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股指 >

心理咨询迟来的“春天”:1.9亿潜在消费者 却存在百万咨询师缺口

时间:2021-06-14 10:22:11 | 来源:界面新闻

心理咨询行业既无法一瞬间被点燃,但也难以浇灭。

图片来源:Pexels-Tima Miroshnichenko

文|创业最前线 付艳翠

编辑|冯羽

心理咨询这个“冷门”行业最近似乎又重新火热了起来。

不仅数字化心理服务平台壹点灵完成来自58产业基金的数千万B轮融资,抑郁研究所也向‘创业最前线’透露,公司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

除了国内心理咨询行业受到热捧,在海外,心理市场也被资本市场看好,已有5-6家心理企业融资规模超10亿美元。

事实上,天下苦心理问题久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有近10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问题影响。在国内,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碍需要专业人员干预的人数估计达到1.9亿人,每10人中至少有1人存在心理问题。

不过,国内心理咨询市场鱼龙混杂,不仅咨询师水平参差不齐,打着心理学旗号的骗子更比比皆是。还有家长直言,不会让孩子学习心理咨询专业,“因为它是就业最难的三个专业之一。”

这导致心理咨询行业虽然在悄然升温,但在国内却是个不太受欢迎的“冷”行业。甚至有创业者表示,在10年前就觉得心理行业将要迎来春天,但直到现在真正的春天还是没有到来。

目前,心理咨询行业仍处在早期阶段,既无法一瞬间被点燃,但也难以浇灭。

1、被煮沸的To B生意

今年以来,政策端的支持让心理服务行业开始缓慢沸腾起来。

上个月,广东省医保局联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诊疗项目目录(2021年)》和《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医用耗材目录(2021年)》,将于8月15日正式实施。其中,心理治疗被纳入医保支付。

在广东之前,深圳、北京已开始“试水”,把面向普通人的心理咨询和面向心理障碍者的心理治疗纳入医保。

一时间,心理健康赛道终于火热起来。

“我能感觉到,今年在心理产品的需求方中,与前几年有非常大的不同。”抑郁研究所创始人任可明显感觉到,“今年开始,高校和企业都有心理方面的预算了。”

她透露,如今的一些大型企业都很舍得开展员工关怀计划。其中,企业们已经发现,如果不在员工心理健康上投入,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这在之前是完全没有的。”为此,抑郁研究所在今年也推出了针对企业心理健康服务的业务。

据了解,今年抑郁研究所还成立了可心理公益基金,推进精神心理公众教育。核心项目是“生命守护中心”,用“人工智能+危机心理团队”干预自杀边缘的抑郁者。

任可解释道,如今小红书、豆瓣、微博、知乎等平台型的公司,总是面临用户在产出的内容中留下自杀和自残的案例。在此前,平台的手段主要是靠排查和筛选,不一定能够帮到用户。现在可心理公益基金主要靠人工智能在线筛查,在线干预,并进行后续治疗。

事实上,不少心理健康服务的创业公司们都在积极布局To B业务。

从业者刘伟(化名)也表示,他了解的大多心理咨询工作室,都转向了大企业的具体心理培训。

“我身边很多之前已经搁置了的做软件和硬件相关的心理项目,创始人现在都重新捡起来,将其卖给高校和企业了。”任可明显感觉到,市场需求之下,行业正在升温。

不仅如此,就连资本也对心理行业变得“包容”起来。

“半年前,资本对于早期的心理咨询项目普遍不看好。”任可回忆道,当时一线资本的创始人或者合伙人甚至会在私下劝她,说心理行业又不挣钱,让她放弃心理行业,转而做消费品类。“能够明显感觉到,大消费是如今风口上的项目。”

最近,这一现象迎来转机。任可透露,最近有资本向她表示,虽然短期内心理行业很难有上市公司,但愿意陪着项目成长,并长线看好心理行业。

任可告诉‘创业最前线’,现在抑郁研究所新一轮融资正在推进中。此前,抑郁研究所已完成了梅花天使创投和伯藜创投的两轮融资。

资本的青睐,似乎让心理健康服务行业迈向新台阶。

2、天下苦心理问题久矣

事实上,心理行业是典型的大市场、小需求的“冷门赛道”。

卫生部数据指出,我国14亿人口中,患有严重精神和心理障碍疾病的患者达1600多万。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碍需要专业人员干预的人数则更多,估计达到1.9亿人,也就是说,每10人中至少有1人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心理辅导。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心理咨询对象正在日益年轻化。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有3.4亿人,约3000万人深受心理障碍困扰。

心理服务市场空间的潜力毋庸置疑,用一句“天下苦心理问题久矣”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但在国内,心理健康服务行业却又是典型的早期、甚至小众的市场。

国外的心理服务是个热门行业,大家都会愿意把心里的真实症结告诉医生,因为他们坚信,医生是有道德的,不会把你的隐私说出去。

但国内,在“讳疾忌医”的传统观念桎梏之下,国人就会把精神类疾病与鬼怪、恶灵联系起来,而时至今日,指责别人患有精神疾病也会被自然而然视为一种侮辱和诋毁行为。这使得国人对心理咨询唯恐避之不及。

1992年出生的张婷(化名)在几年前曾被诊断患有重度抑郁,但她除了对父母家人外,不敢告诉任何亲戚她患有心理疾病。即便如今她在药物治疗和家人的陪伴下治愈,但她得过病这件事,没有告诉任何人,“我们村就这么大,万一给人家知道我得过‘精神病’,我还能结婚吗?”

另一位家长也在一个讨论群中分享道,因为女儿从小在本地最好的学校学习,里面的孩子压力都很大,导致很多孩子有心理问题。但这些家长,有的会给孩子做心理介入治疗,有的家长觉得家丑不可外扬,也认识不到相关问题的严重性。

精神心理专科医疗服务平台“昭阳医生”创始人林昭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透露过,自己也曾有过心理问题,他在半年时间内不间断地提及此事,家人才将十多岁的林昭宇带到精神科专家检查,医生诊断为强迫症。

大多数人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并不深,有人戏称,抑郁症是一种“精英病”。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服务和玄学类似,“大多数人有个刻板印象:纯聊天还收费。”

但事实却是,一般抑郁症都会有自杀倾向,不是冲动,而是患者被疾病折磨抑制不住自我攻击。而现在,患者在饱受疾病带来的痛苦时,还要忍受因社会刻板印象而产生的病耻感。

“杀死我们的不是抑郁症,是歧视。”正如任可在自己的公众号“抑郁研究所”上写道。

因此,让抑郁症患者接受病症、并接受治疗成为最重要的一步。创业公司们要做的则是在保证公司现金流不受影响的同时,让自己“出圈”,向更多病患和普通人科普抑郁症的知识。

比如抑郁研究所在线上病友群、家属群、亲友群内,每天都会安排专家坐诊和工作人员维护。抑郁研究所还提供付知识费课程和电商产品。电商产品主要包括谷维素、褪黑素等非处方保健药品,以及香薰、艺术品以及一些心理学书籍等。

任可表示,对有失眠、焦虑、抑郁情绪的泛抑郁人群,抑郁研究所为他们提供内容科普、心理测试和失眠等产品;对中度抑郁症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加心理咨询很有必要。

也有企业会在抖音中发布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来吸引人们对行业的关注。

心理咨询和治疗相关知识普及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据了解,成立两年期间,抑郁研究所关注用户数超百万,已在社群中提供了超80000人次的线上陪伴和咨询支持,连接1500人+医师及咨询师,覆盖170+诊所及医院,解救了上百名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

公开资料显示,壹点灵已拥有2000万用户,集合了行业3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遍布全国284+个城市,已累计向近240万人提供综合心理服务,3亿+分钟咨询时长。

事实上,通过从业者长时间教育,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到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一位坐标深圳的95后表示,这两年明显感觉自己精神状态很不好,睡眠质量很差,好多次通宵睁眼到天亮,经常莫名其妙地心悸早搏,精神总是处于很紧张的状态。“想先做个心理咨询,调整一下情绪。”

3、匮乏的咨询师

但看似热闹起来的心理健康服务行业,还有一道迈不过去的坎——优质医生资源匮乏。

在英国,临床执业心理咨询师必须得取得博士学位,熟练运用三种以上疗法(有试验性科学证据证明疗效的才可以算一种疗法),满足60小时以上个人体验,定期受到协会的考核以保住执照,同时还会受到各种伦理道德以及相关完善的法律法规约束,以及长期稳定定期的督导,来保障短程咨询的效果。

但在我国,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内容要求中,考证人员仅需要掌握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七门课程,而大部分培训时间仅有320-720课时。这样“应试培训”教出来的“咨询师”,专业素养一般也并不理想。

大部分心理咨询师不仅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且大部分心理咨询师除了心理咨询工作之外,还有其他的副业,比如督导、授课、培训等。“因为只做心理咨询师无法维持生计,只能顺带做。”

据‘创业最前线’了解,国内公立医院大多提供药物治疗方案,不提供长期心理咨询服务。这导致医院心理咨询科室通常很难预约,因为懂心理咨询的医生少,预约病人多,通常排队就要几个月。

在公立医院之外,心理咨询市场的从业者更是鱼龙混杂,非但专业性差,打着心理学旗号的骗子更比比皆是。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心理咨询价格,普遍依据心理咨询师的资质和从业经历等实行阶梯定价,每小时几百到上千元不等,在这样的收费模式下就会出现心理咨询师恶意拖延时长、诱导过度消费的现象。

刘伟也表示,行业确实存在一些乱象,比如患者调戏咨询师,咨询师放大患者问题,乱收费等。

而优质的国内心理咨询师仍存在着巨大缺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每千人拥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是健康社会的平衡点”的建议,中国至少需要130万名心理咨询师。但实际上,我国专业心理治疗师只有7000多人,而职业的心理咨询师仅35万个。

心理咨询师职业前景不明,因此有很多家长也不愿意孩子学习心理咨询专业。

“我女儿要考大学了,提出要考心理咨询。我查了一下,最难就业的三大行业之一就是心理咨询师。”这位家长随后表示,不能将心理咨询当成专业学,不然毕业之后压力太大。“可以自学,别当成专业,因为国人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刘伟也在一微信群中调侃,他认识的一个心理学教授,从20年前就说心理学的春天要来了。但20年过去了,行业的春天依旧没到,“不知道这次又要等多久。”

与此同时,创业者们也不知道心理服务行业经历过几次这样所谓的“春天”了。

“2012年,就有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前辈向我说,那时他就觉得心理咨询行业的春天快来了,但春天没来,反而‘倒春寒’了。”任可无奈道,今年以前,心理咨询行业确实曲折。

此外,六年前的“双创”热潮也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彼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精神类的消费随之兴起,心理健康的创业潮开始兴起,很多这个领域的公司都拿到了融资。

但好景不长,心理疾病与其他疾病不同,虽是刚需,却一直不受重视。很快,融资遇冷,很多以互联网医疗为切入口的心理项目也备受质疑。

“从商业角度讲,一个行业如果需要被教育,短期很难起来,这个短期是十几二十年都有可能。”刘伟感慨道,心理咨询行业确实还需要时间培育。

正如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所说,就目前而言,不能简单地把心理项目当成一门生意去做。对于创业者而言,一方面要去遵守专业伦理的设置,保证服务的可靠性;另外一方面又要更加开放,摆脱很多专业束缚,做出符合这个时代语境的心理服务,让更多的人乐意选择通过心理服务,去解决他们内心的问题。

显然,心理健康服务行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牛市来了?如何快速上车,金牌投顾服务免费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