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历史已有百余年,香港证券交易最早可追溯到1860年,上周我们梳理了港股的牛熊更替,这周我们聊聊港股发展简史,以便大家对港股形成更系统的理解。
初创期
香港的证券交易起源于1860年,英国商人在香港成立合资公司,允许股票以私人交易形式转让,通过中间人撮合。1891年,香港经济协会成立,1914年改名香港交易所。到了19世纪末,香港本地人开始参加股票交易,市场节奏加快,规模迅速增加,不过1949年以前的香港股票交易远无法和上海比。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交易所部分经纪行转移到了香港,带来了人才和资金。1960年代香港进入工业起飞期,不过到了1968年下半年,港股成交活跃度才算进入拐点,到了1968年底香港已有59家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保险、财务投资、货仓码头、地产建筑、能源通讯、船务运输、纺织制造等行业,其中37家属英资企业,这也是当时香港经济局势的缩影。不过当时的会员经纪行已经有53家。
发展期
1970年代,香港的GDP和储蓄率迈入新阶段。同时,受英镑贬值牵连,香港出现高通胀,加上越战刺激,大宗商品都在涨价。香港市民开始为了资产保值而投资股票,港股交易迎来发展狂潮。应交易量需求,1969年-1972年间,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加上原来的香港证券交易所,形成了4家交易所并立的巨变。1972、1973年短短两年,香港有119家公司上市,截至1973年底,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96家。1980年,为了整治市场乱象,4家交易所合并成为香港联合交易所。
1986年,香港市场开始迈向世界,国际化成为主基调。当年英国金融业经历大变革,开始允许外资银行给收购英国金融机构,早先进入香港的英国券商成为了国际银行巨头的目标。同时,中国政府对香港前途提供了保障,增强了投资者对香港的信心,港股市场进入新阶段,交易品种、参与者更多元,股市进入长期繁荣。
成熟期
1990年代,香港已经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2000年代,香港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全球化证券市场,截至2007年7月13日,港股主板和创业板市场合计市值已经达到17万亿港元,在世界主要证券交易所中排名前十,在亚洲地区排第二。
如今,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香港已经成为中国各上市公司的本土市场,其国际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对国际资金的聚集能力,使它成为中国企业融资的优选市场。
2018年,港交所修订主板《上市规则》允许同股不同权、非盈利生物医药公司以及将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的公司来港上市,这是香港市场近2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机制改革,也是最具争议的一次改革。至此,历时五年,香港上市制度改革完成。
2018年、2019年,香港IPO募资全球排名第一,“独角兽”上演集体IPO盛宴。2020年,香港新股募资额仅次于纳斯达克的4410亿元,成为全球第二高的市场,第三位为上交所。
2021年香港新股融资能力高于2020年,但由于新上市企业数量减少,全年整个港股IPO市场募集资金规模较往年下滑。
不过,2022年1月1日起,、港交所全资附属公司联交所设立全新SPAC上市机制。相较于美国的监管规则而言,香港的SPAC监管框架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重,如在完成SPAC并购交易前禁止散户投资,仅限专业投资者认购和买卖。募资规模方面,SPAC首次募集资金至少为10亿港元,相较于其他交易所,募资规模要求有所放松。2020年SPAC在全球爆火,凭借自身优势在资本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未来可能会是企业上市的主流方式之一。SPAC的推行可能会带给港股市场更多的活力。
市场现状
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统计,2021年4月,香港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纽约、纳斯达克和我国上海的第四大交易所。截至2021年底,上市公司市值总值已经达到42.4万亿港元,上市公司18882家。
数据来自Wind,截至2021-12-31
此外,随着内地和香港的互通,港股中的中资股占比日益增多。我们知道H股、红筹股、中资民营股都属于中资股,不同之处在于:H股的注册地在大陆,红筹股、中资民营股的注册地在境外但50%营业收入来自内地,且红筹股的国有机构持有比例不低于30%。截至2021-5-31,中资股市值已达到港股总市值的65%,数量也已达到46%。
下图列出了H股、红筹股及中资民营股三个类别中总市值排名前10的个股,包含了银行、石油石化、食品饮料、芯片、互联网平台、文化娱乐等多个板块的主力企业。
总结
香港证券市场始于 1866 年,迄今已有 150 余年的历史。我们分三个阶段对香港证券市场百余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可以发现港股的制度不断完善,活力始终充足。港交所如今已成长为全球第四大股票交易所,同时仍在积极吸纳SPAC等优质工具。我们相信,成熟的市场制度是国际资本认可港股价值的重要基础。未来,香港资本市场依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