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德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世界报》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寻找世界各国先进制造业的代表。其中一台挖掘机的生产过程被反复播放,工厂里厚重的钢板、四溅的火花、挥舞的机械臂等高度自动化的智能制造画面让德国观众叹为观止。这段视频拍摄自国内某工程机械龙头的“灯塔工厂”。
事实上,早在12-15年行业下行期间,国内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就未雨绸缪,意识到未来中国人口红利会逐步切换至工程师红利。当时,优秀公司一方面缩减工人,另一方面加大工程师培养,进行工业4.0改造。虽然当时企业的利润受到一定的压制,但伴随着17年行业复苏,公司利润、产品品质、人均产值开始逐步超越海外龙头公司。
反观海外企业,已无实际控制人。
公司股东多为对冲基金,聘请职业经理人对公司进行管理。这种治理结构下,海外企业过分追求ROE和现金流,在过去10年内不断压缩技术投入和工厂升级,缩减渠道支出。虽然保住了“漂亮”的报表,但在漫长的行业竞争中,逐渐落于下风。当前,整个工程机械中国市场,外资已经节节败退,只保留最后一小块自留地。
当中国企业巩固了国内市场之后,也是在这几年,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开始“出海”,出海的目的地,从最早的东南亚、非洲,到近两年的西欧、北美,中国企业开始逐步去挑战海外企业的“大本营”。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近期上游大宗商品涨价凶猛,所有人都在担心中游制造业的盈利情况。进口品牌纷纷开始提价保住利润。而国内某工业自动化企业的董事长,此时思考的,不是如何把短期报表做漂亮,而是考虑借助这次涨价潮和疫情,牺牲一部分短期的利润,抢占更多外资的市场。诚然,逆市降价会使公司少赚很多钱,也会承担一部分二级市场股东的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份额意味着话语权,意味着更高的产业地位,以及未来更多的盈利。这是一个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最大的区别。也正因此,从2020年开始,公司在国内变频器、工业伺服的份额快速提升,距离第一名的差距越来越小。
某核心液压件企业,上市之后投入大量资金对产业链上游铸造进行技术攻关。虽然在上市之后的5年内,报表和股价承担了比较大的压力,但从16年开始,公司突破海外技术封锁,快速实现国产替代,利润增长了几十倍,对应的,其股价也从底部上涨了30倍。
我们观察过很多伟大的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延迟满足。愿意牺牲一部分短期的利润,去追求更长期的价值。投资过程中,我们也希望成为“延迟满足”的研究团队,放弃短期概念的炒作,寻找具有长期价值的优质企业。
(作者:沈平虹先生,现任永赢基金权益投资部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