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个股 >

核酸检测成医院最繁忙工作,1.2万家公立医院拿什么赚钱?

时间:2022-07-03 18:22:27 | 来源:《财经》杂志

疫情下,公立医院收支出现重大变化,要恢复尚需时日

2022年5月30日晚,市民在南京市鼓楼医院排队进行核酸检测挂号。图/IC

文 "《财经》记者 信娜 凌馨 实习生 何晓玲

编辑 | 王小

“专病门诊将于本周三(2022年6月1日)起重新开放。”上海瑞金医院的医生叶庭均在微信朋友圈郑重写下。此前,他曾封闭在医院至少20多天,参与急诊值守,一度连续八天大夜班。

1000多公里外,北京海淀区一家三甲医院的副主任医生2022年上半年几乎一半时间在社区,套进全套防护装备里,参与核酸检测采样,“不在门诊,就在做核酸”。

这是1.2万家公立医院在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的缩影。

疫情反复下,人员流动复杂且危险,即便是三甲医院,门诊量也急剧下降。医院主要参与的核酸检测业务,并没有带来更多的营收,检测频繁降价甚至正在扩大抗疫支出。这些正在成为公立医院面临的新考题。

正如一位中国中部地区三甲医院副院长所言,与其抱怨,不如将疫情看作是对公立医院高质量管理的一种促进。

三甲医院困局

这其实不是一个笑话,尽管5月、6月在朋友圈转发时被当成一个乐子。

“现阶段是北京医疗资源最充沛的时期,外地患者多数进不来,专家号随便挂。床位多的是,很多大医院连30%使用率都达不到。无论什么级别的专家,没有外地的会可开,不能旅游探亲访友,不能出去会诊飞刀,连晚上的应酬聚餐都没了。建议有条件又有病的,这段时间抓紧。”

王木(化名)很轻松地预约上了5月北京同仁医院近视眼手术。北京防控措施严格,如果患者所在地区有阳性病例,来京就得隔离,这阻止了大部分外地患者进京求医。

作为中国最火爆的三甲医院,同仁医院云集顶尖眼科专家。2013年,时任该院院长伍冀湘曾介绍,医院患者大部分来自外地,其中眼科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外地患者。

印象中的北京三甲医院,比肩接踵。但因北京或其他地方持续散发的局部疫情,跨区域看病成为一件复杂而危险的事。

同样是医疗资源聚合地的上海,自5月中旬,三甲医院陆续全面恢复线下门诊,但接诊量并不理想。一位上海外科医生原本在浦西院区工作,因本院区仍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暂调至浦东院区坐诊,5月每天的接诊量不足原先的三分之一。“今天上午才看了五六个。”他告诉《财经》记者。

依靠外省患者的医院,日子大不如以前。5月19日,瑞金医院副院长陈海涛接受上海电视台采访时称,该院当周全面恢复医疗服务后,单日门诊量6000人以上,接近平时三分之一左右。

医米调研在2022年4月-5月间,对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职称不同的1250名医护人员调研发现,70%以上的医护人员认为疫情发生后门诊量减少。三成以上的医生曾经历过停诊,而在特大型城市,这一值高达64.3%。

作为中南地区重要的核心医院,武汉同济医院主院区位于武汉市中心,每年从河南、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等地慕名来求医的患者,占其门诊量达到40%。他们一部分是自费,另一部分是拿到了当地的转院名额,治疗后回乡,由当地的医保报销。

然而,由于疫情,武汉各大医院的床位使用率都出现了显著回落,武汉同济医院也如此。“从门诊和住院患者来看,本地和外地患者加在一起,我们已经恢复到疫前水平的80%。”武汉同济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李刚曾对《长江日报》介绍。

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在调研中发现,2020年下半年之后,在那些原本患者流出率高的地方,本地龙头医院的业务量大多快速恢复,甚至略有上升。而那些在当地实力较弱的医院,业务量只能恢复到疫情前的80%甚至50%。

相比之下,2021年的整体情况好于2020年。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一份全国医疗服务情况显示,2021年1月-11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为60.5亿,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了22.4个百分点。其中公立医院诊疗人次为32.2亿,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8.3个百分点。

“对外地患者比重偏大的医院来说,业务量受到一定冲击。”庄一强对《财经》记者分析,总体来说,所有医院的整体效益都会下滑。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财务中心副主任兰静在一篇论文中提及,2020年全年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医疗收入仅占2019年的80%左右。2021年1月-5月,医院经营情况仍未完全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局部疫情随时来袭,一位华南某省三甲医院书记形容自己,以前是尽全力做好医疗质量安全,现在的压力还有防疫。

哪些医院抓住了机会

医院的问诊量,取决于所在地区是否有疫情。

“我们医院在这个地区有点儿一家独大,只要没疫情,病人恢复很快。”华东某省地级市内的三甲医院一位管理人员告诉《财经》记者。

这位管理人员所在的医院,年营收约10亿元,从病房情况来看,外地患者占30%,与北京、上海等全国或者区域医疗中心相比,该医院辐射区域以省内为主。

此前,这家医院所在地区曾经历一波疫情,“整体就诊量下降了30%-40%”,彼时就连本市居民也避免到医院。上述管理人员说,疫情平稳后的5月,该院就诊量已恢复至与去年同期相当。

在庄一强看来,2022年疫情反复,医院整体经营情况可能与2020年相似,“主要看下半年是否会好转”。

他的观察是,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患者,此前会跨省到北京、上海等地看病。但在上海疫情时期,跨省流动难,于是这些病人选择留在当地最好的医院。

一位医疗行业人士了解到,厦门几家头部医院的患者量甚至比2019年的时候还多。

因住院病人稳定,另一种受疫情影响较小的是以老年科或精神科见长的专科医院。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是当地一家老年医院,内设的老年无陪护中心病区及郑州市心理医院(院中院)病区,共有约600张床位,占医院总床位数的一半以上。这些病人常年卧床,且大多为失能失智的老人或与社会无接触的精神病人,离不开医院。

该院副院长李玲对《财经》记者说,“在郑州市卫健系统医院里,九院业务量受到疫情影响几乎是最小的,尤其住院病人量,似乎没有太大变化。”

核酸检测能否弥补医院收入?

日常诊疗与核酸检测并行,核酸检测则成为大多数医院内最“热火朝天”的工作,但一笔账算下来,这不赚钱。

中国中部省会城市社区卫生中心的六名医护人员,从2021年初开始,被分配到街道内固定的六个核酸采样点,只留一名医护人员在中心内值班。直到2022年3月,该社区卫生中心门口建了一个便民核酸采样点,因为当地居民需持72小时核酸证明方可上班出行。该卫生中心医护人员说,“定期轮班到门口采样,每天每人补助两角钱。”

全国1.2万家公立医院需百分百参加大规模核酸检测,无论医生还是护士都得轮班变成“大白”。

公立医院的核酸检测业务分为三类,参与政府组织的核酸检测,如全员核酸;对院内重点人群如医护人员、住院病人等检测;对外开放个人检测。

中国中部某地级市三甲医院有2000多员工,每三天院内人员做一次核酸检测,尤其呼吸科、检测科这样的高危人群,只能单检。样本太多忙不过来时,其他实验室工作人员来支援,已是家常便饭。

后续人力、耗材等运营成本均由医院负担。一家华东地区三甲医院,需要检测的职工及规培人员有1万余人,这家医院管理人员说,“就算20个人一管,也要2000多管,这些成本都得医院自己承担。”

好在相比民营医院,公立医院健全检测设施,大多花的是财政的钱。然而,《财经》记者从各地了解的情况来看,如果医院支援其他地方抗疫,每位医护人员会有每天200元-300元补助,这项费用由当地政府承担。但如果参与本地抗疫任务,补助大多由医院自己承担,每人一天200元或者300元。

根据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对26个省市316家医院的调研结果,在疫情之前,人力成本占医院总成本的比重,有一半以上的医院在30%-40%之间,但在疫情后,该比重开始急剧上升。

“外派支援这部分人的工资奖金是医院在承担,且要确保其待遇不低于留守医院的相同岗位员工的待遇。”李玲对《财经》记者说。

上述医米调研显示,76.1%的医护人员收入水平与疫情前相比有所降低。其中,特大型城市医护人员中83.9%收入减少,四分之一甚至收入减幅超30%。

一位荆州某医院参与核酸检测的医护人员称,工作量加大了,绩效奖金反而降低了,“平时每个月奖金7000元左右,有疫情的时候,变成五六千元”。

为了既保持医院日常工作又能做好疫情防控,医院不得不增员。2021年,李玲所在医院新招了数十名医师和100多名护理人员,“目前能够满足需求,也需更科学和弹性地运转”。

一篇名为《大型综合医院多院区门诊医辅人员管理实践及思考》的文章中介绍,以北京某三甲医院为例分析,有23名护理人员及6名安保人员参与从事预检分诊。与疫情前相比,人员投入增加了50%。

2020年以前,上述中部某地级市三甲医院分子诊断实验室只有一名工作人员,每周两次检测丙肝或者乙肝。疫情后,由一人增加到五人。“每天99%的工作都是新冠核酸检测。”该实验室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按该市总体核酸检测能力规划,作为地区内仅有的两个三甲医院,该医院需达到日检1万份。

2022年4月,一则“曲阜市公立医院核酸检测急需紧缺岗位人才引进公告”显示,核酸检测岗位计划引进46人,来源为当地市人民医院及中医院。

除了人员成本增加,新冠核酸检测本身所需成本也不低。上述华东某三甲医院管理人员算了一笔账,单采每份60元时,光检测用到的各种试剂,加上棉签采样管等的成本就有40多元。还需要负担防护服、各种消毒设备以及水电等看不见的成本,相比普通检验项目,利润要低很多。

西北某县相关负责人算的账是,给一个200人的团体采样,一套防护装备成本就100多元,一班3人,加耗材费用、出车费用等算下来,有时会赔本。

从医院的总营收看,核酸检测占比很小。一篇分析江苏镇江某三甲综合医院2020年1月-11月经济运行情况的论文中提到,该院总收入中,检查化验类收入同比增加了仅0.63%。

核酸检测价格一路下降。自2022年6月10日起,新冠核酸检测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16元,多人混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5元。根据通知,对于政府组织大规模筛查和常态化检测的情况,要求检测机构按照多人混检不高于每人份3.5元提供服务。

“价格降得让人措手不及。”上述华东医院管理人员说。最亏的是,医院储备的试剂盒购买时尽管是高价,还得按调整后的价格收费。

《财经》记者采访发现,大多数医院会根据自己能力及需求,储备一些核酸试剂。上述中部某地级市医院储存的检测试剂及配套耗材,至少可以用半个月。

一位西北县级医院相关负责人说,上级部门要求医院至少预备三个月的库存,前面采购成本费用高。这意味着“高价”的试剂盒还没来得及用完,终端价格却降了。

三甲医院放下身段

上海的医院都在自救。

5月下旬,瑞金医院几乎每天都会通过微信公号推荐一个特色科室,详细附上预约就诊方式。自5月22日,这家医院门诊、急诊、发热门诊“一周七天全开放”,同时,每周日提供互联网义诊服务,将持续六周。

这家医院是中国排名前三的医院,在2019年国家卫健委组织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得分908.2、评级A++。

如同约好一般,同属上海“TOP2”的中山医院,也宣布开展周末义诊至6月底。曾经人满为患的“大三甲”正不遗余力唤回自己的病人。

一家广东省级三甲医院的住院患者60%以上都是外地患者。“以前作为省级医院总会把眼光向外放,想着怎么吸引外地患者,并不会在意周边社区居民。”这家三甲医院的一位管理人员说,这两年开始“接地气”,吸引周边居民。如在社区做防疫宣传、辅助核酸检测的同时,顺道介绍医院的特色。并且,更加重视互联网医院。

这家医院甚至做了一些社区调研,了解周边社区的医疗需求之后,相应地打通线上与线下数据,让患者不用来医院,直接在线问诊、开处方,然后将药直接配送到家。

“现在每天在线可以开出100多个处方,而且量还在增长。”上述广东三甲医院管理人员说,为了鼓励医生线上看病,将线上挂号费直接付给医生,如此经营一年多后,本市患者比例已经过半。

小一些的医院过关则更艰难。一篇总结山东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2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立医院运营”的文章这样描述医院当年的窘困:“向当地卫生健康等主管部门反映实际困难,说明各项因防控导致支出增加和政策性亏损,申请予以补助。最终,当地医保主管部门提前预拨了医保垫付款和核酸检测报销专项资金,药品耗材等供货厂家延缓了付款期限,帮助医院度过了困难时期。”

医院抗疫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内蒙古卫健委统计275家公立医院数据显示,2020年3月,内蒙古公立医院疫情防控支出共计超过2.1亿元,其中院内疫情防控支出1.8亿元,防疫人员经费奖金支出3000万元。派出援助医疗队支出200多万元,这笔费用主要用于人员生活保障、卫生材料支出以及其他支出。

上述华东某医院所在城市曾在2022年上半年突遭疫情,该医院将一个八九百张床位的院区彻底腾空,作为定点医院收治病人。所有医护人员和管理者均来自该医院,占其整体工作人员近十分之一。加上参与其他隔离点、隔离病房、隔离酒店等工作,医院内近五分之一的工作人员均外派。

“整个医院戛然而止。”上述华东某医院管理人员说,医保支付了一笔费用,但也仅限于医院运行费用。

“共克时艰”,采访中,几乎每个医护人员都提到了这四个字。

股民福利来了!十大金股送给你,带你掘金“黄金坑”!点击查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