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个股 >

迷恋“生产上市公司”模式,微创系与资本合力“送”微创脑科学登陆港交所

时间:2022-07-17 16:22:03 | 来源:市场资讯
随着微创脑科学的上市,微创系已有5家上市公司。不断的分拆上市公司或与创始人常兆华“生产上市公司”模式有关,通过与资本合作“养公司”,然后分拆上市。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app

7月15日,“微创系”第五子微创脑科学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此次发行价24.64港元/股,截至收盘,报24.6港元,下跌0.162%,总市值143.33亿港元。

近年来,“微创系”的版图日益扩大,今年四月微创电生理刚登陆科创板,成为器械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第一股。而除去当前已上市的五家上市公司外,“微创系”几乎在整个医疗器械行业进行了布局。

此次上市的微创脑科学前身为微创神通,是“微创系”旗下神经介入拆分的企业,随着国内心脑血管疾病人数的增加,神经介入行业已成国内医疗器械领域的蓝海赛道,同时也吸引众多资本驻足。

去年十一月,微创医疗携手微创脑科学按计划签署1.5亿美元融资协议,引入了包括中金资本、华翊资本、博华资本、贝霖资本、润昆天禄、同鑫投资在内的多家投资者。

斩获1.5亿美元融资后,微创脑科学投资后估值达约17.5亿美元(折合112亿人民币),提前锁定了国内神经介入赛道的“市值龙头”的宝座。

“生产”上市公司的

“微创系”再添一子

7月15日,“微创系”上市版图再添一子。

据悉,此次上市的微创脑科学前身是2012年成立的微创神通,为国内最早进入神经介入领域的医疗器械平台型公司之一。自2004年首个产品获批起,目前共累积30款商业化产品及候选产品,治疗产品组合涵盖神经血管疾病的三大领域,即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据悉,此次发行价格为24.64港元,所得款项净额约2.78亿港元。本次发行的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大通与中金公司。

微创脑科学表示,此次IPO所募集资金将用于研发和商业化公司产品管线,包括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及通路产品。

而微创脑科学的上市,也成为微创系继微创医疗、心脉医疗、心通医疗、微创机器后的第五家上市公司。

此外,今年四月微创电生理刚登陆科创板,成为国内首个使用“第五套标准”上市的医疗器械企业,而微创心通、微创骨科也已经完成高额融资。

近年来,微创系的裂变不断,当前微创医疗的版图几乎在整个医疗器械行业进行了布局。

相关资料显示,当前微创医疗旗下子公司包括心脉医疗、心通医疗、微创佐心、微创电生理、微创神通、微创机器人、微创骨科、创领心律、明悦医疗、微创优通、微创心力、微创科威、微创医美、微创视神、微创子牙、锐可医疗等。

此前微创医疗年报显示,公司正在通过子公司或联营公司布局非血管介入、内分泌、康复医疗、运动医学、辅助生殖、体外诊断(IVD)、皮肤及身体管理、五官科及消毒灭菌等新兴业务领域。

“微创系”野心虽大,但现实却给了其不小的打击。在当前微创系上市的子公司中,只有心脉医疗和微创脑科学实现盈利,而微创医疗、微创医疗机器人、心通医疗都在去年产生亏损。

招股书显示,微创脑科学在2019年、2020年、2021年营收分别为1.84亿元、2.22亿元、3.8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698万、4529万、2417万。

2021年,心脉医疗营收6.85亿元,净利润3.16亿元。而心通医疗2021年营收虽实现了93%的增长,但依然处于亏损中,净亏损1.83亿元,近三年合计亏损7.26亿元。同样亏损的还有被一众资本看好的微创机器人,上年营收215.6万元,亏损金额5.83亿元,亏损扩大了179.08%。财报指出,亏损主要来自产品研发、临床试验等。

2021年,微创医疗实现收入7.79亿美元,同比增长20%;利润方面,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2.76亿美元,亏损同比扩大44.6%。

微创医疗创始人常兆华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微创医疗将采用“生产上市公司”的模式,即一边拓展新业务,成立子公司,一边引进各路投资者一起“养”,再拆分出来上市。

微创脑科学锁定蓝海赛道,

资本青睐神经介入

微创脑科学作为神经介入赛道的种子选手,此番上市也离不开背后资本的支持。

招股书显示,IPO前微创医疗为微创脑科学的最大控股股东,持股54.64%,中国微创投资管理持股10.64%,Stride and Strive持股1.96%,HNA持股为4.95%,Nectar Neuro持股为2%。

CICC Healthcare持股为4.57%,Biolink Limited持股为7.38%,Biolink NT持股为2.95%,HNMP持股为2.49%,HNNT持股为2.58%。

去年年底,微创脑科学签署1.5亿美元融资协议,引入了包括中金资本、华翊资本、博华资本、贝霖资本、润昆天禄、同鑫投资在内的多家投资者,交易完成后,微创脑科学投资后估值将达约17.5亿美元。

斩获1.5亿美元融资后,微创脑科学投资后估值将达约17.5亿美元(折合112亿人民币),提前锁定了国内神经介入赛道的“市值龙头”的宝座,成为国内神经介入医疗器械行业的最大公司。

当前,中国神经血管医疗器械市场的前五大参与者为美敦力、史赛克、MicroVention、强生医疗及微创脑科学,占2020年中国总市场份额约91%,其中微创脑科学是唯一一家收入挤进中国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市场中前五的中国公司,市场份额约为4%。

据悉,神经介入是利用微创医疗器械和技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疾病,2021年是神经介入快速发展的一年,随着心脑血管疾病的增长,器械手术数量也有所增加,而资本的目光也聚集到了神经介入板块。

国产神经介入器械起步晚,现仍处于发展初期。国内神经介入领域市场,主要被美敦力、强生、史赛克等外资巨头垄断,其中仅美敦力就独占了60%市场份额。

蓝海赛道下,国内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市场涌入大量资本。相关统计显示,近一年来神经介入领域投融资事件数超15起,累计融资金额超15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国内神经介入领域已有至少24家创新企业,赛道逐渐拥挤。

多家企业也引入机构纷纷发力,包括高瓴资本、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华盖资本、同创伟业等超过60家投资机构在神经介入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

其中高瓴、集素资本、中鑫创新在微密医疗A轮中投资过亿,励楷科技也引入泰格医药相关基金融资过亿。

除微创脑科学外,国内神经介入领域的上市公司还有归创通桥、沛嘉医疗、康德莱、赛诺医疗、心玮医疗等。

2020年5月,医疗器械研发商沛嘉医疗正式挂牌港交所,主要覆盖中国经导管瓣膜治疗医疗器械市场以及神经介入手术医疗器械市场;2021年7月,高瓴押注的归创通桥登陆港交所,布局血管介入治疗;2021年8月,心玮医疗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攻血管介入领域。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中国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人民币26亿元增至2019年的人民币4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3%。且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步增至人民币371亿元。

器械,难逃集采

在药品大量集采之际,器械的集采也在紧罗密布进行中。

根据2021年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当前已完成冠脉支架、骨科关节共2类全国性集采,预计2025年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品种达5类以上。

尽管神经介入器械产品还没有被纳入全国性集采范围,但弹簧圈、微导管等部分产品已经在尝试区域性集采。据悉,2021年底弹簧圈在河北省首次被纳入集采,平均价格从1.2万元下降至6400元左右,平均降幅46.82%,最高降幅66%。

业内人士也表示,在整个医保支付里面可能有一条红线,达到这条红线进入到监控范围,集采也将提上日程,而神经介入有极大可能性复制冠脉支架的国产替代之路,且现阶段神经介入行业所处的市场环境、资本环境、政策环境均优于冠脉支架领域。

2021年,在冠脉支架集采中,无一例外企业的中标产品均大幅降价,而产品价格的冲击将是企业最大的困境,同样神经介入也有此隐患,因而企业在集采下还需找到存活之道。

而集采中公开招标的程序或会因不同地区及不同医院而异,属于难以控制的因素之一。

对此,微创脑科学早有布局,微创脑科学的主要优势或在于掌握有较为丰富的医疗销售渠道。据招股书微创脑科学已渗透约2200家医院,其中包括1300家以上的三级医院。并强调在2021年,其产品已经渗透所有中国国家卒中中心每月排名前100的医院。

此前国信证券研报指出,神经介入器械领域有超300亿的市场空间。随着高值耗材国家带量采购趋于常态化,神经介入市场将进入国产化加速放量阶段,赛道拥挤的同时也企业间竞争加剧。

作为国内神经介入龙头,未来微创脑科学将如何持续扩大优势提升市场占有,还充满许多不确定因素。

股民福利来了!十大金股送给你,带你掘金“黄金坑”!点击查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