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发行上市爆炒,注册制下科创板IPO的发行机制为何失灵?
来源:读数一帜
原创张欣培
上交所一直在加强对询价的监管以及加大处罚力度。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加强监管的同时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规则,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文|张欣培
编辑|陆玲
7月30日,科创板第二发行低价股正元地信正式上市交易,开盘即暴涨500%,最终以322%的涨幅收盘,报收8.31元/股。而与上市首日股价暴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元地信的发行价只有1.97元/股。
低价发行,二级市场爆炒,这一扭曲现象似乎正成为科创板企业上市之后的常见现象。
投行人士表示,较低的发行价和发行市盈率,或并非源自机构对企业价值的不认可,更多是机构在寻求利益最大化。低价发行上市后股价暴涨,打新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而这种低价发行对企业十分不利,企业募集资金不足,没有获得需要发展的资金。根据《财经》记者统计,今年上市的科创板企业中,75.76%的企业募集资金没有达到预期。
“我们企业还算顺利,达到了预期募集资金规模。整个询价过程中,我们企业无能为力。即便认为发行价偏低,为了上市成功,也只能接受。”一家上市不久的科创板企业董事长向《财经》记者表示。
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不正常现象的发生?《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人士认为,根本原因或在于注册制下IPO询价机制的失灵。机构投资者利用新股询价漏洞进行博弈,争取到了利益最大化。
这种扭曲的现象早已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上交所一直在加强对询价的监管以及加大处罚力度。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加强监管的同时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规则,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低价发行
科创板刚推出之际,上市企业的发行市盈率远远高于其他板块,也高于行业平均PE,有些甚至达到了数倍。企业一度以科创板为上市目标,因为高市盈率发行可以募集到更多的资金。
但情况在今年发生了变化,取而代之的是低市盈率、低发行价与募集资金的不足。
根据Wind数据,可统计的去年上市的130家科创板企业,平均发行市盈率是72.40倍,而今年截至7月27日,98家上市企业的平均市盈率只有37.50倍。
科创板低市盈率发行在今年市场上频繁出现。根据《财经》记者统计,截至7月27日,今年上市的企业中已经有39家科创板企业的发行市盈率低于23倍。7月30日上市的正元地信发行价为1.97元/股,成为了历史第二低发行价。发行市盈率为27.86倍,低于行业平均PE的33.90倍。
此外,6月22日上市的铁建重工,发行市盈率只有10.93倍,而行业平均PE是37.62倍;6月29日上市的宏华数科,发行市盈率14.48倍,行业PE是38.93倍。与行业PE相比,今年上市的科创板企业中有80家低于行业PE,占比达到了81.63%。
不仅如此,在发行价上更是出现了明显的抱团现象。以正元地信为例,在询价中,9923个配售对象无一例外给出了1.97元/股的申报价格,占比达到94.19%;去年踩线发行的上纬新材在IPO询价中,96%的机构报出的价格均是2.49元/股。
“双低”(低发行价、低市盈率)对企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募集资金规模的减少。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7月28日,今年上市的99家科创板企业中,有75家募集资金未及预期,占比达到了75.76%。有10家企业的募集金额不及预计募集的一半。其中,科德数控首发计划募集资金9.76亿元,但实际募集资金只有2.5亿元,仅为计划募集资金的25.61%。昀冢科技、睿昂基因实际募集资金都不足计划募资规模的30%。
“募集资金不够,募投项目根本没法进行。我们还算幸运,募资达到了预期。有些科创板企业募资额根本没达到,项目只能用自有资金,如果自有资金不够用,项目又要更改。”一家已上市的科创板企业董事长向《财经》记者表示,资金不到位,没办法扩大生产创造更多的效益。
二级爆炒
“双低”发行是否意味着机构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真正判断?可能并非如此。这些低价发行的企业一上市就会遭到二级市场的爆炒。
科创板历史第一低发行价个股龙腾光电,发行价格仅有1.22元/股。但是龙腾光电在上市首日就暴涨逾700%。龙腾光电的发行市盈率是38.35倍,低于行业PE的52.96倍。注册制下的创业板新上市企业读客文化发行价只有1.55元/股,上市首日单日涨幅就达到1942.58%,创下注册制试点以来的新高。公司上市首日成交均价达到23.44元/股,超出发行价的15倍。
即便将统计周期拉长,这些低发行价的科创板企业在二级市场也得到了较大涨幅。发行市盈率仅14.48倍、发行价格30.28元/股的宏华数科,截至7月27日,股价相对发行价涨幅达到了693%;发行市盈率仅为17.55倍的东威科技,股价相对发行价的涨幅达到了380%。博众精工、联测科技、九联科技等多家市盈率低于23倍的科创板企业目前股价涨幅均超过200%。
在业内人士看来,有些低发行价并不意味着企业质地不好,更多的是机构投资者在IPO询价机制下的利益博弈。发行价压得越低,上市后股价涨幅越大,这种无风险收益越丰厚。
此举甚至被认为“机构在割上市公司的韭菜”。“低价发行,上市后,股价暴涨,机构投资者就会赚得盆满钵满。”一家券商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
低价发行为二级市场的打新提供了不错的回报率。根据华安证券分析师测算,2亿资金在90%的资金使用效率下,以网下A类平均中签率估计,假设新股全入围等,可以看到1月打新收益为140.15万元,3月打新收益提高到235.26万元,6月打新收益则达到618.77万元。
机制失灵?
低价发行,上市遭爆炒,注册制下新股定价的逻辑在哪里?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
与审核制不同的是,注册制下,企业上市采取的是询价方式。在询价路演之后,网下合格机构投资者通过交易所的系统进行询价和认购。首先剔除不合格的报价机构和关联机构,然后剔除报价最高的10%报价机构,给出其余报价机构的中值和加权平均值,以及公募基金和社保产品的中值和加权平均值。发行人应根据投资机构申报的信息确定最终发行价格。
监管的初衷是希望价格真正反应企业的投资价值。但是,一些机构利用这样的IPO询价规则进行利益的博弈。于是,多次出现了抱团询价的现象。
以百川畅银为例,9419个账户进行网下申购,5194个账户给出了9.2元的统一报价,3673个账户的报价是9.21元/股,398个账户给出的报价是9.22元/股。98.4%的账户报价差距在3分钱之内。
去年备受关注、踩线发行的上纬新材,发行价只有2.49元/股。有415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6954个配售对象符合询价条件,其中有399家机构管理的6903个配售对象包括报价统一为2.49元,占比超过99%。
众多的巧合让人难以相信不是提前沟通好的。因此,业内一致有机构抱团压价的说法。
上海一家大型券商科创板项目的保荐代表人向《财经》记者表示,“在报价过程中,就是存在机构大量抱团压价的情况,我们觉得不正常,报价也不合理,但是我们也无能为力。”
面对这种乱象,监管层也在加强对询价的监管。
近日,上交所表示,已经成立了7个专项检查小组,部署开展了科创板网下投资者专项检查。上交所从近期完成询价的众多IPO项目中,通过大数据排查分析,筛查出报价一致性较高、管理配售对象数量较多、市场影响力较大的网下机构投资者。
然而,仅靠加强监管或并不能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多家券商投行人士认为,要想彻底解决询价的弊端,应从制度上改革。
多位投行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制度上进行改变,剔除最高报价的10%,取消“四数约束”。“只有剔除最高报价,大家才会真正去研究企业。价高者得才是正常的。”一家已上市科创板企业的董事长认为。
华泰证券建议,去除“剔除10%最高报价”规定,允许保荐机构突破“4个数”的潜在制约,通过充分的市场询价,在具有一定认购倍数及定价覆盖率的基础上与发行人自主协商确定发行价格。此外,要改善机构抱团压价的现状,还需要逐步将新股配售权交还给市场。
所谓四数约束是指注册制下新规发行的价格不高于网下投资者剔除最高报价部分后有效报价的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以及公开募集方式设立的证券投资基金和其他偏股型资产管理产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报价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即业内俗称的“四数约束”。
牛市来了?如何快速上车,金牌投顾服务免费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