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隋田力事件可谓震惊市场。
一是,牵涉金额巨大,截止目前不完全统计,已经提示出现应收、预付等资产可能产生的损失金额或超过240亿元,而证券时报统计的交易规模或超过900亿元;
二是,牵涉面之广,牵扯上市公司或超15家,如上海电气(维权)、宏达新材、瑞斯康达、中天科技(维权)、汇鸿集团、凯乐科技(维权)、中利集团、康隆达、*ST华讯(维权)、ST新海(维权)、宁通信B、航天发展、江苏舜天、浙大网新、亨通光电等均牵涉其中。
随着事件不断发酵,一张以“专网通信”为载体的贸易网逐渐浮出水平。随着媒体不断深挖,这张贸易网最终共同指向隋田力,相关人士直指这就是融资性贸易骗局。
是否是骗局还没有确切定论,但是15家上市公司都踩雷是事实,究竟是隋田力手法滔天,还是另有隐情?
中天科技卷入隋田力的背后:陷入增长之困?
7月22日,中天科技公告称预付款与应收款都踩大雷。
截至 2021 年 6 月30 日,高端通信业务合并口径账面预付款项金额为21.35亿元,与供应商浙江鑫网多次沟通仍未发货,涉及金额9.67亿元;公司与客户航天神禾应收款也存在逾期损失风险,涉及金额5.12亿元。可以看出,涉及供应商与客户均与隋田力密切相关。
追溯公告发现,中天科技高通业务为2019年5月开始筹备, 2019 年底投产。其主要产品为多网融合通信基站用设备,该基站系统由数据处理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组成,满足视频、语音、数据处理的保密通信功能的基站系统,为用户提供多业务、多网络、高可靠的综合一体化通信服务。
从贸易规则看,100%预付与10%的预收,显然商业合理性存疑。中天科技愿意参与这种交易除了下游客户看似国企背书,是否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先从中天科技的业绩增速看,2018年及以前,其业绩增速还可以超过25%,但是自2018年后,公司业绩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营业收入由2018年的25.27%下降至14.29%。这似乎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号,公司业绩增长似乎出现放缓迹象。
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们看到2020年营收增速依然下滑至13.55%。如果我们将2020年的24.12亿元的高通收入进行剔除,营收增速将进一步下降至7%。因此,这笔收入有利于“掩盖”公司营收增速急剧下滑的态势。
此外,中天科技的高通业务上,2019年及2020年产生的收入分别为4672.57万元、24.12亿元,对应毛利率分别为13.12%、15%。而中天科技的净利率只不过是15%上下的水准。换言之,如果高通业务仅仅是一笔贸易,同时其他相关费用或不高,那这笔收入的毛利率则约等同于公司最终净利率。
综上,中天科技参与隋田力这笔交易维持公司业绩增长显然十分有利。这是否说明中天科技利用这笔贸易交易冲收入呢?当然,我们难以判断真实意图如何,但是隋田力这笔贸易确实有助于缓解公司增速急剧下滑的态势。
凯乐科技、ST新海宜新增专网后,账面业绩大幅改善?
最早大规模涉足的是新海宜。2014年,ST新海新增专网通信业务的首年即录得2.25亿元收入,占总营收近20%;此后该业务一路增长,并成为公司营收增量的核心贡献者,到2016年最高峰时达到11.7亿元,占总收入超过60%。
根据wind可以看到,ST新海新增专网业务前,业绩几乎停滞增长,新增专网贸易收入后业绩大幅上升,增速高达38%。
2015年,*ST华讯也新增了此项业务,当年即录得3.12亿元收入,占总营收的35.5%;在最高峰的2017年,其17.6亿元的营业收入中有16.4亿元系该业务贡献,占比93%。
同样,在*ST华讯新增专网业务前一年,公司营收增速为负增长,2014年其营收增速为-9.78%;而获得专网业务后,业绩增速一度超过20%,最高时超过70%。
2016年,凯乐科技成为新加入者。凯乐科技甫一开辟专网通信业务,当年即录得51.5亿元的收入,占年度总营收高达61%;在最高峰的2018年,凯乐科技169.6亿元的总营收中,有147.3亿元由专网通信业务贡献,占比高达86.9%。
凯乐科技如果扣除相关并购,其业绩增长或依然处于疲软。
写在最后:含有水分的规模增长都是伪成长
像凯乐科技这种以牺牲资金安全性换取业绩“泡沫”显然得不偿失!
凯乐科技8月15日晚公告称,由于专网通信业务已停顿,预计短期内不能恢复,公司股票将于8月17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凯乐科技”变更为“ST凯乐”。它也是首家因“专网通信”业务波及而被ST的公司。
据悉,凯乐科技主要因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且预计在3个月内不能恢复正常。
截至目前,凯乐科技专网通信业务预付账款62.27亿元,应收账款0.52亿元,存货2.18亿元,逾期供货合同金额45.14亿元(按照签订采购合同金额统计),余下17.13亿元合同存在逾期供货及预付账款无法全额追回的风险。目前专网通信业务上游供应商已不能供货,下游客户停止收货,且公司主要银行账户被冻结,专网通信业务已停顿,预计短期内不能恢复。
对于业绩增长,我们常常迷信业绩增速带来估值提升。
一般而言,业绩增速是企业的动态过程表现,表现为营业收入增加,净利润增加,ROA增加,ROE增加,EPS增加等等。业绩增速一般影响股价上涨,估值也随之增加。
但是,如果这里面的增长不可持续或存在陷阱,则需要投资者各位小心。
当然,以上上市公司参与动机仅仅是探讨,除了业绩规模增长需求外,也可能存在特定利益群体互相绑定进行相关利益输送。
如中利控股因自身资金周转困难,通过上市公司向隋田力相关方支付供应商款项,再划转给中利控股,以此形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换言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以隋田力供应商为“中间商”载体,实现对上市公司资金占用的目的。
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利集团关联方中利控股非经营性占用公司资金余额4.34亿元,占2020年末经审计净资产56.252亿元的7.72%。(公司观察/夏虫)
股民福利!金牛、茅台、手机……任务“豪”礼,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