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资事堂
近期的龙头私募机构们,都有一股“仓位竞赛”架势。
第三方机构统计显示,业内主流机构中,半数的仓位超过八成,这反映多数私募仍在高仓位运作。
截至6月末,高仓位机构比例更超过了1月末——抱团股“解崩”前夜的仓位水平。
然而,头部私募并非一片乐观,业内也有观望者,甚至还释放出预警信号。
悲喜之间,有哪些深层次逻辑?
01
平均仓位“高位徘徊”
根据业内主流第三方机构的统计,截至6月末,多头私募平均股票仓位为77.18%,较上月末下降1.08%。
股票持仓超过五成的成分基金比例为90.15%,较上月末下降1.58%。
此外,6月份股票仓位、持仓超过五成的成分基金比例、乐观的仓位(仓位80%-100%)比5月末有所上升,股票仓位高于历史均值。
上述仓位数据来自国内主流第三方机构的统计,该家机构的统计样本包含淡水泉投资、星石投资、望正资本、重阳投资、拾贝投资、从容投资、和聚投资、东方港湾、千合资本、高毅资产、景林资产、观富资产、展博投资、清和泉资本、林园投资、相聚投资等重要私募公司。其统计的股票仓位信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回顾年内历史可以发现,6月末主流私募机构的平均股票仓位仅比于5月末低一个百分点。依然在去年11月以来的高位区附近。
02
“观望者”为数不少
“被平均”后的股票仓位,看起来一片乐观。但拆分背后的数据,仍有为数不少的私募保持观望。
资事堂统计了近八个月私募仓位变化,按照八成以上仓位、六成至八成仓位、四成至六成仓位的私募数量占比,进行比较。
总体发现,私募机构内部“看法”分歧极大。
今年春节之后,市场一度快速下行,高仓位私募快速下降。5月末开始回升,截至目前八成以上高仓位运作的私募,占比回升至年内高位。
再看低仓位私募,四成至六成的私募比例最新降至9.09%,明显低于2月和3月的水平。
实际上,位于“腰部”的私募比例依然不减,他们普遍采取六成至八成的仓位。
对比市场最为乐观的2020年11月-12月,六成至八成仓位的私募比例相较于今年6月末,低了近10个点。
换言之,全市场仍有三成的股票私募,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仓位水平。
04
千亿私募另有“潜台词”
千亿私募淡水泉与持有人最新沟通中指出:截至6月末,年初就已接近其历史最高估值水平的新能源、半导体、医疗美容等领域上半年涨幅领先,这些资产在中期报告阶段面临高预期的考验。
这家机构进一步指出:当前市场担忧的核心矛盾仍然是国内外流动性政策转向,全球的疫情形势等不确定因素。但该机构维持对市场底层运行逻辑没有发生重大改变的判断,即成长性和确定性强的资产有望持续获得溢价。
“同时需要关注的是,随着波动加大,市场对下行风险将更加关注。再优秀的企业,也应该具备合理的估值和预期。”淡水泉如此说道。
05
港股配置持续“跑赢”
不过,自2015年以来,私募对港股成分股配置比例持续上升,中证500成分股配置比例持续下降(见下图)。
截至6月末,配置比例最高的股票集中于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平均配置比例为40.68%,其次是港股,平均配置比例为22.04%;再次是创业板股票,平均配置比例为10.61%。
私募配置比例最低的是中证500指数成分股,平均配置比例为9.76%。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牛市期间,头部私募对港股的配置几乎为零,当时中证500成分股配置比例在20%以上。
然而,近期有知名私募对中证500配置价值,有了新判断。
宏观策略私募半夏投资提出“中证500牛市”的说法,并认为由流动性宽松和盈利高增长驱动。从指数层面,沪深300外资和机构持股占比高,可以称为中国股市的“外资前核心资产”,而“中证500”及以下的更小的股票,资金以产业资本为主,可以称为中国股市的“农民资产”。
06
减仓半导体力度明显
三方报告指出:截至6月末,私募平均配置比例最高的三个行业为“食品、饮料与烟草”(占比12.48%)、“材料II”(占比12.36%)、“资本货物”(占比9.98%)。
“食品、饮料与烟草”6月份持仓稍有减持,目前配置比例接近历史均值;“材料II”本月持仓稍有增持,目前配置比例接近历史均值;“资本货物”本月持仓基本持平,目前配置比例低于历史均值。
持仓增幅最大的三个行业为“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占比4.62%)、“耐用消费品与服装”(占比5.35%)、“电信服务II”(占比1.32%)。
减幅最大的三个行业为“食品、饮料与烟草”(占比12.48%)、“房地产II”(占比2.77%)、“银行”(占比4.52%)。
从行业的历史配置比例可见,“房地产II”,“银行”配置比例低于历史均值;“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配置比例高于历史均值。