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公司:纵横股份(SH688070,股价43.20元,市值37.83亿元)
核心竞争力:强大的自主技术研发优势;产品谱系完善;高效自主的生产制造能力优势;显著的客户与品牌优势;覆盖无人机全产业链的业务布局。
机构眼中的公司:国内规模领先、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工业无人机企业之一。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产品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所属概念:航天航空;无人机
每经记者 胥帅 每经编辑 文多
假如IPO可以重来,眼界更上一层楼的老板们会不会否定曾经的自我?
2021年,纵横股份顶着“无人机第一股”的名号登陆科创板,公司董事长任斌由此站到了聚光灯下。毕竟不是每家企业都能有“第一”的名号。
一年之后,任斌体会到,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后,收获了一些有意义的改变。是什么改变呢?品牌形象变得更好,朋友圈质量更高。当然,也有挑战,比如公司管理成本有所增加,需要应对投资者的“苛刻”要求。
最重要的是,任斌对科创板有了新的理解,也强化了“科创企业靠研发”的认知。如果时光倒退,任斌更希望将募集资金用于研发投入,以收获长期主义的回报。
任斌每经记者 张建 摄科创板上市一年后“朋友圈”质量更高了
2022年再访任斌时,他那明显的个人言谈风格并未改变。
2021年春节假期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第一次面对面采访任斌。浅色衬衣配西裤的任斌给人儒雅和文质彬彬的印象,而言语中又凸显着“工科”范儿。
毕竟他是1990届清华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的高材生。这个专业算是理科“天花板”专业之一。对于无人机飞控模型和发展这类技术问题,任斌可以滔滔不绝说得十分尽兴,但要问他“企业文化”“精神”这些比较“虚”的东西,他就有点惜字如金了。
基本上是“一问一答”的命题式采访,他不太会有多余的话,回答标准,不超纲。
所以说,任斌没有变。一年前,他面对媒体时稍显拘束。一年后,他再次面对镜头,仍然有那种拘束感。
这一次,当任斌见到摄像头时,他先是错愕,再是询问:“咦?我这身行头拍视频合适不?”其实他的穿着很合适,浅色衬衣配西裤都是正式场合的标准操作。
言谈中,任斌的风格一如既往。对于科创板上市一年,任斌的感受很精炼:“管理成本增加,合规要求增加,品牌形象变好,朋友圈的质量有提升。”
纵横股份目前营收不过3亿元,尽管头顶工业无人机龙头的身份,却在行业外鲜有知名度。但有了科创板“无人机第一股”的名声,任斌感觉公司的知名度提升了——品牌受到市场认可,也向投资者证明了能力。原因很简单,对大众来说,科创板无人机第一股确实是一个容易让人记住的“卖点”。
2022年6月15日,任斌很高兴,发了一条朋友圈:“纵横股份和河南航投集团达成全面战略合作,科技赋能,共同推动时代进步。”
对于与河南航投集团这类省级国资合作,任斌视之为朋友圈质量提升。“客户合作伙伴对我们认知提高,竞争优势相对就明显了。”
这种朋友圈质量会天然赋予合作伙伴一种信任感,任斌还举了一个例子。无人机要在智慧公安、安防等方面突围,需要大型合作伙伴。而在科创板上市前,纵横股份想和国内相关龙头企业谈这方面的合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科创板上市后,这种信任感自然就有了,水到渠成。
上市后,任斌也有压力。公众公司要信息公开,他得直面投资者更加严苛和细碎的要求。
在各个投资者互动平台,投资者会问纵横股份,“为什么这个没有做”,“为什么那个没有做”。
对他们提的一些问题,任斌有时候会感到茫然:“比如我们是做工业无人机,和大疆这类消费无人机有很大区别。他们有时候问为什么不做消费无人机?为什么不做物流无人机?”
权衡这种压力和科创板带来的殊荣,总体来说,任斌对纵横股份上科创板是自豪的——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
数据来源:Frost & SuLLivan 刘红梅制图如今回头看 研发才是科创企业灵魂
纵横股份招股书中,募集资金的一个重点应用方向,就是建设大鹏无人机制造基地项目。项目建设完成并完全达产后,可形成折合标准机型CW-007无人机的年生产能力约3700架。
如果能重来,任斌或许不会这么选择。
“如果我们现在再去上科创板,首先会把资金运用到研发投入方面。扩产能通过其他方面解决。”任斌思考了一会儿说道,按他的理解,科创板企业依然要以科创为重,研发才是科创企业的灵魂。
2020年纵横股份的研发费用达2789.41万元,占公司同期营业总收入的10.26%,同比增加39.17%。2021年度,公司研发投入4343.03万元(此处为资本化与费用化研发投入合计),同比增长55.70%,占公司营业总收入的17.35%。
任斌认为,对于纵横股份来说,这种研发投入势头依然要保持。
“当时对上市的理解还是比较传统,认为要有厂房,必须有地,对应就要有固定资产。”任斌说,当时上市还是按照常规上市操作,现在回过来想,应该把大量的募集资金用于研发投入。如果这样,技术积累会更快一点,特别是相关“应用开发、集群控制开发、AI方面的研发”。
两相对比,任斌现在的想法更有长期主义的味道。
但长期主义也会遇到短期的问题,这一问题就是人才。
“首先需要的就是研发人员。企业现在感觉,研发技术人员从校招来说,不是特别能上手。”任斌表示,校招学生,都需要一到两年的培训,也就是当个“学徒”一两年,才能承担起职责。但现在好学校——特别是“985”“211”大学的学生,不愿意选择纵横股份这样的民企。相比行业工资,纵横股份给出的还稍高,但很多重点学校学生也不愿意来。这一情况下,公司只有降低门槛和标准,但降低后,恰好又会遇到学生能力难以胜任的问题。
任斌认为,人才难是企业面临的头号问题。
对于意图登陆科创板的企业,任斌的建议是——上市前,企业想好自己要做什么,未来能做什么。另一个建议更直接,“能上科创板,就赶紧上市”。任斌说道:“科创板对企业质量和内部管理都会是一个很好的提升。特别是实际控制人不仅要下定决心,还要下得足。然后找到券商、会计师事务所这些好的上市团队,很重要。”
刘红梅制图应用场景分得很细 不同企业专注不同环节
说回业绩,怎么看待亏损是绕不开的话题。
2021年,纵横股份营收同比下降7.9%,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2月10日,纵横股份上市,当天,公司股价收于54.79元/股。目前,纵横股份股价为43.20元(截至7月18日)。
“2021年业绩还是亏损,不是特别理想。”任斌毫不避讳地提及业绩,并冷静分析起来。
首先,这和政策面的突发因素有关。2021年为我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测绘与地理信息领域占公司当前业务50%以上的份额,公司的主要测绘用户单位在“十三五”期间的重大项目于2020年末基本执行完毕,而“十四五”相关重大项目在2021年尚处于规划论证阶段,其政策周期性对公司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据任斌了解,规划论证不意味着没有需求,政府部门对测绘与地理信息的需求仍然很旺盛。
另一个就是安防监控的增量市场。“安防监控以及应急方面,今年的增长超出了我们的预计。”任斌说,工业无人机在安防领域的应用,其实早在2018年就开始探索和推动。现在每年公安系统都有无人机的演练,整个安防监控对无人机都有很高的需求。
至于应急方面,指的是地质灾害的应用领域——应急部门对工业无人机的需求也很旺盛。而像能源巡检、电网巡检、石油管道巡检,这些业务每年都会有30%的需求增长。
从任斌的描述就能明显感觉,工业无人机的应用场景分得很细。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的企业专注着不同的环节。
2022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工业无人机公司也在走IPO道路。6月29日,中无人机(SH688297,股价49.74元,市值335.75亿元)正式鸣锣登陆科创板。外界一直将其视作纵横股份的竞争对手。
但任斌摇了摇头:“这是市场的误读,因为各自应用的领域差别太大。”
据市场研究公司Frost 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数据,以工业无人机为核心带动的产业配套拓展和创新服务市场庞大,预计到2024年,我国工业无人机市场(含无人机整机及相关服务)规模将突破1500亿元。
市场巨大,但是场景分散,随之出现一个难题——产品非标化。
在传统经济领域,规模效应越大,单位边际成本越低,由此就会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但工业无人机细分领域太多,要根据不同客户设置方案,非标化使之很难符合规模经济的特点。
但恰好,如果纵横股份在某个细分领域能做到相对的标准化,或者相对的规模效应,竞争优势就会出现。
“如果竞争对手没有这样的规模,它只卖100多套产品,那就很难活下去。而我们卖500多套,规模效应就体现出来了。”任斌简单举例。
所以,任斌认为,做好工业无人机,也是件较难的事。“我们就是要做一些难的事情,一点点做好。工业无人机的前景很广,场景也很广。值得认真去做。”
这种难做,体现在纵横股份以前的竞争对手身上——如今,因为难做,它们已逐渐大浪淘沙。任斌认为,这一过程类似苹果、小米逐渐占领了二三线品牌手机的市场。
对于未来,还有一个机会是海外。2021年公司已经组建了两个海外市场拓展部门,一个是针对海外民用市场,另一个是针对海外防务市场。“海外市场需求增长很快,特别是提高了防务市场的需求。对无人机的认识(俄乌冲突后)有改观,我觉得开启了无人机前所未有的需求。”任斌说道。
进一步寻找突破口 要做一些更好样板案例
“人这辈子总要做一件事”。任斌的这件事就是无人机,而缘起,远在上个世纪的1998年。当时他第一次看到无人机,“给我的感觉就是‘哇’!”他想到,人类的梦想一直是从地面到空中,通过飞行解决工业方面的问题,“通过天上看地面,这件事是永远会需要的。”
但在当年,“技术很落后,GPS定位精度才100米,不可能用到小型无人机。”任斌在2000年还断言,5年之内小型无人机不可能实现。但2005年开始,事情出现变化,传感器的突破催生了无人机发展。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无人机企业上市。任斌从中看到的是希望,“说明市场很大,市场容量更大”。这也说明,更多无人机企业愿意来做这件“难”的事。这般风景下,任斌认为无人机的风口已经来了。“做高科技企业,不应该随便换风口。我们要做到真正改变这个行业,要用产品和技术,为行业用户提供真正的技术。”任斌说,符合发展规律,能提供价值的行业,一定会遇到风口。
这种不随便换风口的坚守,在任斌的创业历程中多有体现。
“我们公司2010年成立的时候就在成都,专注做无人机的飞控系统。”任斌曾在分享创业经历时提到,2015年做无人机整机的时候,投资人并不理解公司为何扎根成都。
“我跟投资人讲,无人机是ICT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赋能航空产业的结果,无人机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更需要潜心打磨和长期沉淀。”而他选择扎根成都的原因,是这里有深厚的航空产业基础,这座城市的开放性、包容性,更适合工业无人机产业的发展。
“航空产业的创新,就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力。在成都,我们一点一滴地积累,不断思考、研发、打磨产品。”任斌表示,也是在成都,纵横股份取得了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研发成果,研制出了CW大鹏无人机。
现在,任斌要在工业无人机方面进一步寻找突破口,要做一些更好的样板案例,“给客户传递价值,可复制可推广,形成规模效应。”
“我们有信心,也有实力。”任斌谈起公司愿景时描绘道,纵横的目标是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工业无人机系统提供商和服务商。“让无人机成为行业基础工具,为传统行业发展赋能。”
股民福利来了!十大金股送给你,带你掘金“黄金坑”!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