报中提出了全球比较优势制造业的概念,最看好这个领域。

全球比较优势制造业有两层含义,第一是对应的中国产品需求要面向全球,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国际上很难找到竞争对手。

第二是对应的供给产业链要大部分在中国,能实现供给自主可控,从而能带来聚焦效应,工程师红利得到聚集,制造成本也能不断下降。”

“产品面向全球的公司能更好地享受到全球疫情复苏的红利,从中挑选供给结构最优的行业,这样的思路能给投资带来非常好的回报。

无论是制造业还是科技类企业都可能具备这个特征。同时叠加中国的产业聚集效应,相关公司的投资价值可能和五年前完全不同。

所以过去的估值体系也要重构。按照周期股大小年的判断已经不太准确了,一旦公司进入这个阶段,成长性会非常突出,估值体系会慢慢重构。

观察现实也确实是如此。从2019年到2021年,以光伏为代表的传统行业的龙头公司估值中枢在不断提升,这反映了市场对这种产业趋势的认可。”

“中国具备全球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包含两大块机会。

第一块是我国从一开始就具备技术和成本领先的领域,像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整车。

第二块是我国一开始处于技术落后阶段,之后通过技术追赶达到了成本领先的行业,这里面传统行业比较多,同样具备较强成长性。像化工龙头、汽车零部件、医药器械等,还有一些细分行业的子行业,虽然空间不大,但随着全球疫情复苏,里面存在可挖掘的机会。未来3~5年,随着制造业发展,一些拥有全球比较优势的子行业迎来机会。”

以上是刘格菘今天在《对话刘格菘—洞见震荡市场下的投资机会》直播间里发表的看法。

今日,广发基金高级董事总经理,成长投资部总经理刘格菘做客直播间,与天风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赵晓光对谈,他针对自己的投资体系以及目前震荡市场下的投资机会发表见解。

新浪财经整理了刘格菘的观点,分享给大家。查看视频

建立中观维度的行业比较框架 根据供需格局筛选出高景气度的产业链

刘格菘曾在2019年凭借投资科技股取得丰厚收益而“一战成名”,但对此他却也表示自己不喜欢被贴上“科技”的标签。

他在直播中表示,自己当时能选中电子板块,靠的是对宏观大势下产业拐点的把握,以及对产业链内公司的“挖掘式”调研。他表示从2018年的国际竞争格局变化开始,很多国内的科技公司开始进入龙头公司的产业链,他通过在产业里的深度挖掘和调研,发现这种趋势越来越明确,行业有了爆发的迹象,于是坚定地选择投资科技股。

但综合来看他的投资组合,又能发现,他的持仓风格均衡,投资体系没有明显短板,投研标的横跨周期、消费、科技等各板块,能力出众。对此,他表示,这种持仓风格背后是自己有一套完整的投资框架。他表示自己会把30个一级行业、100多个细分行业纳入一个坐标系里,挨个分析每个细分行业里具备永续成长能力的公司,看它们的供需格局如何,处在哪个象限里,对代表性公司所处的阶段先做一个定性判断。

然后从定量角度跟踪这些细分行业的变化。要去关注那些需求还在扩张,同时供给格局出现优化的公司,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消费业,这类公司都具有比较强的持续性和比较高的投资价值。

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中观维度的行业比较框架,之后再去做自己认为未来把握最大的产业投资。产业投资也就是现在很多人讲的景气度投资,他认为景气度变化的前端指标就是各种细分行业供需格局的变化。如果能更早地从微观数据里挖掘到产业格局的变化,那就可以帮助更好地把握景气度变化。他表示这就是自己大方向上的投资逻辑。

行业横向比较 历史纵向参考 选出3~4个大赛道构建投资组合 根据性价比不断调整

在此基础上,他表示面对具体的公司,会第一时间按照自己的框架判断这个公司所在的行业的具体位置,接着对标历史上处在同样阶段的公司的行情后续的变化趋势,看行业有没有成长性,看公司能不能在行业里拥有自己的阿尔法,同类型公司在过去历史上市场的认可度如何,投资回报如何等。从中性的框架出发做非中性的配置,在不同阶段抓住当时景气度最好、性价比不错的方向,选出3~4个大赛道来构建投资组合。如果后续某个赛道出现问题,就即时去根据性价比调整。

他表示这样下来,既能保证组合的收益弹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回撤风险。

投资“逆风期”坚定转型 加入自上而下的宏观思考 寻找资产背后共性

回顾投资逻辑的成长历程,刘格菘在2015、2016年可谓处在投资的“逆风期”。他表示当时自己遇到的挑战来自从研究员过渡到投资者的思路变化,要在自下而上选股的基础上加上自上而下的从宏观层面的思考。当时市场讲究自下而上寻找组合,穿越周期,但实际上在那个阶段,这种投资方法出现了问题,因为国家政策导向和行业靠外延并购来成长的模式发生了改变。

于是他通过行业复盘,发现在不同的宏观时代背景下,市场表现最好的板块会有所不同。2005~2010年宏观经济高速成长,粗放式发展,驱动了煤炭、钢铁、有色、银行和地产“五大金花”。再之后从2010~2015年,消费电子迎来大发展,苹果手机、华为、小米等不断出新,带动消费电子、手游、互联网等产业表现突出。

所以他表示,在这段“逆风期”之后,自己开始客观淡定地评价每个行业,尽量去除路径依赖,去寻找资产背后的共性,从而完善投资体系。

最看好“全球比较优势制造业” 受益于全球疫情复苏和国内产业聚集效应 成长性突出 估值体系得到重构

2019年,刘格菘重配了科技板块,2020年他又重仓光伏、新能源和化工,可谓踩在投资的脉搏上。针对未来,他也给出自己的看法。

他表示,自己在一季报中提出了全球比较优势制造业的概念,自己最看好这个领域。

全球比较优势制造业有两层含义,第一是对应的中国产品需求要面向全球,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国际上很难找到竞争对手。第二是对应的供给产业链要大部分在中国,能实现供给自主可控,从而能带来聚焦效应,工程师红利得到聚集,制造成本也能不断下降。

回顾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10年前我们从零起步,从亏损开始加大投入,开拓市场。再之后行业从1~10,整体表现出很强的周期性,同时行业内公司众多,竞争格局开始优化。进入第三阶段,从10到N,竞争格局开始稳定,龙头公司市占率达到很高水平,同时行业需求仍在扩张,这是投资的最好时期。同时这个阶段的制造业公司也在不断拓宽自己的护城河,通过产业链聚集效应、工程师聚集效应、降低综合成本、提高客户优势等综合手段保持竞争力。那么这个时候的制造业和科技行业的龙头公司的成长速度会比行业增速更快,企业盈利的周期性下降明显,成长性更加突出。

他表示,产品面向全球的公司能更好地享受到全球疫情复苏的红利,从中挑选供给结构最优的行业,这样的思路能给投资带来非常好的回报。无论是制造业还是科技类企业都可能具备这个特征。同时叠加中国的产业聚集效应,相关公司的投资价值可能和五年前完全不同。

所以过去的估值体系也要重构。按照周期股大小年的判断已经不太准确了,一旦公司进入这个阶段,成长性会非常突出,估值体系会慢慢重构。

观察现实也确实是如此。从2019年到2021年,以光伏为代表的传统行业的龙头公司估值中枢在不断提升,这反映了市场对这种产业趋势的认可。

具体看好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整车等细分行业

他看好中国具备全球比较优势的制造业,认为这包含两大块机会。第一块是我国从一开始就具备技术和成本领先的领域,像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整车。第二块是我国一开始处于技术落后阶段,之后通过技术追赶达到了成本领先的行业,这里面传统行业比较多,同样具备较强成长性。

他表示,技术领先的细分行业涉及到面板、光伏和动力电池等。

面板行业是非常典型的从10到N的行业,前四家公司生产占比接近70%,中国企业的全球市占率将近60%。面板价格从2019年以来一路向上,即使面对淡季也很少回调。这说明面板的渗透率还远未达到天花板,车用屏幕、商场用屏幕、教育用屏幕、电视和IT用屏幕都未到顶。同时供给格局也得到非常大的优化。龙头公司盈利弹性显现,制造成本仍在降低,体系完整性增强,市占率提升。行业进入成长阶段,投资价值非常明显。

光伏在全球慢慢实现技术领先,产业链97%都在中国,从硅料、硅片到电池组件,我们拥有光伏行业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司。在双碳国际环境下,这个行业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

动力电池领域,我国龙头公司上半年出货量排到全球第一,随着消费者收入上升,民族自豪感提升,国产品牌有非常强的成长效应。动力电池属于全球技术领先叠加成本领先的优质行业,而且产品非常标准化,成为非常优质的投资标的。另外也可关注电机、电控、自动驾驶平台等领域公司,和特斯拉竞争,这些公司的品牌力和产品力都很能打,他这样表示。

另外一些传统的技术追赶型行业或公司拥有机会,像化工龙头、汽车零部件、医药器械等。还有一些细分行业的子行业,虽然空间不大,但随着全球疫情复苏,里面存在可挖掘的机会。而且未来3~5年,随着制造业发展,一些拥有全球比较优势的子行业迎来机会。

全球比较优势制造业容量极大 规模不见得再是基金经理业绩表现的强制约因素

管理巨额资金的基金经理往往面临着规模和业绩平衡的问题。业绩好的基金往往才能赢得规模的增长,但规模增长之后,投资者又会担心业绩受到影响。针对如何平衡规模和业绩的问题,他表示如果采用自下而上的投资方式,那受的影响确实会比较大。但如果从中观层面把握行业景气,根据供需格局变化进行投资,这种投资方式能容纳的资金量会很大。

他表示,全球比较优势制造业的资金容量非常大,已经几乎不太会对自己的交易构成冲击。而且资本市场的红利在慢慢释放,随着科创板推出,创业板注册制落地,越来越多优秀的上市公司开始进入市场,可选择的标的越来越多,市场成交量也越来越大。他认为规模不见得会成为一个基金经理业绩表现的强制约因素。

另外管理规模的增长,能促使一个基金经理更加努力地去覆盖更广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把握行业轮动、产业趋势的变化,为投资人赚钱。

股民福利!金牛、茅台、手机……任务“豪”礼,等你来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