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场延续了结构性行情,但风格悄然转换,中字头央企、基建、金融地产等与短期稳增长相关的板块上涨,而公募等机构基于中长期产业发展视角与潜力着力布局的生物医药、新能源、半导体等高成长与景气赛道板块却出现了显著回调。
尽管公募股票基金的历史中长期回报出众,但短线较大的波动在历史上也不可避免地多次出现。短期or长期?是为了长期的潜在收益,忍受短期较大的波动与回撤?还是短期不亏为上,看长做短?这是每个投资者都会遇到和需要权衡的难题。
投资有无双全法,既能把握中长期的潜在收益、又可以减少短线大幅波动的压力?在投资上做到“知己知彼,择优布局”,进行多元化的资产配置,以及通过定投的方式参与,将极大地帮助投资者达到此目的、度过波动的市况。
所谓知己知彼,指的是既要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资金可投期限,又要理解所投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使得两者互相匹配,避免出现过大的预期偏差或者风险偏好、资金属性的不匹配,从而导致追涨杀跌等非理性行为。
择优布局则相对容易理解,即选择同类资产中风险收益特征性价比高的,例如投资A股和股票型公募基金,底层资产都是A股,但是后者的中长期收益远优于A股整体,且大部分时间段内的波动更小。简而言之,在适合自己风险偏好、资金可投期限的资产中择优布局。
股票型公募基金历史风险收益比远优于A股整体,是投资者配置权益资产的较优选择。截至2022年1月底,即使经过大幅回调,万得普通股票型公募基金指数近1、3、5、10年的回报仍然显著优于沪深300为代表的大盘。尽管历史上也出现多次在12个月内回调超过15%,极端时候甚至超过40%的情况,但拉长时间周期看,它是一个不断周期性上升的过程。
对于所投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用中长期视角去看待它将有助于投资者更真实地认识它,避免“只缘身在情绪中”带来的错觉。从上图中也可以看到,相较于历史上比较大的回撤,当前的回调并不极端。这并非提醒投资者趁着反弹离场,因为这张图本身已经证明,短期择时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之举。投资者应该有所认知,极端事件始终存在发生的可能,只是概率极低。而当它真正发生时,积极地进场而非离场,事后往往被证明是明智之举。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科维兹曾说过,资产配置多元化是投资的唯一免费午餐。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由于极端事件始终存在发生的可能,从而造成某一资产、单一行业剧烈波动,因此分散投资、控制风险成为投资的第一要务。把钱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而不是把钱分几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多元配置之所以能够获得免费的午餐,其核心原理在于利用资产之间的负相关性,例如政府债券与股票,以及今年以来比较鲜明的成长股和稳增长板块之间此起彼伏的跷跷板效应,实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效果。通过同时布局这些负相关性的资产和板块,将有助于构建一个更抗跌、更低波动和灵活的资产组合。
基金定投,即在固定的时间(如每月初或每月末)以固定的金额投资基金。这种定期定额的投资方式,可以有效地分摊建仓成本,不会因为一次“买在了高点”,而导致较大的亏损、承受过大的压力。
长期以来,这种方式被证明是有效的投资方法,其背后的核心原因在于,在投入相同金额的情况下,基金净值越高,买入的份额越少;反之,净值越低,买入的份额越多。因此在市场持续回落时,定投可以帮助投资者不断摊薄成本并积累份额,从而在市场转好时争取快速扭亏为盈。
由此可见,定投的本质是帮助投资者实现“熊市多买,牛市少买或者逐渐止盈”的操作。而如果不使用定投,现实中大部分投资者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做出“熊市不买甚至卖出,牛市多买、大买”的投资决策,这正是大部分人亏损的根源。
从定投的特征可以看出,它尤其适合波动较大但中长期收益也比较高的资产,因为越是波动大的资产,单笔投资的风险就越高,投资者也越容易掉入追涨杀跌的陷阱。
创业板指以及呈现与之类似风险收益特征的部分主题型公募基金就非常适合通过定投参与。我们以创业板为例,尽管在过去十年出现了数次超过20%、甚至极端情况下近70%的最大回撤,但是如果通过定投坚持下来,投资者在十年间仍然可以获得121.24%的累计回报,年化复合收益率为8.25%,同期沪深300和上证综指的年化回报分别为7.96%和5.31%。
上投摩根权益投资领军人杜猛和孙芳分别管理的上投摩根新兴动力基金与上投摩根核心优选基金就是比较适合投资者通过定投方式参与的偏股混合型公募基金。这两只成立已满十年和九年的偏股混合型基金,久经牛熊周期轮换的考验,均有着出色的中长期回报,排名位居同类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