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谈判结果发布在即,创新仍是中国医药最大主线
11月11-13日国家医保谈判完毕,合计约150个品种即将公布“大考结果”。市场预期部分重磅品种降价幅度可达70%-90%。由于此前医保目录调整医保地方目录增补权力受限,企业高度重视国家医保纳入对量的成长助力。本次谈判品种数量超出市场预期,更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创新”的追捧。我们认为从产业趋势、催化剂等角度考虑,当前应当重点配置创新属性凸显的细分龙头。另外由于器械市场的碎片化特点,且更容易出现微创新,前期市场关注热度较低,器械领域的创新企业在年底到明年一季度值得重点配置。
行业继续保持稳健,考虑估值,二线创新龙头更具吸引力
从资金流入、行业基本面比较优势来看,医药仍然具有性价比。但是11月22日板块头部高估值及前期上涨较多企业出现较大回调,我们认为:1)参考外资持续流入中盘股;2)前三季度行业整体实现10%利润成长,且这是在降税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实现的,充分表明基本面的韧性;3)二线器械创新龙头、细分药品领域龙头估值仍然不高。考虑到行业分化大格局不变,但一线龙头估值处于高位,二线创新龙头更具吸引力。
2019年三季报总结:呈现结构性分化,优质企业增长持续性较好
上市公司整体营收增速高于全行业,但利润方面整体延续了大幅分化的状况,由于部分中药注射剂、辅助用药等公司的业绩大幅下滑;利好板块主要包括创新性药、CRO、零售、医疗器械等细分板块。符合此前市场预期。具备创新优势的头部龙头如恒瑞医药业绩持续加速。
近期关注政策:国家医保品种谈判、创新药政变化、国企改革等事件
国家医保谈判品种近期也即将延续2年前的谈判结果,预计适应症扩充的收益将在企业与医保间分享;医改进入深水区,在供给侧、支付端改革后医疗服务同样也预期将于近期重新制定合理的考核与分配机制,预期将加强分级诊疗并配合DRGs等模式,进一步机制上切断带金销售的空子;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此前有医保局针对两会代表提问的回复,也在医改年底前工作任务范围内。
风险提示:药品、器械、耗材降价幅度超预期;医保及重点监控用量限制超预期;研发失败或慢于预期n投资建议:紧抓器械与药品创新龙头
仿制药4+7降价与辅助用药严控打开了创新药的大幅结构性成长空间,而2020年器械领域高值耗材与IVD的降价也将同样打开创新器械的结构性成长空间。我们在此11月策略中重点推荐创新器械领域的乐普医疗、迈瑞医疗、迈克生物、凯普生物、迪安诊断、贝瑞基因;创新药品领域恒瑞医药、复星医药、健康元。港股继续推荐中国生物制药、中国中药及金斯瑞生物科技。
【延伸阅读】
五大基金投研人士把脉医药股投资:短期估值偏高 中长期配置价值依然突出
受益于医药股较强走势,医药行业主题基金成为2019年最大赢家,不仅有医药基金年内收益超100%,更是集体表现居前,业绩前20榜单中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如此强势的医药股还能继续牛么?未来哪些领域更值得布局?医药行业基金怎么投资好?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了博时医疗保健混合基金经理葛晨、广发基金行业研究员王瑞冬、前海开源医疗健康基金经理范洁、前海联合国民健康混合基金经理林材、海富通公募权益研究部分析师刘洋,这些资深投研人士认为,医药行业仍具有不错的投资机遇,虽短期不少个股估值偏高,但放眼3年来看,仍拥有较好的布局价值,其中创新药、零售药店等板块被看好。
短期估值较高
中国基金报:今年以来不少医药股都表现较好,一批医药基金也表现亮眼,怎么看待目前的医药板块投资机会?
王瑞冬:医药行业历史上有着比较明显的“大小年”规律分布,如果这个规律在未来仍然有效,2020年医药板块的涨幅大概率不会有2019年表现这么好,这是因为以一年为周期来看,估值对板块或者股价涨跌的影响权重在一半左右,极端年份里甚至会更高;当前医药板块的优质股票普遍估值较高,约束了预期收益,因此明年医药板块的表现大概率不会像今年这么好;但如果把评价的时间维度拉长到3年来看的话,有很多股票仍能带来绝对收益。
范洁:目前仍然是布局医药行业的好机会,终端用户对于医药的需求趋势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我仍然长期看好医药行业。
刘洋:中长期看,目前可积极配置符合产业趋势的公司。一些细分行业龙头,经营管理能力强的医药公司具备全球竞争力,未来5~10年业绩的确定性增长,所以近期表现也比较好。
长期布局价值仍较大
中国基金报:您如何看待医药领域明年的投资机遇?利好和利空因素各有哪些?
王瑞冬:医药行业的外部变量主要是行业政策,内部变量主要是供需关系。由于医药产品的上市周期比一般商品长,供给端在短期没有大的变化,需求端也相对稳定,与宏观经济关联较弱——卫计委统计的门诊量和手术量每年增长率基本稳定在3%~5%,人均医药消费的支出也在稳定增加,这些都是医药行业的正面利好因素。
从利空来看,2018年国家医保局正式挂牌,最近出台了很多新的政策,比如大家关心的仿制药的带量采购,给很多处方药品种带来了很大的价格压力,腾出了很多医保资金。这种影响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待,一方面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会面临较大压力,但对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来说会受益于这种结构调整,比如最近的国家医保谈判中,一些新进入医保目录的创新药就能够分享到这种结构调整的红利。
范洁:明年医药领域的投资机会仍然集中在创新驱动和政策鼓励两个方向,对于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来说,未来竞争对手的出清可能会加速,这些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有望在更快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对行业大方向上会有影响的因素从2016年开始就一直存在,方向上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医药行业的发展受政策驱动,但不能单纯从利好或者利空这样的角度来解读,从长期来看,政策是有利于医药行业未来发展的,短期可能部分公司会受到阶段性的影响。
林材:对于医药行业而言,利好是长期的,随着人口老龄化、居民收入水平和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医药存在巨大需求,需求产生供给,医药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但医药也是受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短期还是受到医保降价的相关政策影响。
更看好创新药公司
中国基金报:在“大医药医疗”这个领域,您更看好哪些细分子行业?
葛晨:从历史上看,医药生物是值得长期投资的;首先是医保内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包括疗效导向的创新药及产业链、性价比导向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将原来不在医保里的、效果好但价格贵的药,纳入医保当中来,这就是创新药的机会;其次是医保外市场的自费可选医疗消费,如部分眼科、口腔、体检、医美等,这些并不是极度刚性的需求,用或不用患者可以自主决定。一方面,自费领域医疗机构可以差异化定价,另一方面,用户会主动加深对产品的了解,更容易形成黏性;最后是全球视角下的中国优势,比如工程师红利和产业链优势,具体受益领域包括医疗设备、CRO/CDMO行业等。
王瑞冬:如果按照对政策的敏感性划分,可以粗略分为医保支付产品和自费产品。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提供医保买单产品的企业要获得持续的增长,靠单一产品是不行的,需要不断创新,这样即使老产品降价,但创新产品上市会抵消这种影响。此外部分国内企业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有机会跳出国内市场,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这类企业也具有着较高的投资价值。自费产品本质上是“To C”的生意,这个方向上可选择的比较多,比如自费的商品或医疗服务,包括眼科、口腔、体检,一些自费用药,包括一些品牌消费品等,很多是改善型需求,医保目录不覆盖。自费领域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压力较小,部分产品甚至有不断涨价的定价权,长期来看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
范洁:医药更多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行业,每个公司都有可能代表了一个小行业,如果笼统地按照药品、器械等这样的大分类来看,其实不能很好地理解医药,我更倾向于从公司的角度来判断,符合创新驱动和政策鼓励方向的企业是未来有可能发展壮大的企业。
林材:在“大医药医疗”领域,比较看好创新药和医疗服务。创新药方面,因为只有在病理和药理方面有所突破时,才能针对这个突破去开发新药,所以其实国内真正的创新药企业并不多,但仍然是配置方向之一。其次我认为未来医疗服务行业存在很大机会,因为目前城市人口大约4亿人,另外的10亿左右是农村或非城镇户口,大多数人可能都还没有享受到很好的医疗服务,所以这个板块是一大重点配置方向。
刘洋:我比较看好的细分领域包括零售药店行业、创新药、创新药服务商、高端医药消费品公司等。
主动管理医药主题基金更好
中国基金报:普通投资者如果布局医药主题基金,您觉得应该如何筛选?其中哪些风险应该注意?
王瑞冬:医药行业专业壁垒比较高,个人投资者在选股时面临着较大的专业性难度。如果投资医药主题基金的话,我个人比较推荐主动管理型的医药主题基金。主要是2015年之前行业政策面比较宽松,很多企业享受了很长的政策红利,现在虽然行业外部环境收紧了,但这些公司在指数构成中仍然有一定权重,如果投资者申购的是医药指数基金,相当于按照各成分股的权重去配置了这些公司,但主动基金在管理时大概率会规避这些公司。
现在全市场有超过40只医药主题基金,今年以来各只基金的选股思路和持股结构是高度重合的。基金选择抱团的上市公司大部分都很优秀,大都是各自行业内的龙头,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和共识,没有什么问题。主要需要留意的是估值的问题,虽然当前医药指数的估值不算高,但很多个股的估值在历史高位。正如之前所说过的那样,以一年为周期来看的话,估值是一个影响股价比较重要的变量,很多个股估值向下调整30%,基本就把1年的利润增长抵消了。
范洁:医药投资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专业性会比较高,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投资医药主题基金我认为抓住一个比较好的方向,医药行业发展是需要时间的,同样的,从医药行业的投资方面获益也需要时间。所以普通投资者投资医药主题基金做波段可能不太合适,医药基金更适合长期持有,希望投资者能给基金经理多一些时间和多一些耐心。
林材:普通投资者筛选医药主题基金时可主要观察持仓稳定,选股能力较强,能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的基金。(来源: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