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个股 >

一边融资一边裁员 便利蜂的“数字枷锁”

时间:2022-04-22 18:23:25 | 来源:新浪财经

出品:新浪财经创投Plus

作者:shu

冰火两重天,用于形容近期的便利蜂,似乎再合适不过了。

据公开报道显示,4月18日,便利蜂位于上海闵行区、杨浦区和奉贤区的部分门店已恢复营业,门店将通过线上外卖的方式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高调宣布上海门店恢复营业的当天,关联企业便利蜂商贸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悄悄地由9亿美元增加34.44%至12.1亿美元。

门店重新运营、闷声获得巨额注资,一切看似在重回正轨的方向上,但不少便利蜂的员工此刻却无法感同身受。

据众多社交平台和媒体报道显示,便利蜂自3月底开始就在裁员和闭店。有人被口头通知裁员,强制封停内部工作软件账户;有人长期连续工作超12个小时,却被公司以工时不够为由辞退;有人早上9点还正常打卡上班,晚上就被通知门店解散。仅青岛一座城市,110多家门店,关了近一半。

留下的人也过得战战兢兢:上厕所要提交系统批准、吃饭严格控制在30分钟以内、原本5000元的工资扣完罚款后到手只剩1500元。

兴于数据,便利蜂被誉为颠覆行业的新物种。囿于算法,员工却沦为用完即弃的“工具人”。

数据、算法和自动化 推翻旧世界的围墙

便利蜂的诞生,伴随着数据基因和互联网光环。

创始人庄辰超是天才极客,大学期间就开始创业,并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来临之前,成功地将研发的搜索引擎爬虫软件和体育门户网站出手,实现财务自由。远赴美国4年,他在世界银行担任系统架构设计师,参与开发内部网系统。回国后成立“去哪儿”网,估值百亿美元,在纳斯达克舞台上经历了风光上市和私有化退市后,他挥一挥衣袖,将公司出售给了彼时最大的竞争对手携程。

2016年,庄辰超和去哪儿网前CFO赵轶璐、前CTO吴永强成立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斑马投资。据天眼查公开数据显示,斑马投资公开披露的投资项目只有3个,其中投资金额最高的就是庄辰超的创业新征程——便利蜂。自2017年独家为便利蜂出资3亿美元后,创投圈便鲜少再见到斑马投资的活跃身影。

躬身入局新零售,庄辰超的选择令不少人感到费解。毕竟单从商业模式上来看,重资产、高成本、低利润的连锁便利店绝对算不上一门能轻松赚钱的生意。

无论是外资日式便利店7-11、罗森和全家,还是国产便利店易捷、昆仑好客和美宜佳,租金、人力和供应链成本是绕不开的议题。以人口密度大、收入水平高的一二线城市为主战场,租金和人力成本必然是沉重负担,坚持直营模式的便利蜂更是如此。

据《2021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研究统计,连锁便利店的毛利中,职工薪酬和房租成本占据了近60%,25.8%的毛利率扣除各类费用后净利率只剩可怜的2.4%。

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店铺租金的下降空间有限,便利蜂只得将目光转向职工薪酬。可如何在保证门店正常运营、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大幅缩减人力成本?便利蜂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让算法尽可能多的取代人为决策,从而减少人员培训时间和单个门店所需的人员数量。

据公开报道显示,经过多年数据积累和模型训练,便利蜂的算法被运用到线下门店选址、装修、培训、选品、订货、定价、排班等各个环节。店员只需培训5天就可以上岗,培养一个店长也只需要45天-6个月,远低于同行业的2-3年。由于门店管理的决策用时降低,便利蜂平均每个门店只需2-3人维护。若按照人均月工资5000元推算,便利蜂门店的人工成本每月比其他24小时便利店的5-8人团队配置节省近1.2-3万元。

有效控制成本的同时,数字化管理在便利蜂的营收端也优势尽显。

通过抓取当地消费者在电商平台的消费数据、社交平台上的点评数据以及其他门店的过往销售数据,便利蜂的算法可以计算预估出每个商品的销量和收益,从而做出精确的选品决策。庄辰超曾在采访中介绍,线下门店中4周不动销的商品只占总商品数的1%,陈列货架上永远摆放着最热门和新鲜的商品,便利蜂门店的库存可能是全市场最低。

在各大便利店差异化竞争的核心热食上,便利蜂从生产流程、菜式配方、食品安全到冷链运输都已实现数字化全自动处理。一家门店的热食有几种类型、一份黄焖鸡中有多少块土豆、土豆是块状还是条状、加热多少秒口味最佳,一切都由算法决定。分毫不差的数据带来的是稳定的品控,而稳定的品控是提高顾客黏性的利器。

轻装简阵,数字赋能下的单店标准化水平高,更容易复制,便利蜂的扩张速度令人咋舌。从位于北京中关村的首店开张到全国总门店1000家,便利蜂只用了2年,而老牌连锁便利店7-11和罗森在中国发展10余年也不过数百家门店,最后还是靠着开放特许加盟才达到千店目标。2020年底,便利蜂执行董事薛恩远在供应商大会上透露,北京的门店已都基本盈利,公司计划向二三线和更下沉的城市发展,争取2023年门店数突破10000家。

直营模式下还能快速扩张并成功盈利,便利蜂向资本市场说出了传统便利店凭借数据算法降本增效的新故事。腾讯投资、高瓴资本、国家主权基金以及国际一流大学基金等投资机构纷纷报以青眼,截至2020年最新一轮融资完成之时,便利蜂已累计募集资金15亿美元。

裁员、罚款和高离职率 没有灵魂的“工作机器”

一叶落而知秋,寒意总是由下至上地渗透。

据开菠萝财经报道,近期便利蜂一共进行了3轮裁员,涉及公司总部包括人事、物流、中台、技术、运营等多个部门和门店,大部分员工都没有拿到法律规定的N+1赔偿。

社交媒体平台知乎和脉脉上也有不少便利蜂员工表示,公司正在规模性优化部门,被裁员的过程中人事并没有通知沟通,而是直接禁用了员工账号,事后给员工开具的离职证明上写着员工因不符合公司要求,被解除劳动合同。

对此,便利蜂回应称公司因为疫情正在调整业务节奏,内部协商优化的同时也在继续招聘。当前资金储备没有问题,足以支撑公司数年发展。招聘平台Boss直聘和猎聘显示,便利蜂确实仍在积极招聘,其中门店店长和店员职位占比近80%。

来源:猎聘来源:猎聘来源:BOSS直聘来源:BOSS直聘

不过,不缺资金是真,信心不足也是真。

疫情反复不定,对于线下零售行业而言无疑满是风险和冲击。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6-2020年中国便利店单店全年平均销售额变化呈下降的趋势。受疫情影响,门店客流量锐减,2020年门店销售额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20.8%,这意味着便利店想要达到单店盈利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据公开报道显示,便利蜂2020年底门店数已接近2000家,但截至今年年初,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共计有2789家门店,与2021年的4000家门店目标相差甚远,开城拓店的脚步急速放缓。上市计划早已搁置,门店盈利日渐困难,即使储备资金充足,悄然进账3.1亿美元,便利蜂也无法不为即将到来的凛冬做好准备。

而在门店不再高速增长的当下,高达80%的门店员工招聘率,则从另一个角度让大众窥探到便利蜂极高的人员流动。

结合多名前便利蜂员工披露的经历细节不难看出,由于算法极致地优化了效率,门店人员配置较少,清洁、陈列、备货、盘点等每一项工作任务都需要员工毫无间隙地快速完成,中间能休息的时间极少。每天工作12个小时属于正常情况,有时能达到15个小时甚至更长。

此外,为了让算法动态收集更多数据和信息,也为了管理更加便捷,员工除了要在规定的时间限制内完成系统分配的任务,每完成一个任务还需要拍照或者视频记录,系统会根据影像资料来判断任务是否完成。便利蜂的店长和店员,无需为门店营业额和利润率负责,唯一要做的是完全执行系统的决策,服从一个个算法精心设计过的指令。

等待员工的还有严苛又细致的罚款机制。门店库存盘点、店面清洁、备货上架等任务,只要员工没有严格遵守标准化流程手册处理都会被罚款,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门店配备360度无死角摄像头,时刻监督员工的日常状态。有店员透露,就算刚查完库存,明知道没有新的任务,也需要在摄像头前做出忙碌的动作,否则也会被罚款扣钱,罚金在几百元到几千元间不等。如此总总,只不过是数百条罚款细则的冰山一角。

来源:社交平台上前便利蜂员工披露的请假相关罚款规则来源:社交平台上前便利蜂员工披露的请假相关罚款规则

极高强度的工作量和不近人情的罚款制度令员工苦不堪言,闪电离职成为家常便饭,常常出现部分门店无人上班的情形。而经过系统重新排班调配,赶去支援的店员则无奈地发现自己又陷入了新一轮的工作量激增、因无法完美地完成工作任务而被罚款、最后不得不离职的恶性循环之中。

便利蜂员工的生存现状,仿佛是未来人类被机器算法支配和驯化的一场预演。

以系统自动化决策代替人工决策的本意应该是释放店员精力和时间,为顾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和情绪价值。然而,在极致的标准化作业和全方位的监控下,店员却被“绝不出错”的数据和算法所“奴役”,再无暇顾及顾客的感受,只能时刻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以防稍有不慎触发惩罚条款。

便利蜂曾在采访中表示,不认为门店应该无人化,也不会走向无人便利店。但“去人化”的过程如此成功又残酷,一端是不断追求更快、更好、更自动的模型,另一端是被算法困住却不得不疲于奔命的店员,崇尚数字和效率的便利蜂或许很快将迎来无人化的决策临界点。

你的专属投资礼包!更有百元京东卡、188元现金红包等你拿,100%中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