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个股 >

泉果下午茶 | 你是喜欢“赚到钱”,还是“一路赚钱的感觉”?

时间:2022-08-13 08:25:59 | 来源:市场资讯

泉心泉意

“你关于投资的个人经历可能只占世界上发生事情的0.00000001%,却可能占你认为世界如何运转的80%。”

——摩根·豪泽尔《金钱心理学》

橡树资本的创始人霍华德曾经这样评价摩根·豪泽尔(Morgan Housel),“他的观察经常能达到双重效果:1)他说了一些此前没人说过的事情;2)而且说得挺有道理。”

几周前,豪泽尔发布了专栏文章《财富与变富》(《Wealth vs. Getting Wealthier》),讨论投资所带给人的“上瘾”和“痛苦”等各种情绪的底层逻辑,在文章中,他说到,“好莱坞明星威尔·史密斯曾经坦陈,相比名气的高低,变得越来越出名的过程才是最让他上瘾的。我认为投资也一样。对于很多人来说,变得更富的过程比单纯拥有财富的结果,更让人‘上头’。”

豪泽尔是The Collaborative Fund的合伙人,曾在华尔街备受欢迎的另类资讯社区《彩衣弄臣》(The Motley Fool)担任专栏作家。他被称为“华尔街上最会写作的投资人”之一,总能把个人从事投资行业的第一手经历写成引人入胜的大众读物,他创作出版多部畅销书,多次获得美国商业编辑和作家协会颁发的最佳商业奖,他还是《纽约时报》悉尼奖的得主。

豪泽尔长期关注在投资过程中,心理和情绪给投资人带来的交互影响回路,并著有《金钱心理学》一书,他最新的专栏文章,也是对这一主题的延伸思考,他的结论是,“尽最大努力做到对金钱‘漠不关心’,可能是大多数普通人对金钱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以下为结合豪泽尔的最新专栏以及

《金钱心理学》主题的观点汇编:

当你因为投资而痛苦时,应该问问自己,自己追求的到底是财富的绝对值增长,还是财富一路增长的感觉。

我们来看两组数字:

1. 美国家庭净资产比10年前增加了80万亿美元,其实这个数字很令人震惊。

2. 美国家庭净资产比3个月前减少了大约7000亿美元,说实话,对于身经百战的专业投资人来说,这不算什么。

但是,第二个数字比第一个引爆了多十倍的头条新闻、多十倍的热烈关注,也由此引发了多十倍的情绪波动。这说明,人们的情绪波动与财富绝对水平无关,而是与财富的涨跌轨迹更为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真正追求的是财富的绝对值,那么大多数人都应该感觉良好,因为比起我们前两代人,我们要富裕得多。哪怕是只比十年前、五年前或者两年前,我们也能看到人均财富的绝对值增长。

然而,真正触动我们情绪的和让我们上瘾的是,看到财富的数字在不断闪动地增加。当你看到财富一路上涨的曲线时,多巴胺就开始起作用,你甚至会觉得这种向上的趋势将永远持续下去,你感觉自己势不可挡,没有什么能阻止你持续地变得更富有。

然而,当这条增长之路开始调头向下时——即使此刻你已经拥有几年前你无法想象的财富水平时——整个感觉仍然糟糕透了!

问题是,在投资中,偶尔出现下行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市场能在长期内大幅上涨的原因是,让你支付短期内大幅下跌的入市成本。

当人们沉迷于变得更富有的感觉时,人们会认为财富值上升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财富的绝对值。然而,财富值的波动和暂时的下降,都是投资运行的一个必然阶段。但在面对这种下降时,我常常看到很多人的自尊和自信因此被击碎,很多人的灵魂甚至都会四分五裂,而大量糟糕的决定和决策,也常常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出的。

不但在商场上如此,职场也一样。

很多人自以为喜欢“投资”这个游戏,但其实,他们只是喜欢数字一路上升的感觉而已,要知道,这只是投资游戏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投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娱乐性,它和体育赛事非常接近。但在做投资决策时,你要不断提醒自己,这不是娱乐活动。

投资中也有规则、有竞争、有输赢、有英雄和反派、有球队和球迷。在这场“赛事”中,你既是球迷又是球员,你会很兴奋,你的血压也会随记分牌的改变而波动。

但你不能沉迷在这个过程中。接受这个过程和沉迷于这个过程是两码事。在沉迷于这个过程的时候,会产生太多的情绪,这种情绪很快会变成对“财富数值一路上涨”的上瘾式追求。而且,这种“沉迷于赚钱”的上瘾式追求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状态。这种状态让投资变成了一个无法获胜的游戏,同时还会给人一种“终点近在眼前”的错觉——你期待着钱越来越多,期待着游戏结束,拿着“奖金”离场。但一旦上瘾,投资这个游戏便会永无结束之日,因为当游戏阶段性结束时,你会感到沮丧;如果你的资金变少了,你又会感到痛苦。

所以,再重复一遍,在做投资决策时,要不断提醒自己,这不是娱乐活动。

大多数投资者要想摆脱这个上瘾游戏带来的“沮丧”和“痛苦”的死循环,就要记住一个词——知足(Enough)。

先锋集团创始人约翰·博格尔(John Bogle)曾经讲过一个关于金钱的故事——《第22条军规》作者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曾经被一个生意人嘲笑,那个生意人说,海勒费这么大劲写一本畅销书赚的钱,还不如他的一位对冲基金经理一天赚的钱多。对此,海勒的回答是:“是的,但我有一个他永远都没有的东西,就是知足(Enough)。”

约翰·博格尔不止一次提到,对于专业投资者来说,知足非常重要。

要做到知足很难,其中一个方法是,学会“对过程漠不关心”。

在人生的很多课题上,大家都会提到一句经典的谚语:“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但在投资理财这件事上,这句谚语应该反过来——尽量对过程的起伏跌宕做到漠不关心,这可能是大多数人对金钱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投资的目的是回报最大化,而不是减少无聊感。无聊反而是好事,因为机会就在别人不去的地方,别人往往会远离无聊的事情。

当然,也有极少数天生的投资者,是真正喜欢并擅长“投资”这个“游戏”的——他们真正理解并且接受这个投资全过程——并深知,这将是一连串的惊喜、挫折、失望、波动的全过程,如果你能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就会发现运气和成功的机率,最终可以站到你的这边。

然而,包括专业人士在内,可能也只有2%左右的投资者,能够真正做到上述这一点。

参考资料:

《Wealth vs. Getting Wealthier》Morgan Housel,Jun 28th,2022

《The Psychology of Money》Morgan Housel

泉果博物馆

中国最有名的“铁咖啡罐”

老照片:德胜咖啡行的海报广告

摩根.豪泽尔提到的建议投资者“忽略过程、克服情绪”的观点,让人联想到金融市场上经常提到的“铁咖啡罐”理论(Coffee Can Theory)。

“铁咖啡罐”认为,投资者很容易受到市场和情绪波动的影响,从而在错误的时间买入和卖出,因此主张,“买了即忘”——旧时买股票,每只股票都有一个证书,“铁咖啡罐”建议,投资者买完股票后就把股票证书装在铁咖啡罐里,然后去后院挖个很深的洞,将罐子埋进去。不管市场发生了什么,那些看涨看跌的情绪,都钻不到这个封死的咖啡罐里。这可以帮助投资者克服种种自身的弱点,免受“自我伤害”。

中国的第一个“铁咖啡罐”,来自于民国时期浙江舟山籍“咖啡大王”张宝存创立的“德胜咖啡行”。1935年,16岁起就被家人送到洋行当学徒的张宝存自立门户,瞄准上海滩的咖啡消费热潮,创设了德胜咖啡进口行,其英文名CPC,据说就是张宝存的英语名缩写。“CPC咖啡”很快就成为了上海咖啡厅的咖啡豆主要供应商,当时有评论说:张氏待人以诚,CPC咖啡之在市上能占得地位者,亦一“诚”字,即“货真价实”。1944年,张宝存被推举担任上海市咖啡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媒体也顺势称其为“咖啡大王”。那时,一听CPC咖啡属于极为体面的礼物,甚至成为上海女婿孝敬岳父的首选。

新中国成立后,德胜咖啡行更名为“上海咖啡厂”,并于1958年推出了中国首听铁罐咖啡“上海牌”。彼时全国的咖啡都是上海咖啡厂生产的,家家户户都曾拥有过上海咖啡的铁罐子。上海咖啡厂出品的麦乳精、乐口福,也是一代人的回忆。

据央视财经数据报道,截至2021年,上海已拥有超过8000家咖啡馆,是全世界咖啡店数量最多的城市。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