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股指 >

买基金不赚钱的原因竟是“谜之自信”?

时间:2021-05-28 18:23:25 | 来源:嘉实财富

全文2112字,阅读约需6分钟

“为什么看起来那么普通,但是他却可以那么自信。”

出自《脱口秀大会》上的这句话,一经播出便在互联网上爆红,引发一众网友的热议。如果一个人太过“那普信”会怎样?

大家可能都知道,职场上的“那普信”,是很容易给自己挖坑的危险行为。而在爱情里,无论哪一方“那普信”,都不利于我们维持更高质量的伴侣关系。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基金投资中,“那普信”甚至有可能会影响投资的收益。

近期,多家行业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权益类基金投资者行为金融学研究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在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的调查区间内,有超过一半的投资者存在“过度自信”的现象。以下是《白皮书》揭露的几组有趣的数据:

1、周围都是喊着亏钱的人?其实近9成权益基金投资者获得正收益

《白皮书》调研选取的样本为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间,在天天基金、银华基金等机构进行过权益基金投资的全年龄段人群。调研数据显示,在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的时间段内,近9成投资者获得正收益。

值得提出的是,虽然调研考察时间段内的投资业绩表现较优,但在2018年之前,权益基金投资者历史盈利占比仍不足50%,不过从趋势上看,权益基金投资者的盈利比例在持续上升。

2、超半数权益基金投资者“过度自信”

“我国权益基金投资者的确存在着过度自信的现象。”《白皮书》写道。

接受调查的投资者中,那些认为自己“能够跑赢大盘”的人,只有一半左右真正做到了“跑赢大盘”,而认为自己“认知能力强”的投资者中,有一半以上的实际认知能力都被评估为“认知模糊”甚至“认知偏差”,能够被称为“认知清晰”的占比不足30%。

调研称,一些投资者们更倾向于认为投资经验越多意味着投资能力越强,以及把自己的学历或其他领域的工作能力等同于投资能力,把偶然投资的成功经验作为个人能力的体现,相信通过分析研究可以获得超额信息,而忽略研究方法的正确性与研究能力的强弱。以上种种,是构成投资者“谜之自信”的主要原因。

基金投资中,“那普信”有什么后果?它会使人忽视风险,从而进行过度交易,导致做的越多,赚的可能并没有更多。很多基金投资者过度相信自己的择时能力,而精准的择时其实是很难的。此外,频繁交易也会产生更多的手续费,一般而言,持有一只基金在7到30天左右后赎回大约会产生0.5%到0.75%的赎回费,如果一年买卖单只基金超过10次,则赎回费率就将达到2.5%~3.75%左右,几乎相当于一笔银行理财的收益率。

3、更多权益基金投资者倾向于“出盈保亏”,但结果一定好吗?

“出盈保亏”是接受调查的投资者的另一个特点,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处置效应”。这类投资者往往对已获利的投资急于止盈,而对“割肉”亏钱的投资却始终犹豫不决。

在假设需要用钱的情况下,“快达到预期收益”和“快跌至止损线”的基金中,投资者会赎回哪一个?《白皮书》结调研果显示,超过50%的投资者选择保留亏损仓位,体现出温和的弱处置效应。

假设有两只主题相同的基金,其中一只投资者已经持有,但这只基金的跌幅大于另一只投资者未持有的基金。如果投资者可以再投资其中一个,会做什么样的选择?参与调研的投资者中,有70%的人选择了继续加仓已经持有的基金,而放弃投资弹性更强的另一只,原因是“稀释成本”。

而事实上,“出盈保亏”并不一定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收益。投资更应着眼于未来,一味考虑沉没成本大概率会越亏越多。权益基金投资者需要明白的是:投资标的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如果某一投资标的不再优质,那么及时更换无疑是必要的。

更科学的长期价值投资姿势应该是怎样的?“理性赎回、优胜劣汰。”《白皮书》这样概括道——对优秀的基金经理和产品,不因涨多了就赎回,也不因大盘下跌的回撤而离场;对不具备上涨潜力的基金,不因亏损而继续期待反弹,而应果断赎回切换更优秀的产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