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林园的人,常常会被他的率真“尬”住。实际上,他的率真不是装出来的,是由内而外的自然表露。他高兴起来,笑得像个160多斤的孩子。
人是这样,他授权再版的《林园炒股秘籍》也是这样。他直接把自己在股市历练30年来的心得放在最前面,就四句话: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去理解,否则就要剁胳膊剁腿。
到底要理解什么?
林园的“账本”
在林园新出的这本书里,关于他怎么思考、怎么算投资收益的账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林园要求自己的投资必须是滚动着增加,不允许回撤。当然这个回撤不是指几天或者几个月,而是在从投资开始到投资结束后的总账。这也就是所谓的复利原理,即如果你每年投入股市1.5万,每年实现20%的投资收益,40年后便会变成1.08亿元。林园的几十亿身家就是靠复利而来,只是他用的时间是十几年。
之所以有更高的复合收益,来自林园对确定性机会的把握。他说,自己百分百正确,从没有一次投资失误。这种“吹牛”口吻,也反映了他对风险的极端厌恶,只要有5%的不确定隐藏在股票里,他就不会对这只股票下手。
林园选股的三大铁律是:选自己熟悉的行业;要买跟踪三年以上的企业;选未来3年“账好算”的企业,不买未来盈利不确定的公司。他日常的自选股里,股票数量不超过30只,每年新增加跟踪的股票限制在5只以内。
从行业、龙头选择到“账好算”三个层面来看,行业的判断似乎比较容易,但实际也不简单。比如,林园看到的最有前景的行业是医药,基本的逻辑是中国的人口基数、老龄化以及经济发达程度等,就是许多人要看病,也看得起病。紧随这个逻辑之后,是哪些病最“缠人”,因此他看好的是主营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类药的公司。
林园对医药的判断逻辑和许多研报的结论比起来,显得不是很新鲜。但是,林园为了这个结论,调研了全国100多家三甲医院,发现过去3年大内科就诊量增加了1倍。这说明,他看好的行业实际已经开始爆发。
同样,到龙头选择和账目容易算的层面,也有许多策略和方法。龙头中有第一龙头,绝不选第二龙头。账目好算的公司,既要看业绩成长指标,还要看风险指标。
比如,林园在看公司财报时会重点研究六个财务指标。一是利润总额,利润总额代表了企业的赚钱能力,绝对额越大持有的信心才会越强。二是预收款,预收款多说明产品供不应求,利润有保证,且证明公司的行业地位,最典型的公司是茅台。三是净资产收益率,该指标低于10%的公司不用看。四是产品毛利率,一定要高、稳定且是稳定上升的。五是不要看“每股净资产”这个指标,因为这个指标容易被修饰,影响对财报本身的判断。六是应收账款,需要防范应收账款变多的情况,有些无问题,有些是赊销美化财报。
按照这种方法读财报一定会有收获。但林园自己还是安排了纠正自己“偏见”的措施。他在全国选择3个居住于不同城市且相互不认识的专业人士,请他们独立分析目标公司以及竞争对手的财报,最后三种观点汇总到他那里,由他做最后判断。这可能是林园对他熟悉的公司会做明确回答的原因之一。
那么怎么防范上市公司做假账?林园的建议是,在选公司时最好选择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知名公司。他多年前选择投资贵州茅台、五粮液、上海机场等公司时,也考虑过这些公司不会造假的问题。
投资也需要“走运”
以上这些方法是不是足够做好投资了呢?显然不够,林园平时大量的时间用在调研上,正如广东话解释“走运”是走出来的运气。
林园说,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需要自己去探究,去寻找。
林园是2003年3月开始买入贵州茅台的。当时茅台股价在26元左右,每股收益2元,市盈率在15倍左右,按未来三年18%的复合增长率计算,到2006年市盈率应降到10倍以内。这个判断最后得到了市场的证实。实际上,他长期持有茅台的信心,很大一部分来自他的亲眼所见和亲耳所闻。
2003年8月,林园去茅台镇调研茅台公司,考察了茅台的管理层和运营情况,也和工人了解情况。他发现,茅台市值约90亿元,不包括品牌,只算库存就有300亿元,这说明茅台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因为这次调研,当时同时买入五粮液和茅台的他,下决心不再买入五粮液,将自己剩余全部资金投入到茅台上。最后,他的仓位是茅台占70%,五粮液占20%多,其他股票很少。
再用放大镜看看林园当时怎么调研茅台的吧。在2003年调研茅台后,他持续跟进。他参加了2005年茅台股东大会,时任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向他敬酒,林园因为身体原因没喝(但之前尝了一点点),接着季克良要喝林园酒杯里的剩酒,林园赶紧告诉季董事长那是剩酒,可季克良说好酒不能浪费,就一口饮下。这让林园看到了茅台人对茅台酒发自骨子里的热爱。
还有一件让林园记忆深刻的趣事。2010年,林园正在茅台公司调研,他接到一个茅台股东的电话,说茅台不行了,赤水河干了。林园看着不远处水流湍急的赤水河,回答说,“作为茅台的股东,你应该来看看赤水河到底有没有水,要眼见为实,不要乱传。”
套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做不了好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