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创始人武大毕业,估值四个月猛增近9倍,凭啥?
来源:IPO日报
原创 杨紫薇
近日,上交所官网显示,武汉珈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珈创生物”)将于4月29日IPO上会,接受科创板上市委的审议。
本次申请上市,公司拟募集资金3.65亿元,用于检测能力提升与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企业管理与技术服务信息化项目。
IPO日报翻阅招股书发现,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出身于武汉大学,部分核心技术也系与武汉大学合作研发而来;且在2019年引入外部投资者的一次增资中,公司的估值实现了猛增。
1
估值猛增
据悉,公司前身武汉珈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珈创有限”)成立于2011年,由郑从义、肖庚富、夏晓兵、陈向东、伍晓雄共同以货币出资设立,设立时注册资本为100万元;2015年,珈创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郑从义直接持有珈创生物48.2%的股份;同时,其又通过同荣嘉业控制珈创生物2%的股份。因此,郑从义实际可支配公司50.2%的股份,为珈创生物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翻开这位创始人的履历,郑从义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学系(现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并自1985年以来历任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又名“武汉大学保藏中心”)细胞室主任、中心主任,且曾任美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ATCC)访问学者。
IPO日报注意到,珈创生物的估值在短时间内有了较大的增长。
据披露,2018年,原始股东陈向红将其所持公司2.22万股股份转让给创始人郑从义时,转让价格定为16.48元/股;到了2019年6月,股东伍晓雄以每股40.84元的价格,将其所持的2.22万股股份转让给同荣嘉业,此时的价格已较一年前有了较大的增长。
不过,就在上述转让后不久,2019年10月,珈创生物完成了一次增资。本次增资由外部投资者深圳市达晨创通股权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向珈创生物出资4000万元,认缴公司11.11万元的注册资本,而彼时受让的价格已高达360元/股。
换句话说,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珈创生物的估值从4084万元上升至约4亿元,增长了近9倍。
前后转让价格差别如此之大,这一定价是否合理公允?
另外,珈创生物也属于一家宣布增资后又减资企业。
2017年10月,公司决定将注册资本由100万元增至5000万元,增资由各股东同比例认购,后在登记机关办理了变更登记手续,并换发了《营业执照》。但到了2019年3月,公司表示由于各股东认购的股份未缴纳,其注册资本又由5000万元减到了100万元。
2
收入曾依赖双章合同
估值猛增的背后,这家公司的基本面又如何?
据介绍,珈创生物的主营业务为生物制品细胞质量检测及生物安全评估,主要为生物制品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提供细胞检定、生产工艺病毒去除/灭活验证等第三方服务企业。
上会稿显示,2018年-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10.22万元、6811.07万元、7992.44万元,对应净利润分别为2438.09万元、2808.44万元、3859.25万元。其中,细胞检定给公司贡献了绝对收入,在其各期总收入中占比95%左右。
除了创始人出身于武汉大学之外,珈创生物与这所高等学府的联系还不止于此。
据悉,公司与武汉大学曾合作研发了“药品/生物制品生产用细胞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成果,并将这一技术成果进行了产业化。截至目前,珈创生物拥有90项检测技术,其中29项检测技术源于上述合作研发的技术成果;而在公司当前的11项核心技术中,源于与武汉大学的合作研发成果便有四项。
2016年12月,武汉大学将其与珈创生物具有共同权利的技术成果所有权权益,以500万元转让给了后者。2011年至2016年的六年间,公司来自于上述共同技术成果相关的检测服务的收入和净利润共计分别为2449.09万元、711.37万元。
基于上述合作研发的背景,珈创生物的收入曾依赖双章合同。
而双章合同是指公司在出具的检验检测报告上,同时使用了珈创生物和武汉大学保藏中心的名义,并加盖了两个单位章形成了双章合同、双章报告。
根据申报稿,2017年,双章合同为公司带来了1545.06万元的收入,在当期总收入中占比高达77.72%;2018年-2020年,珈创生物的双章业务收入分别为1316.12万元、41.49万元、0,占公司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6.8%、0.61%、0,占比逐渐下降为零。
双章客户占比情况,数据来源:公司关于问询函的回复
公司解释称,由于公司与武汉大学存在双章业务主要系客户药品研发项目周期较长,为了确保向药品监管部门报送的新药申报材料的一致性,客户要求在其后续细胞检测业务中仍然沿用双章合同和双章报告形式。
不过,IPO日报注意到,珈创生物的最后一份双章合同签订日期为2018年10月30日,此后便未再签署双章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