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4月19日,已经有9只基金发行失败,与此同时,年内至今共有发行61只基金清盘,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清盘基金数量。
与当下不断升温的气候反道而驰,公募基金发行正在“降温”。春节前后,公募基金仿佛坐了一趟过山车。春节前爆款基金层出不穷,新基民源源不断涌入,春节后,公募基金骤然降温,有基金募集失败、延长募集期,去年常见的“日光基”,已经难觅踪影。还有基金清盘,黯然退场。
据记者统计,截至今年4月19日,已经有9只基金发行失败(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75只新基金延长募集期,新基金发行数量和规模也在迅速下跌,4月至今新基金发行份额仅为1月份的1/10。与此同时,年内至今共有发行61只基金清盘,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清盘基金数量。
基金发行失败和清盘均与市场环境变化有关,波动市中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
发行寒潮来袭?
9只基金发行失败混合型基金占比过半4月新发基金量“断崖式”下跌
年内公募基金发行不断降温,昨日再添新基金募集失败案例。
4月19日,富安达双擎驱动混合基金发布了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截至2021年4月16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该基金未能满足基金合同规定的基金备案的条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这只基金已经延长过募集期,其于2021年3月22日开始募集,原定募集截止日为2021年4月2日,后延长至4月16日,不过仍未能避免募集失败的命运。
这只基金也成为4月份以来第四只发行失败的基金,距离上一个发行失败的例子仅仅过去5天——4月14日,中融安泰一年持有期纯债宣布未达到基金合同生效条件。
至此,今年内已有9只基金发行失败。其中,混合型基金占比最高,数量达到5只,其中4只为偏股混合基金。另外,3只为债券型基金,1只为股票型基金。除了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之外,今年以来有基金发行失败案例的基金公司均为中小型基金公司。
与去年相比,今年以来发行失败的基金中权益类基金占比较高。而在被称为公募基金大年的2020年,也有25只基金发行失败,其中债券型基金占比超半数。
还有不少新基金延长募集期。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4月19日公告延长募集期的新基金共计75只。其中,1月-2月仅有11只基金公告延长募集期限;在3月份后延长募集期的基金数量迅速增加,3月份达到50只,4月份以来也有14只基金公告延长募集期限。
其中,既有对募集期限延长几天的,也有延长1-2个月的。其中,延长最多的是平安中证新材料ETF,原定募集期为4月6日至4月16日,仅10天时间;变更后的募集期为4月6日至7月5日,增至3个月时间。
与此同时,新发基金的数量也在减少。Wind数据显示,按照基金成立日期统计,截至4月19日,4月以来市场上新成立基金数量为46只,合计发行份额498.3亿份。3月份新成立基金数量为184只,份额为2819.95亿份,4月已过三分之二,新成立基金数量仅为3月份的1/4,规模不足3月份的20%。而在今年1月、2月,均有超过百只新基金成立。与前三个月相比,4月份的基金发行可谓“断崖式”下跌,发行份额接近1月份的1/10。
即使是明星基金经理,对基民的号召力也在减弱。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是中欧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被称为“医药女神”的葛兰,去年到今年遭遇了“冰火两重天”。去年8月17日,葛兰担纲的新基金中欧阿尔法一日售罄,募集上限为80亿,一天内获认购550亿,配售比例14.53%。而今年3月中旬,同样为葛兰担任基金经理的新基金中欧研究精选,原本限额100亿,最后只募集了42亿,仅为募集上限的四成。
市场为何降温?
春节后基金净值快速回撤长期看居民资金入场转向概率低
一位北京公募基金公司人士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基金发行失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整体市场的下行,导致投资者对新基金认购意愿下降。
不过,从基金募集过程中参与方来看,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基金公司来看,有的基金公司愿意延长募集时间,有的宁可不要太大规模,而是选择尽早结束募集之后进行建仓,这些应对策略可以避免发行失败;而有的公司又要一定规模,又不愿意调整发行时间,或者发行的产品策略和现在市场的情况不是很吻合,就没办法发行成功了。
从代销渠道来看,银行以及互联网代销平台近期也比较谨慎,由于市场波动比较大,渠道销售高风险产品也偏谨慎。
而从投资者角度分析,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也都对新产品偏谨慎态度,尤其是个人投资者,在年前已经买得很多了。
新时代证券分析师樊继拓提出,基金发行降温的直接原因是春节后基金净值的快速回撤,另一个短期原因是每年4-6月,居民买基金和股票的热情都会偏弱。目前基金发行的热度已经低于2020年四季度,接近2020年4月和2019年的水平。基金发行量短期的波动非常大,即使是在2006-2007年的超级大牛市中,也出现过多次急速的下降。
光大证券分析师秦波指出,分类别来看,受权益市场下跌影响,权益型基金发行热度下降。不过,债券型基金发行还是相对火热,反映权益市场遇冷下债市火热。
基金发行遇冷是否意味着居民资金入场开始转向?
樊继拓指出,从更长期的维度来看,目前居民对股市的偏好大概率还未转向悲观。2019-2020年,居民对股票类资产的配置偏好出现了系统性的抬升,背后很重要的原因包括理财收益率下降、房地产调控、监管层鼓励居民资金流入股市。从年度趋势来看,这三大原因出现反转的概率较低。流向房地产的资金力度可能会比之前小很多,理财的收益率也并没有明显的抬升。监管层面整体上依然是支持居民资金流入股市的。所以从年度大趋势上来看,居民资金对股市的偏好出现较大扭转的概率不高。
一位经验较长的基金投资者表示,他在春节后基金普遍下跌过程中曾经加仓过几次。他表示,现在市场购基热情在下降,其实是反映了投资盲从的心态,看到市场涨的时候以为会进一步涨,看到下跌的时候又觉得会进一步跌。但实际上从理论上来讲,市场处于低位时新基金有更好的建仓时机,相比老基金的成本更低,因此反而是可以入场的时机。
有什么后果?
年内61只基金清盘清盘风险放大
新基金发行遇冷的一大后果就是新成立基金的规模较小,有清盘风险。实际上,今年以来,基金清盘数量已经在增多。
4月19日,四只基金同时结束运作,进入清算程序。其中包括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旗下2只纯债基金人保利璟纯债、人保鑫选双债;还有南方基金的2只产品南方荣安定期开放、南方国企改革,前者为偏债混合型基金,后者为被动指数型基金。这使得4月以来清盘的基金数量达到12只,今年以来清盘的基金数量达到61只。
从基金类型来看,债券型基金已经成为清盘基金占比最大的类别。根据wind数据,今年截至4月19日,共计61只基金清盘。其中有29只债券型基金,10只股票型基金,20只混合型基金,还有2只QDII基金。债券型基金在所有清盘基金中占比达到47.54%。
今年不到四个月时间内清盘的债券型基金数量已经与去年全年相差无几,2020年全年共有68只债券型基金清盘。与去年相较,今年以来清盘的债券型基金比例也有所提高。去年共有168只基金清盘,其中债券型基金占比40.48%,权益类基金占比49.40%。
从清盘的类型来看,触发合同终止条款更为普遍,61只基金中有33只为触发合同终止条款,占比54.10%;另外28只为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占比45.90%。
触发合同终止条款的清盘基金,均为资产净值过低,景顺长城景瑞睿利触发的条款为“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财通多策略福佑触发的条款为“基金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4月19日公告清盘的南方国企改革,截至2021年4月16日日终,资产净值连续30个工作日低于1亿元,已触发基金合同中约定的合同终止情形。
而经基金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而清盘的基金,原因多与市场环境变化有关。例如,南方基金的南方荣安定期开放,以及人保资产的2只纯债基金,清盘议案均提及,“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为更好地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基金管理人与基金托管人协商一致,提议终止基金合同。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提出,成立一只新基金至少要2亿规模,维持一个新基金要5000万规模,如果低于5000万的规模,那可能就变成小微基金,超过一定的时间就要被强制清盘了。小微基金业绩上可能也会不稳定。根据经验来看,一般基金规模在不低于5亿、不高于50亿的范围较为合适,业绩表现较好。
东莞证券分析师李荣提出,在近两年新基金发行的数量和规模都创下历史新高的情况下,部分基金产品业绩未达到预期,或者规模本身较小,就容易导致清算。如果后续延续今年股市调整、债市走强,相比于债基,权益类基金未来清盘数量可能会逐渐增多。
投资者怎么办?
分析:“股债跷跷板”效应或持续一段时间建议股债均衡配置
春节后以来,股市出现大幅调整,总体呈现下行趋势,债市则在波动中走强。从不同类别基金的走势来看,债券型基金在春节后的表现明显好于股票型基金。今年春节开市后(2月18日)至4月19日,wind股票型基金总指数下跌7.96%,而债券型基金指数涨0.47%。这是否显现出“股债跷跷板”效应回归?
中信证券分析师明明等提出,“股债跷跷板”效应在基本面、风险偏好、流动性和股债相互影响方面具有内在逻辑,但它并非始终稳定存在。当前的“股债跷跷板”效应在短期内或还能持续一段时间。在基本面方面,尽管当前经济处于不断修复状态,但是经济增速下行风险已有所体现,更利多债市。在风险偏好方面,当前美股港股连续下跌,全球市场风险偏好并不强,A股下行同样导致国内市场风险偏好较弱,更利多债市。在流动性层面,在“稳货币+紧信用”的组合下,同样对债市更为有利。
从资产配置来看,今年是股债切换之年,而二季度是重要的过渡期,建议股债均衡配置,商品短期占优,下半年逐渐增加债券类资产的配置。今年宏观经济的特征是金融周期全年下行,实体经济周期于年中前后见顶回落。上半年广义流动性下行对权益类资产较为不利,但盈利的高增仍能在一定程度上消化高位的估值,下半年随着通胀和盈利的见顶回落,宏观环境将对债市更为有利。
前述北京公募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股债跷跷板”的关系是一直存在的,一季度“股弱债强”的格局基本上符合规律。不过,接下来还要看新的变化。二季度整体经济仍在复苏,也是国家政府债券发行的高峰期,政府发债对经济有一定支撑作用,对于股票或许会有局部提振。债券长期看好,不确定性在于信用风险的变化,目前市场较为一致的预期是,风险可能会有,主要看发生在哪个行业。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大类资产配置能力较弱,直接选择有债券资产配置的基金产品更为方便。其中一个选择是今年以来较热的“固收+”产品。德邦基金董事总经理吴煊认为,相对于股票型基金,“固收+”产品的优势比较明显,有固收打底,再加上一部分打新收益,净值有一定安全垫,回撤较小;相对银行理财和纯债基金边际收益有一定弹性,可以作为银行理财的替代或增强版产品。一季度,部分“固收+”产品其实也选择了比较激进的投资策略,相对来说,在二三季度配置“固收+”的投资时机更为合理。
另外,平衡混合型基金也可以考虑。招商证券分析师任瞳提出,混合型基金中的平衡混合型基金,股债配置相对均衡,在不同市场风格下适应能力较强。与偏股混合型基金相比,平衡混合型基金业绩弹性较小,回撤控制更佳;与市场宽基指数相比,平衡混合型基金长期超额收益明显。大部分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较高,希望能在较低的风险下获取一定的正收益。平衡混合型基金的股债配置相对均衡,会在一定的范围内调整股债配比,在市场大幅下行阶段平均表现更优,回撤相对更小。整体来看,这个品类具有“攻守兼备,均衡稳健”的特质,相对更适合偏好稳健投资的个人投资者。
扫二维码,3分钟极速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