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阿尔法工场DeepFund
得固收者得天下,正逐渐成为一种可能。银华基金对此早有布局,但最近一年却有掉队的趋势。
固收者的逆袭
在今年一季度的公募机构规模排名中,有两个颇为值得观察的现象。
一是天弘基金近年来在债基方面的布局初见成效,首次跻身进入非货币月均规模20强名单。
从数据上看,去年第一季度,天弘基金旗下债基规模仅有760.33亿元,到今年第一季度已增长至1735.66亿元,短短一年间增长了近1000亿元。
另一值得玩味的现象是,“个人系”公募的头把交椅也在今年一季度悄然换人——以固收产品为主的鹏扬基金凭借841.06亿元的管理规模,超越以权益产品为主的泓德基金,成为“个人系”公募中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后者的管理规模为750.13亿元。
这其中,有因权益市场大幅震荡,导致泓德基金旗下产品乏善可陈,也有因公司治理风波导致的规模缩水,但更重要的是,以固收类产品为主的基金管理人表现出了更为强劲的韧性,规模稳步攀升。
无论是天弘基金首进非货20强,还是鹏扬基金成为“个人系”老大,似乎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公募的固收时代已经到来。
变化发端于5年前。
2017年末,基金业协会召开的基金评价业务座谈会,改变了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格局,也改变了很多公募基金公司的行业地位。
在那次会议上,关于“取消对货币基金规模评价和基金管理人货币基金资产的规模披露”的决定,成为了此后披露公募规模榜单的指引。
在此之前,货币基金一度是基金公司年末冲规模的利器。为了在年末的规模排名中博得一个好名次,基金公司往往会在年末大量发行新的货币基金。
在剔除货币基金数据后,想要继续冲规模,留给各家基金公司的只剩下两条路,要么发展权益投资,要么布局固收类产品。
业内人士大多都认可发展权益投资能力,才是公募基金的长远生存之道——但权益投资能力需更长时间的打造和考验。而对于中小型基金公司而言,首先得先活下去,把公司体量做上去,再谈发展。
所以,很多中小型基金公司将发力重点放到了机构业务,通过发行定向固收类产品,吸引长期机构资金,提高公司管理规模。
加之近年来,权益市场“过山车”式的行情,以及在“房住不炒”、银行理财转向净值型产品的大趋势下,作为追求长期稳健回报的投资者们,亟需寻找一款替代产品:以债券基金为代表的固收类产品,凭借相对稳健的收益成为了理财升级时代下的新选择。
伴随固收类产品热度不断升温和占比不断提升,得固收者得天下,正逐渐成为一种可能。
曾经的先手
不是“老十家”基金公司,没有丰厚的家底;缺乏银行背景,不能获得强有力的销售倾斜。
尽管不具备这些有利条件,但并不妨碍银华基金成为固收领域强有力的竞争者。
根据海通证券金融产品研究中心发布的公募基金十年绝对收益率榜,在固定收益类中型公司近五年、近三年和近两年的排名中,银华基金始终占据第二的位置。
尽管成绩斐然,但银华基金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个人投资者来说相对陌生,因为以养老金、企业年金为主的机构客户是它的主攻方向。在银华基金的投资人持有比例中,机构资金占比常年保持在50%左右。
不过这一情况,似乎正在改变。随着近年来银华基金的广告开始出现在地铁站里,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开始了解银华基金。
但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早期的银华基金曾面临过生存的问题。
2002年10月,银华基金了发行第一只开放式基金——银华优势企业。由于市场行情不好,加上银华基金当时尚不为人所重视,这只基金只发行了16亿。依靠这样的规模,想招兵买马建立强大的投研团队显然相当困难。
银华基金经过市场调研后,发现中国的投资者还是普遍求稳,希望投资有一定收益但风险较低,最好是保本的基金产品。
于是,时任银华基金董事长的彭越决定立即开发保本策略基金。经与监管层、托管行细致深入的沟通,中国第一只在名称中使用“保本”字样的基金诞生了。
2004年3月2日,“银华保本增值基金”正式成立,短短九天时间里,净认购金额超过 60.7亿,有效认购户数超过17万户,创下当时基金最短申购时间内最大申购规模纪录,银华基金的生存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此后,银华基金在业内率先打破研究与投资之间的樊篱,掀起了中国基金业“投研一体化”的潮流。正是这样的先手,让银华基金在2006年的业绩和规模上都获得了高分。
在股票投资上,银华基金先人一步,当年提前介入有色金属、军工、消费等行业的优质龙头个股,成功分享这些领域的高速增长带来的可观收益。
在基金规模上,银华成功借力07牛市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尤其是“银华优质增长”首发募集近百亿,使公司管理的基金份额在较短的时间内增长超过140%,跻身国内十大基金管理公司之列。
2008年,为提升低风险产品投资研究实力,银华基金专门成立了独立的固定收益部,姜永康成为了关键人物。
他现在是银华基金业务副总经理、固定收益部总监,但在当年部门成立之初时,姜永康除了本职工作是一名基金经理外,还担负着搭建团队的重任,因为那时候的银华基金可用之人并不多。
从成立之初的几个人,到2012年的10余人,再到后来的数十人,银华基金逐渐拥有了基金业界堪称阵容强大的固定收益投资团队。业内名气较响的债券投资大佬邹维娜、拥有丰富信评和企业债投资经验的刘小平,以及擅长股债混合策略的贾鹏均在这个团队中。
伴随着人员的齐备,银华基金也相继推出“银华货币”、“银华增强收益”、“银华信用债券”、“银华信用双利”、“银华永祥保本”、“银华永泰积极”等固定收益产品。
银华基金成为彼时基金业内为数不多的债券、货币和保本三大低风险产品门类齐全的基金公司。
凭借在固定收益投资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银华基金旗下所管理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数量和规模一直位于行业前列。即便是在2016年12月份债券基金出现大幅回撤时,银华基金的债基综合回撤也很小。
从TOP20“消失”
然而,近一年来银华基金在固收领域的表现却不尽人意。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从去年第一季度的772.33亿元,到今年第一季度的762.15亿元,银华基金的债基规模缩水了10亿元,成为这一时期知名公募中为数不多债基规模负增长的公司。
通常情况下,基金规模缩水主要来自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由于基金净值回撤,另一方面则源于投资者赎回导致的份额减少。
根据海通证券金融产品研究中心发布的公募基金十年绝对收益率榜显示,在固定收益类中型公司最近一年的排名中,银华基金排在倒数第一。
造成排名断崖式下跌的原因,主要来自“银华信用精选15个月定期开放债券”、“银华增强收益债券”、“银华信用双利债券”等产品的表现欠佳,平均亏损幅度超过了5%。
在机构投资者赎回方面,“银华信用精选一年定期开放债券发起式”、“银华信用精选15个月定期开放债券”两只产品的净赎回均超过了40亿份。
事实上,银华基金近一年来固收产品业绩不佳,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今年一季度的拖累。
海通证券金融产品研究中心发布的公募基金十年绝对收益率榜显示,在固定收益类中型公司今年第一季度的排名中,银华基金以-1.89%的收益率排名倒数第一。
其中,亏损比较严重的主要集中在“银华可转债债券”、“银华增强收益债券”、“银华信用双利债券”等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上。
作为以“固收资产打底、权益转债增强”的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在投资模式上,以债券为主,股票为辅,同时在债券中也会配置一定比例的可转债。因为允许将持仓的可转债转换为股票,和股市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这类基金也是债基中风险相对较高的。
而银华基金的固收团队似乎并未对这一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中,孙慧掌管的“银华可转债债券”仅在今年一季度就亏损了18%,在同类784只产品中,排名第771位。
伴随着业绩下滑,银华基金的债基规模也缩水了不少。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银华基金今年一季度债基规模减少了69.15亿元,而这也最终导致银华基金“消失”在公募TOP20榜单中。
三员大将离场
业绩的垮塌,显然是决策方向上出了问题,而这或许与去年固收大将邹维娜的离职有关。
公开资料显示,邹维娜有着16年的债券市场投研经验,以擅长宏观研判及大类资产配置著称。在银华基金,邹维娜负责掌舵,决定产品的大类资产配置,细分资产的择时及仓位调整。
她的代表产品“银华汇利”成立以来历史完整年度年年取得正收益,并且是2016年至2020年市场上唯一一只每个完整年度收益均超5.5%的公募基金。
熟悉债券投资的人都知道,债券投资最困难的地方在于拐点的判断。每一次拐点判断的背后,是宏观上的研判和中微观上的见微知著。
资深债券基金经理判断拐点处,很多时候靠的是经验和直觉的累积,一种对风险的察觉,一丝熟悉的味道。
缺少了邹维娜的银华基金,似乎欠缺的正是对于风险的察觉。
今年年初,一则坊间传闻“民生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吴伟已离职,下一站将出任银华基金副总经理,分管固收+业务”的消息不胫而走。
吴伟先后在中国民生银行资产管理部、理财业务管理部、金融市场部担任投资管理中心、交易中心、风险控制中心负责人,以及中国银行卢森堡分行担任部门负责人。对于大类资产配置、资管业务、固定收益投资、本外币交易具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恰好弥补了邹维娜离开后的缺失。
在邹维娜离职后,与其并肩作战了七年多的老搭档吴文明也选择了离职,两人最终一起去了华安基金,组建了新的团队。
此外,在今年3月,原投资管理三部副总监刘小平也选择了离开银华基金。可能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对她比较陌生,但在专业机构里她还是比较有名气的。公开资料显示,刘小平曾就职于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2015年7月加入银华基金,历任投资经理,投资管理三部副总监。
这样算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银华基金固收团队先后损失了三员大将。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刘小平管理的“银华信用精选15个月定期开放债券”还遭遇了大额赎回。产品份额较去年年末减少了44亿份,缩水比例超过80%。这只基金也成为银华基金旗下众多债基中,一季度份额减少最多的基金。
尽管“银华安盈短债债券”、“银华信用四季红债券”等产品获得了净申购,但总体算下来,银华基金旗下债基在今年一季度还是遭遇了净赎回,总份额超过了60亿份。
这样看来,核心人员的离职,影响的不仅是业绩,还有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