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南极电商日前发布财报,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41.72亿元,同比增长6.78%;净利润11.88亿元,同比减少1.5%。
这是公司2015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业绩下滑。同时,体现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品牌授权及综合服务业务的货币化率,则大幅减少至3.3%,为2017年以来首次低于4%,经营拐点隐隐若现。
透析南极电商财报,可知业绩下滑主要发生在去年第四季度,营收增长11.11%达14亿元,净利润却下降22.84%——相比2019年第四季度约38%的净利增幅而言,可谓变脸。
更令人担忧的是现金流,公司2020年末应收账款大增42.66%,远超2019年增幅。一个细节是,公司改变了应收账款明细披露,分为“组合1”及“组合2”两类,未参照2018年、2019年按照“公司本部(不含保理业务)”“保理业务”以及“时间互联”三项进行详细披露。
去年下半年,市场对南极电商是否涉嫌财务造假屡有质疑,而今其去年第四季度业绩意外不及预期,更引人遐想。今年以来,公司已两次抛出回购方案,截至3月31日的回购金额累计达到7.67亿元,但浮亏已超过7000万元,足见投资者信心远未稳定。
变脸:去年第四季度业绩逆转
分季度来看,在传统的电商销售旺季的去年第四季度,南极电商营收同比增长11.11%达14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22.84%,仅为4.66亿元。相比2019年第四季度约38%的净利润增幅,经营情况之异常,令人担忧。
回顾2020年第三季度,得益于品牌综合服务业务收入及经销商品牌授权收入大幅增加,南极电商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3.40%达到8.24亿元,营业利润同比增长41.94%达到1.32亿元,净利润增幅达到36.01%,维持了稳定的业绩增长。即使是在疫情影响最严重的2020年第一季度,公司净利润也实现了5.28%的同比增速。
从毛利率指标来看,公司2020年“品牌综合服务业务”以及“移动互联网媒体投放平台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下降了0.10%和2.58%。
与业绩反转相对应的是,2020年,南极电商在各电商渠道可统计的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成交金额)达402.09亿元,同比增长31.58%,同期公司主营的品牌授权及综合服务业务收入合计为13.27亿元。
由此计算,市场最为关心的南极电商品牌授权及综合服务业务的货币化率(即单位销售额下,南极电商能获取的收入)减少至3.30%,为2017年以来首次低于4%。
对此,公司在投资者调研纪要中给出的解释是:“同行业中,与国内外主要的头部企业相比,我们的货币化率是有竞争力甚至偏低的。”公司称,长期看,公司相信GMV和货币化率都能保持比较良好的匹配和增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兼顾客户的利益,不过度要求他们在短期内提供收入指标、货币化率指标,希望大家有比较舒适的环境。
拐点:电商生态已变
如今,以抖音、快手及拼多多为代表的社交电商模式增长迅猛,而在严禁“二选一”等反垄断监管之下,阿里的电商平台策略也在变化。分渠道来看南极电商的GMV分布,占比最大的阿里平台的增速放缓,成为投资者关心的焦点。
在公司披露的投资者调研纪要中,阿里政策变化对公司的影响被多次问及,而“精细经营”已经成为公司在阿里渠道的运营“关键词”。然而“卖吊牌”的标签下,以“轻资产运营”为卖点的南极电商能否应对已经生变的电商生态?
“2020年以来的电商市场行情,最火的是奢侈品和小而美的民生消费品市场,中间层的企业景气度受到影响。”有电商行业运营人士向记者透露,就南极电商的模式而言,在垂直行业深耕问题不大,但是跨品类如果运作不好可能带来的风险——已有的经验复制是否有效、人才结构能不能跟得上都是问题。“电商跨品类运营看上去高度相似,但没有海量资金投入很难做出来,供应商生态不一样、不可控的风险也存在。”该人士坦言。
公开信息可见,南极电商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2020年12月15日,在公司股价连续多日下跌之后,包括董事长张玉祥在内的高管在接受机构调研时坦言:“公司现在面对的问题是发展速度过快,很多匹配的东西还未跟上。解决方法是需要与客户长期的沟通,与商家共同进退,从精神上和组织上帮助商家解决痛点。”公司相关负责人同时表示,今后不再采取单一传统的授权模式,会从传统的授权、合资、投资三个角度来定义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最近,公司也在持续释放由“放”转“收”的生态策略。例如,在4月16日接受机构调研时,公司进一步明确,将主要在品牌、数字化、核心团队方面投资,将不会考虑“大众品牌”的投资,而更青睐“小而美”的小众品牌,形成矩阵。而对于新品类的进展,公司回应称:“新业务模块都是上市公司控股,跨境、食品、3C数码都是直属公司的新业务。”
然而根据财报,2020年公司来自阿里平台的GMV占比仍超过50%,同比增长12.20%;增幅高达121.98%的拼多多平台GMV占比为21.89%,而快手、抖音等其他渠道的GMV占比仅1.49%。短时间内,南极电商生态仍摆脱不了对阿里平台的依赖。如此情势下,南极电商强调“精细运营”之心迫切,但生态伙伴能否应对阿里流量逻辑的变化?对此,公司回应称,“对转型不苛责:能转、能适应新渠道的坚决去转,低成本扩张;如果组织能力不够先把本职做精细,低成本维系和退出。不希望大起大落,希望保持稳定。”
隐忧:应收账款增四成多
投资小众品牌、与合作伙伴共同消化经营压力、加码数字化建设,无不仰仗持续健康的现金流支撑,但从2020年财报来看,南极电商的现金流情况更令人担忧。2020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9.56亿元,而2019年这一数据为10.78亿元。
现金流捉襟见肘背后,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应收账款合计达到11.2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7.90亿元增加了42.66%。而2019年全年,公司的应收账款增加额仅为6000万元,远低于2020年新增的3.37亿元。
一个细节是,2020年末,公司将应收账款披露明细,变更为“组合1:除保理业务以外产生的应收账款”以及“组合2:保理业务产生的应收账款”来分类披露;而未参照2018年、2019年按照“公司本部(不含保理业务)”“保理业务”以及“时间互联”三项分类来进行披露。
记者查阅投资者调研纪要发现,在应收账款问题被投资者问及后,公司才进一步透露,2020年末本部主营业务应收账款为8.55亿元,时间互联应收账款为2.51亿元。
照此计算,2020年南极电商仅“本部主营业务”一项应收账款的金额就超过了2019年公司的应收账款总额。
对于应收账款问题,公司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坦言:一是采取更严格的管理制度,计提超标准;二是和客户合作周期较长、友好的,不排除个别坏账,但都在统计和能接受的范围中。公司有信心使应收账款在未来保持更健康的状态。
信心:连续回购仍未稳住
去年下半年,一篇质疑“某电商”财务造假的研报流出,因其所指业务模式、财务数据等细节的相似,被市场普遍解读为南极电商,公司股价随即大跌,并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2021年1月,证监会表示,已将南极电商的股票交易纳入重点监控范围,督促公司发布了澄清公告,回应市场质疑,同时也要求年审会计师对南极电商2020年度财务报告进行重点审计。
面对卷土重来的“造假传言”,公司紧急发布回购方案。其中,首次约7亿元回购已于今年1月25日完成,累计回购近7249.2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95%。1月28日,公司又抛出不超过5亿元的新回购方案。截至3月31日,公司又回购了约711.0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29%,成交金额6716.03万元。按照最新收盘价(4月22日)8.69元计算,两次回购公司已浮亏逾7000万元。
尽管“护盘之心”迫切,但南极电商的股价和投资者信心似乎仍未稳定。回购方案发布至今,公司股价最高触及12.03元,但随后又下跌至9元上下波动。
扫二维码,3分钟极速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