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资事堂
作者 |郑孝杰
编辑 | 袁畅
2022年的开年,让诸多明星私募创下“业绩纪录”。
这个纪录主要是回撤的记录。
虽然部分私募基金经理,总爱拿出2018年的情势作对比,来凸显此时投资者应坚定持仓的重要性!
但真的一样吗?
资事堂发现,多家百亿私募的净值最大回撤已经“爆表”(创纪录),不仅超过2018年,更刷新相关产品成立以来的新纪录。
或许,2022年注定是一个会刷新“纪录”的年份。
01
哪些知名私募“爆表”?
依据私募排排网的数据,资事堂梳理了十家知名私募净值表现,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今年3-4月份创出产品历史上最大回撤。
所谓净值最大回撤,指的是选定周期内的历史高点到此后的历史最低时的跌幅。
从基金持有人角度,这个指标可以体现买入产品后可能出现的最糟糕状况。
如果把2018年末作为这个周期的起点,那么本轮有多少私募的回撤创新历史纪录呢?
答案是相当多。
根据私募排排网的统计,在该网站展示净值的主动权益私募机构中,历史最大回撤超过40%的至少有三家知名私募:集元资产、同犇投资和淡水泉投资。
从外还有包括南土、盘京、睿璞、汉和、丹羿等在内的至少七家私募机构回撤幅度超过30%。
02
集元资产再现波动“本色”
本轮回撤遥遥领先的集元资产,是由知名基金经理任泽松实控的私募机构,任在公募期间以集中投资科技成长股,净值大开大合闻名。
根据统计,集元旗下的祥瑞系列某只产品,在今年4月22日创下相关64.06%的历史最大回撤。
而且,这个回撤幅度是否还会在未来进一步扩大目前尚不可知。
上述产品是任泽松于2018年晚些时候“接手”这个产品,该产品最早成立于2016年。
任泽松早期曾担任源乐晟资产研究员,之后进入公募中邮基金,并成为2012年的公募基金业绩冠军。
他当年曾因重仓乐视网等创新“成长”股闻名市场,但后期亦曾出现基金业绩大幅回落。
2018年他正式奔私,经历股权变更后成为集元资产的新主人。最新管理规模区间为10亿-20亿元。
03
“爱好者”出现罕见回撤
在前述统计榜单中,最大回撤值位列次席的是同犇投资,这家机构以投资消费股闻名,过去几年长期业绩一直不错。
但自2021年大消费板块开始回撤后,同犇的产品业绩下跌回撤有点“一发不可收”。
截至今年4月22日,该机构旗下一主力产品创下超50%的历史最大回撤纪录。
同犇投资的创始人叫童驯,早年曾是上海知名的食品饮料分析师,所在团队也曾多次获得新财富行业的最佳分析师。
(图中右为童驯)
2014年,童驯是直接从卖方分析师转型到私募资产管理行业的,创立同犇投资。
由于在创立私募之前,童驯并未有其他金融机构资管行业的长期投资经验,所以他的投资风格颇为特立独行,和其他公募派、险资派私募相差也蛮大。
具体来说,童驯的投资风格有相对集中和凶悍的一面。敢于低位抄底,也敢于坚持对基本面的判断。
但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净值波动较大。
此前有渠道信息称,同犇本轮的调整幅度很深,源于童驯前期对于港股的重拳出击,而后者在过去一年持续调整,拖低了公司净值。
另外,同犇投资常年在自己公号上招聘各类岗位,这似乎表明,该公司在人才引入和激励政策上还有待提高。
04
淡水泉时刻又来
业内的龙头机构之一淡水泉,再次进入本轮回撤值的前列,似乎完全在业内意料之中。
通常逆势投资且保持较高权益仓位的淡水泉,总是在弱势内成为回撤幅度靠前的机构,但也总能在下一轮牛市中不断创下净值新高。
所以,淡水泉每轮市场周期至少能获得业界两次关注(牛市一次,弱市也有一次)
不过,截至3月15日,淡水泉旗下产品42.81%的回撤纪录,还是颇有启发性。后者意味着,本轮市场的整体回撤幅度相对惊人。
此外,本轮回撤创下“爆表”纪录的大型私募机构还包括:南土资产、盘京投资、睿璞投资、源乐晟资产、汉和资本以及丹羿投资等机构(部分大型私募机构数据还在统计中)。
它们均在今年3月-4月创下历史最大回撤纪录,超过30%。
对比2018年,当时尽管市场悲观情绪密布,但至年末时百亿私募平均最大回撤是25%,这一轮调整明显是更加厉害。
05
成长策略遭遇挑战
今年,全市场股票策略基金回撤明显,但为何上述机构动辄出现30%-60%的巨大回撤呢?
资事堂发现:大部分百亿私募机构都不同程度的使用成长股投资方法,而后者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了明显的与市场风格的“不适应”,这造成了持有人的浮亏。
以任泽松的集元资产为例,今年2月份他就意识到了投资失误:
“基于对宏观经济偏弱但国内流动性边际放宽的预期,我们之前的判断市场仍然具有结构性机会,但更多的偏自下而上的稀缺高成长公司,所以仓位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在市场的系统性下跌中出现了巨大回撤。”
他指出:以机械设备、国防军工、电力设备、汽车、医药为代表的成长股,属于过去三年的主流赛道公司,股价上涨累积了一定的泡沫。
淡水泉则表示:去年下半年开始把精力放在研究优质成长企业。去年三、四季度经济有下行压力,部分企业开始有经营压力,股价随之反应,开始加大对困境反转机会的布局,这个大策略方向延续至今。
但市场并未给这种布局“投赞成票”。
虽然有百亿私募看好成长股,并重仓押注,却未意识到黑天鹅的突然降临,造成了持仓的被动。
盘京投资就是一例。创始人庄涛近期表示:今年1月曾预期A股是成长股风格,全年不会太差。2月起市场接连出现地缘事件等黑天鹅。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大幅度降低。有重要资金护盘的周期股,尤其是金融股快速成为最重要的配置选择。
资事堂发现,虽然有机构面临净值压力,但依然对重仓成长股“不松手”。
以南土资产为例,今年4月中旬对持有人继续表达乐观情绪:进入下半年,成长股的估值切换会转向2023年,优质公司的吸引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06
如何及时应对“调整”
面对历史最大回撤值,各家私募应对方法不同。
以丹羿投资为例,近期已通过降低仓位来缓解净值回调。目前大部分产品半仓或半仓以下。市场相对稳定后,再根据市场情况酌情加仓,逐步恢复净值。
但该机构表示暂时不会使用对冲工具。
“站在这个时点,担心急跌后的反弹,对冲反而会起副作用,所以我们可能暂时不会使用对冲工具。依然会做安全垫处理。”
高毅资产的基金经理孙庆瑞,则使用了对冲手段应对。
她在最新月报里指出:产品在2021年底尽管减少了部分仓位,但由于产品弹性较大,依然出现了较大回撤。基于担忧市场潜在风险,因此采取了部分股指期货对冲,股票仓位在65%左右,产品净仓位将近50%。
07
前景分歧很大
在发现挑战,并应对后,越来越多的私募机构面临一个终极考验:
如何看待成长投资风格的未来前期?
对此,业内机构有很大分歧:
一方面,部分投资者认为,不应过多考虑“近因偏差”,即把过去一年的“逆风”看做是中国股市的常态,把短期的因素线性外推长期化。
这部分投资者认为,成长风格还会有机会,只需谨慎度过现在,即可迎来未来的风格回归。
另一方面,也有基金经理认为,过去的成长股投资的大框架面临修正。外部经济环境、贸易环境在变化,中国经济转型走入新阶段,都需要基金经理不断完善其投资体系,
确定性成长机会会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变得越来越稀少,而基金经理必须适应这种快速变化,及时应对“认知超纲”的问题,与时俱进。
本期责任编辑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